春雨食用菌技术培训学校教材
三十种食、药用菌栽培技术
速封好袋口。750毫升菌种瓶可接种10~15袋。如果采用“两头接种法,应把棉塞拔掉,接上菌种后重新塞好。 32、榆耳栽培袋接种后如何摆放
榆耳栽培袋接种后可以放在培养架上发菌,如果采用培养架发菌可直接横放在培养架上,每层床架可摆放2~3层;也可顺袋堆叠在培养架上,但不可横放,横放会压扁菌袋而透气污染杂菌或袋口出耳。而顺袋排放可解决这一问题,如果是夏季高温,在每层袋间放2根玉米秆通风降温。 33、榆耳栽培袋如何进行发菌管理
榆耳接种后,将菌袋搬入培养室内上堆发菌,根据栽培季节和培养室条件决定保温升温或通风散热降温等。发菌期间,室温应控制在22℃~26℃。夏季高温发菌要采取降温措施,长期处在27℃以上,不但易引发杂菌污染,使菌丝生活力下降,而且不利于子实体形成。发菌室门窗要挂遮光帘,室内忌用照明灯,使菌丝生长处于完全黑暗条件下。夏季多雨季节注意通风排潮,发菌室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一般45~60天,菌丝即可长满菌袋。 34、榆耳如何进行刺激出耳
榆耳可在室内或棚内平放在床架上出耳,或上堆后进行墙式出耳。也可以采用串袋侧面划口出耳。菌丝长满菌袋后,两头出耳的解开袋口适当通风后再松散的扎上,划口出耳的在栽培袋侧面划两排、4个“V”型口,口深0.5厘米,口长1.5厘米,角度40度。然后进行出耳刺激:
(1)温度控制:应将室(棚)内温度调节到22℃以下、17℃以上; (2)湿度控制:一般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
(3)光照刺激:当袋内菌丝长满后,不需达到生理成熟即可给予一定光照刺激,诱导原基形成。光照强度在15~100勒克斯,光照过强会抑制子实体原基形成。一般经7~10天,即可在培养基表面出现乳白色不规则凸起物,即原基。 35、榆耳出耳期间如何管理
(1)原基充分膨大、厚度1~1.5厘米、直径3厘米,表面凹凸不平,耳片形成即进入分化期。此时要加强通风,两头出耳的要打开袋口,并向地面和墙壁喷水增湿,使菇房(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若湿度不够,也可直接向原基表面喷水。喷水后要及时通风,使原基表面水分晾干,以防原基腐烂。温度降至14℃~16℃,不能过高或过低。温度过低耳片不易形成;温度过高则原基会继续膨大,使培养基表面长满原基,耳片生长过密,影响耳片形成,朵形甚差;
(2)原基分化后,当耳片长至3厘米时,温度控制在15℃~18℃,不要超过18℃;当耳片超过3厘米时,温度在14℃~20℃均可,但以18℃为最佳。每天喷水4~5次,保持耳片湿润。水分不足耳片质量差,产量低。当耳片长到4厘米时,培养料出现收缩现象,适当控制用水量,防止水分灌入袋内,以免培养料出现厌氧发酵而酸败。在展片期间要给予适量光照,以提高产品色泽。 36、榆耳出耳期间发生哪些病害,如何防治
榆耳出耳期间一般发生绿霉病、软腐病、枯萎病和根腐病,具体发病特征和防治方法如下:
(1)枯萎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培养料过分干燥,喷水不及时,空气相对湿度过低或干热风直接吹向子实体,造成生理缺水所引起。发病后,原基或耳片停止生长,逐渐萎缩变干而枯死。防治方法:第一,配料时培养料含水量要适宜,出耳阶段应及时调整菇房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5%时要及时喷水;栽培室通风换气要缓慢进行,防止空气流速过大或干热风直吹菌袋,出耳期要防止阳光直射菇床;第二,当发病症状出现之初,应及时补足水分,其症状可随之消失。为防止因子实体生活能力下降而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可结合喷水喷施1次0.1%苯菌灵液; (2)绿霉病:是一种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期间都危害的病害。一般在高温高湿不通风的条件下发病,菌丝生长阶
