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燃烧和缓慢氧化的区别和联系
燃烧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都是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缓慢氧化 概念 举例 区别 联系 4 氧气的用途
⑴ __________:物质在纯氧中_____更剧烈,可以达到更高的温度,工业上常利用液态氧作助
燃剂,利用氧炔焰来焊接和切割金属。
⑵ __________:动植物的_____都要吸入空气就是空气中的氧气能_________的原理。 5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⑴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①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实验装置:固体加热型制取气体 ③ 实验步骤:
a. 检查装置_________;
b. 把药品斜铺在试管底部,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试管口; c. 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略_______倾斜; d. 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倒立在水槽中; e. 点燃酒精灯,加热,先预热,再固定在盛药品处加热; f. 当导管口有气泡__________地逸出时开始收集气体; g. 实验完毕后,先把___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_____。 ④ 收集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验满方法:
I.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把___________________放在集气瓶口,若________,
则证明氧气已收集满;
II.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集气瓶口向外______________时,证明氧气已收集满。 ⑥ 注意事项 ???
a. 药品要斜铺在试管底部,便于均匀受热; b. 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距管口大约1/3处; c. 试管内导管应稍露出胶塞即可,便于气体导出;
d.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冷凝回流到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e. 加热时一定要先预热,以防止试管局部温度过高;
f. 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应当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g. 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入试
管,使试管炸裂;
h. 采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在集气瓶口,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
到集气瓶底部;
i. 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所以盛放氧气的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
j.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应放一团蓬松的棉花,以防止氧气流把高锰酸钾吹入
导管,使导管堵塞。
⑵ 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①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实验装置、步骤、收集方法、验满等参考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⑶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①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实验装置:固液不加热制取气体 ? 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I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而本身的_______和________ 在反应前后都______发生变化的物质。
II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6 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根据______和______沸点不同,采用低温蒸发的方法分离出氧气,次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空气 加压 液态空气 蒸发 氮气
降温
-196℃ 液态氧(一般储存在蓝色钢瓶中)
第3讲 奇妙的二氧化碳
1 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
产生途径 消耗途径 ? 温室效应
I 定义: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或某些其他气体的含量升高时,会增强大气对长波辐射的吸收,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向外散失,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上升,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
II 危害及防治措施
危害: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更多水分散失,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防治措施:减少含碳燃料的使用,更多地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等;植树造林,禁止
乱砍滥伐,提倡种花种草,扩大绿化面积。
2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⑴ 通常为______、______的气体。 ⑵ 密度比空气_____,
⑶ _____溶于水,通常状况下,1L水中大约能溶解1L二氧化碳气体,加大压强可溶解更多。 ⑷ 状态变化
气态二氧化碳 加压降温 液态二氧化碳 进一步加压降温 固态二氧化碳(俗称_____) 3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⑴ 不燃烧也_____________。 ⑵ 不能供给呼吸。
⑶ 与水反应(实验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二氧化碳+水 碳酸 (颜色变化:_____ 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碳酸 加热 二氧化碳+水 (颜色变化:_____ 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 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由_____或__________物质生成_____新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由_____物质生成______或__________新物质的反应。 ⑷ 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氢氧化钙 碳酸钙+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二氧化碳的用途
⑴ 灭火:原因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干冰用于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 ⑷ 化工原料
5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⑴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实验装置:固液不加热制取气体。 ⑶ 收集方法:__________________。
⑷ 验满方法:将______的小木条放在__________,如果木条_______,则证明气体已集满。 ⑸ 检验方法:将制取的气体通入___________中,若________________,证明其是二氧化碳。 ⑹ 注意事项
① 不能直接用纯的碳酸钙或碳酸钠制取二氧化碳,因为它们的反应速率过快,且成本高; ② 不能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会使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有氯化氢气体;
③ 不能用稀硫酸,因为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的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进行;
④ 若用长颈漏斗,其下端管口必须伸到液面以下。 6 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1% 4%-5% 6%以上 对人体的影响 感到气闷、头昏、心悸 感到气闷、头痛、晕眩
第4讲 自然界的水
1 水的组成 ⑴ 电解水实验 ① 实验现象
a. 通电后可以发现,两个电极的表面都有_______放出;
b. 电解后,连接电源负极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大约是连接电源正极的玻璃管内气体体
积的_______;
c. 连接电源负极的玻璃管内的气体可以燃烧,产生________火焰; d. 连接电源正极的玻璃管内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_______。
② 实验结论: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由此可知,水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 水 通电 氢气+氧气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注意事项
I 电解水所用电源为直流电,通常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或稀硫酸,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他们本身并未参加反应。
II 理论上与正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手机的气体体积比应是1:2,但是在实验操作中两玻璃
管内收集的气体体积比往往小于1:2,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a. 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氢气大;b. 氧气在电极上发生了化学反应,被电极消耗了一部分。
⑵ 水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水是一种______、______的液体,在4℃时,水的密度最大,为
1g/cm3,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为______,沸点是______。
② 化学性质:水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即使在高温条件下也不易分解,但在通直流电的条
件下可以分解生成_______和_______。
⑶ 氢气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氢气是密度______的气体,标准
状况下,氢气______溶于水。
② 化学性质:氢气具有_______,纯净的氢气可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产生________的火焰,
在氢气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小烧杯,烧杯内