6
6 网址:www.chunyujunye.com
地址:黑龙江省尚志市石头河子镇冷山村
电话8:0451-59870988 手机:15545436098
春雨食用菌技术培训学校教材
三十种食、药用菌栽培技术
段表现为菌袋内有绿色木霉菌污染,并且在高温条件下危害榆耳菌丝体。在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表现在子实体上面基部产生绿色木霉,并且使子实体腐烂变黑。防治方法:第一是栽培袋灭菌要彻底,接种采用无菌操作,降低污染率;第二是尽量在温度达到20℃以下时开袋出耳,并且适当通风换气,防止高温高湿不通风;第三是发生病害要尽早采收,防止木霉蔓延整个子实体;
(3)软腐病:又称指孢霉病,是危害榆耳主要病害。榆耳发育各个阶段都可遭受指孢霉侵害。发病时在培养料表面产生棉毛状白色菌丝,并迅速蔓延,菌丝逐渐由白色变成水红色;子实体被侵染后逐渐变成褐色,使耳片变软腐烂。防治方法:第一,栽培室湿度大时,应加强通风换气,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出耳阶段喷水时要加大通风,耳片表面不能长期积水,以防病菌侵染;第二,发病初期,可用2%石炭酸或2%来苏儿水溶液喷洒料面,抑制病菌的蔓延;第三,局部发病时,用0.1%苯菌灵或多菌灵喷洒,还可在料面撒生石灰粉或漂白粉,以控制病情发展;
(4)根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感染初期在培养料表面有白色混浊水滴渗出,这种水滴积聚在菌袋内,导致幼耳腐烂。发病原因是灭菌不彻底或环境中病菌的传播,培养料含水量过高。以室温偏高时发病最为严重。防治方法:第一,配制培养料要掌握用水量。在接种之后如发现菌袋内含水过多,可用消毒后的钢针在菌袋底部穿刺小孔排水,然后用胶带贴封孔眼;第二,防止菇房温度过高。夏季室温过高时夜间开门窗通风降温;第三,料面有白色水滴时,可用无菌棉球吸干,并撒少许生石灰粉控制病害蔓延。 37、榆耳达到什么标准可以采收
榆耳形成原基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从原基出现到子实体成熟一般需20~25天,其中原基期所占时间为7~10天。当菌盖边缘出现波状并变薄时,表明子实体已发育成熟,要及时采收。 38、榆耳如何采收
采收前1天要停止喷水,用干净的小刀沿耳根基部割下,不留耳根以免杂菌污染。也可以采用割耳的方法进行采收,留0.3~0.5厘米的耳基,进行第二潮榆耳出耳,可以缩短生产周期。应特别指出榆耳不适宜鲜食,不少人在鲜食后出现腹泻及皮肤起疙瘩等过敏反应。但是在经干制后食用是很安全的。 39、榆耳采收后如何管理
榆耳采收后,耳根或料面不可喷水,并将耳根创口暴露于空气中,待耳基稍见收边、创面不粘时,将袋口松扎养菌,直到创面萌生一层白绒状菌丝层后,才能根据情况补水或喷水。补水可用补水器进行,不能用浸水方法对菌袋补水,也不可将水直接喷洒到耳根上。一般在补水后4~7天,即可从创口平面上长出新的子实体。第二潮子实体发育较快,从耳基表面愈合、组织化至耳片雏形出现,至子实体发育成熟需7~15天。第二潮子实体是在第一潮耳基上形成的。因而,第二潮子实体采收方法是摘取而不是用刀割。 40、榆耳如何干制
采收的榆耳,采后用剪刀剪去带培养基的根部,如果耳片朵形较大,可以在耳片中间分成两片,然后将榆耳耳片平铺在筛网上,最好光面朝上,防治由于晾晒期间风力过小而造成高温高湿而进行后熟弹射孢子,降低榆耳品质。如果遇到雨天可以用塑料将晾晒床苫好,防止雨淋,也不能使耳片冷冻。榆耳即将干燥时要在阴天时进行回潮,防止形成“外干内湿”而在贮藏时发霉变质。当榆耳含水量降至12%左右时用双层塑料袋包装好出售。 三、元蘑代料栽培
41、元蘑有哪些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元蘑是我国东北地区著名野生食用菌,以细嫩清香而著名,在民间有很长的食用历史。元蘑有祛风活络、清热燥湿的功效,民间用于治疗癫痫、肝硬化腹水、风湿肌肉痛和目赤肿痛等症。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钙、
7 网址:www.chunyujunye.com
地址:黑龙江省尚志市石头河子镇冷山村
电话8:0451-59870988 手机:15545436098
7
春雨食用菌技术培训学校教材
三十种食、药用菌栽培技术
磷等营养成分,滋味鲜美,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其味道与海鲜相似,用元蘑做菜肴,荤素兼宜,有炒、炖、烩、烧等多种吃法,堪称“素中有荤”的山珍。 42、元蘑栽培历史和现状如何
野生元蘑在吉林省山区自然分布较多,由于长期大量采集,野生存留量逐年减少。黑龙江省刘凤春等应用微生物培养法,从1979年进行驯化栽培获得成功,1981年吉林省延边农学院杨淑荣等也对元蘑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人工栽培方法进行了研究,为元蘑的人工栽培奠定了基础,从1987年开始进行生产推广。元蘑主要生产地集中在东北地区,在吉林省蛟河市、舒兰市等地已形成一定生产规模。人工栽培元蘑形态特征有别于野生元蘑。野生元蘑子实体晒干后呈黄色大块,温水浸泡便可恢复鲜时形状。采用瓶栽或箱栽时,有明显的菌柄,柄上有较明显的绒毛,近中生或偏生。当采用卧袋栽培或室内通风良好时,其形态则接近于野生子实体。 43、元蘑栽培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咋样
元蘑栽培投资少,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元蘑栽培一般采用袋栽,栽培袋规格17厘米×33厘米,与黑木耳栽培袋规格相同,而且原材料也一样。按1个120平方米栽培棚放置(吊袋)10000袋计算,每袋可产鲜菇250克,10000袋可产鲜菇2500千克,每千克鲜菇按6元计,10000袋产值为1.5万元,每袋生产成本为0.7元,纯利润为0.8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2。
44、元蘑子实体生长发育经历哪几个时期
(1)菌丝扭结期:接种后50~70天,瓶(袋)壁菌丝出现白色菌丝扭结,在有充足散射光的条件下,可见淡黄色菌丝扭结团。此期室温应保持在25℃左右;
(2)菇蕾(原基)期:接种后70~90天,菌丝表面形成黄白色尖头状菇蕾(原基)。此期菇房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95%;
(3)伸展期:尖头菇蕾渐变为圆顶黄色,色素加深,渐变黄褐色乃至黑绿色。此时需要较多的光照和水分,如果处于暗光中则菌盖难于形成;
(4)开伞期:菌盖变大,色泽变淡,菌褶形成。此时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大,并应加强通风,排除二氧化碳; (5)成熟期:菌盖展开,直径6~10厘米,并开始释放孢子。从原基出现到释放孢子需要10~15天。 45、元蘑对温度有什么要求
元蘑属低温型、恒温结实性菌类,子实体形成不需温差刺激。菌丝在15℃~30℃生长,适宜温度20℃~25℃;低于8℃或高于34℃菌丝不能生长。出菇温度7℃~26℃,适宜出菇温度10℃~20℃,以15℃~18℃最为适宜。 46、元蘑对水分和空气相对湿度有什么要求
元蘑菌丝在培养基含水量50%~70%时均能生长,以60%~65%适宜。在含水量为30%~40%时,菌丝仍能生长,但很微弱;超过80%时则易污染。菌丝生长阶段培养室空气相对湿度需保持在60%~95%,出菇时室内空气相对湿度要达到85%~95%。 47、元蘑对光照有什么要求
元蘑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子实体生长发育需要100~2500勒克斯散射光,一般在200勒克斯左右的环境中即可满足其要求。
48、元蘑对通风有什么要求
元蘑为好气性菌类,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必须有足够的氧气才能正常生长。尤其在出菇阶段,更应注意室内空气流通。
8
8 网址:www.chunyujunye.com
地址:黑龙江省尚志市石头河子镇冷山村
电话8:0451-59870988 手机:15545436098
春雨食用菌技术培训学校教材
三十种食、药用菌栽培技术
49、元蘑生长发育适宜的酸碱度是多少
酸碱度:元蘑菌丝pH值生长范围在3.5~9,以pH值5.4~5.8偏酸性环境生长最佳。 50、元蘑一般适合哪些地区栽培
元蘑为木腐菌,原料主要以硬杂木屑为主,也可以采用玉米芯、豆秸和棉籽壳等,所以,能够盛产这些原材料的地区都可以进行元蘑栽培。我省一般在东部山区、东南部山区、半山区以及中部平原地区均可栽培。 51、栽培元蘑都需要哪些原材料
元蘑为木腐菌,主要原料可利用硬杂木屑、棉籽壳、豆秸和玉米芯等,以硬质木屑为好;辅料以麦麸、豆饼粉和玉米粉为好。在母种培养基中添加少量牛肉膏、蛋白胨和酵母膏等氮素营养,有利于加速菌丝健壮生长。 52、栽培元蘑常用哪些配方
元蘑栽培原料以硬杂木屑为最好,单纯用玉米芯、豆秸等栽培产量较低。硬杂木屑与其他原料混合使用时,硬杂木屑所占比例不能低于40%~50%,否则会降低产量。在培养料中加入玉米粉和豆饼粉,有增产作用,但用量不可过多。玉米粉超过3%,豆饼粉超过5%,虽然菌丝生长更加旺盛,但会推迟出菇时间,使生产周期延长到110~120天。具体配方如下:
配方1:硬杂木屑78%,麦麸17%,玉米粉1.5%,豆饼粉1.5%,蔗糖1%,石膏1%; 配方2:硬杂木屑50%,玉米芯38%,麦麸10%,蔗糖1%,石膏粉1%。 53、栽培元蘑一般选择什么季节
元蘑为低温型菌类,出菇温度为10℃~20℃,以15℃~18℃最为适宜。北方地区大都在夏季生产栽培袋, 9~10月份出菇,其他地区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安排生产。 54、栽培元蘑需要啥样的场所
元蘑为低温恒温结实性菌类,子实体形成不需要变温刺激,因此,对栽培场地选择并无严格要求。室内栽培可利用一般空闲房屋作栽培室。为提高空间利用率,可采用层架式袋栽法或墙式袋栽法。室外栽培可在田间或空闲场地搭建菇棚。菇棚为拱形结构,宽6米,高1.8~2米,长依地势而定。棚膜用宽幅8米的无滴膜覆盖,外面加盖草苫,既遮阴又保温。菇棚两端留进出料门和通气孔。沿菇棚走向在中间留宽40~50厘米的过道,在棚架上固定吊袋绳进行吊袋栽培。
55、栽培元蘑用多大袋好
目前吊栽栽培元蘑大多采用17×33×0.045厘米规格聚丙烯折角袋或低压乙烯折角袋。聚丙烯折角袋耐高温,可以采用高压(121℃~126℃)灭菌,而且便于机械划口出菇;低压乙烯折角袋不耐高温,一般采用常压(100℃)灭菌,而且有利于人工划口出菇。如采用高压灭菌、机械划口就应选择聚丙稀折角袋,如采用常压灭菌、人工划口则选择聚丙稀或低压乙烯折角袋都可以。 56、栽培元蘑如何配制培养料和装袋
(1)配料:培养料按常规方法配制。调含水量为60%~65%,堆闷2小时后装袋。栽培袋采用17×35×0.05厘米规格低压聚乙烯筒膜袋;
(2)装袋:采用装袋机装袋。一人用撮子将料放入料斗内,一人将袋套在出料筒上,一手托袋底,一手把住袋的中上部,踩住离合器开始装料,装至袋17~18厘米处时,脚抬起关闭离合器,取下装满的塑料袋。不是折角袋不能用装袋机装袋。采用手工装袋。如果是普通塑料袋,装袋时先在袋内装入1/5培养料,然后用于将已装进培养料的两个边角窝进去,使两角不外露,底部呈园柱行。折角袋则直接装料。装袋是一边装料一边用于压料,压料时用一手提起料袋,
9 网址:www.chunyujunye.com
地址:黑龙江省尚志市石头河子镇冷山村
电话8:0451-59870988 手机:15545436098
9
春雨食用菌技术培训学校教材
三十种食、药用菌栽培技术
一手四指向下紧贴袋平压袋内的培养料。一边装袋一边压实。不要一次装满,从上面一次往下压,这样上下松紧不一致,袋易起褶。每袋料装到17~18厘米高,每袋重1~1.1千克,袋面光滑无褶,料面平整。装料要松紧适度,稍加压实后,用锥形木棒在料中间打接种孔至接近袋底,接种后可缩短发菌时间。袋口套塑料颈环,并用棉塞封口。 57、元蘑栽培袋如何灭菌
灭菌是通过高温的方法杀死全部微生物。常压灭菌采用常压灭菌锅,常压灭菌温度可达100~108℃,灭菌时间以袋内温度达到100℃以上计时,持续8~12小时,然后焖2小时,停火后,将锅盖打开。冬季8~10小时,夏季10~12小时。灭菌期间不干锅,不加冷水,不停火。栽培袋大或不用周转筐灭菌应保持16~18小时,停火后焖2小时以上出锅。 58、元蘑一般采用哪种接种方法
常用接种方法主要有接种箱接种、接种室接种、离子风机接种及干热法接种等方法。小规模栽培可以采用接种箱。规模大时可以采用接种帐,并结合使用离子风机进行接种效果会更好。 59、接种后栽培袋如何摆放
培养室一般按面积计算,一般过道宽60厘米,培养室利用率一般在60%~70%,培养室内培养架一般6~7层。包括过道在内,1平方米可以摆放150~200袋,超量放置会造成通风差,发菌速度慢,高温烧菌,上下层温差大等一系列问题。元蘑栽培袋接种后,应该先放在培养架的下层、培养室靠边的架子上,然后再放置上层及加温的烟道上。因为先接完种的栽培袋先生长,而后接种的栽培袋需要与先接种的栽培袋一起下地。培养架的上层、培养室的中间以及加温的烟道上温度比较高,这样才能使接种的栽培袋保持生长速度一致,否则,先接种的栽培袋产生菌温,而后接种的栽培袋由于温度低而生长速度慢,为此会拉大生长期,不便于统一管理。夏季发菌栽培袋之间要有一定间距,一般间距为3~5厘米,因为夏季高温会发生烧菌现象,再加上后期菌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温度,会造成烧菌现象,如果菌丝在生长过程中伤热或烧菌都会影响元蘑产量。 60、栽培袋如何进行发菌管理
(1)培养室消毒。墙壁刷生石灰消毒,空间用2%~3%来苏儿水容液喷雾消毒,之后用气雾消毒盒熏蒸,用量同前。室内挂温度计及干湿温度计,用以测定室内温度及空气相对湿度。在灭菌、出锅、接种、培养过程中,不应用手拎颈圈,否则进去空气感染杂菌。一般后期注意通风、降温两方面措施,40~60天左右大部分菌丝就可以长满菌袋; (2)上架发菌管理。接种后,将菌袋竖立在床架上进行培养,2~3天菌种萌发并开始“吃料”,5~7天当菌丝长入料内后,结合检查菌种成活情况,将菌袋改为卧放培养,并结合室温调整菌袋堆放高度。发菌期间室(棚)温控制在20℃~25℃,空气相对温度控制在65%左右,保持弱光照条件。随着菌丝的生长,菌丝的呼吸量增大,培养室要加强通风。一般30~40天菌丝长满栽培袋,继续培养10天,使菌丝后熟,然后进行出菇管理。 61、袋栽元蘑怎样进行划口出菇
袋栽元蘑划口用刮脸刀片,也可以采用划口机,划口时不要反复用药品对刀片进行消毒。划口应在出菇棚内。不要在袋料分离处和起褶处划口,不要在袋内形成原基处划口,要在袋料紧贴处划口。划口应划“V”形口,口的角度为45~60度,角斜线长以2~2.5厘米为宜,划口深0.5厘米,每袋划4~6个口。17×33厘米菌袋划2~3层口,呈品字形排列,每层2~3个,上、中、下三层口距离基本一致。 62、袋栽元蘑出菇期间如何管理
将袋口棉塞拔掉,取下塑料颈环,打开袋口,竖立排放在室内床架上,每平方米面积可排放90~100袋。或将菌袋堆放在大棚内的畦床上,每堆排2行,袋底相对,袋口向外,每堆堆放4~5层,形成2个出菇面。出菇期间,菇房(棚)温度保持在10℃~25℃之间,最好是15℃~18℃。大棚栽培,8~9月份自然气温较高,前期不用扣膜,9月份以后要扣
10
10 网址:www.chunyujunye.com
地址:黑龙江省尚志市石头河子镇冷山村
电话8:0451-59870988 手机:1554543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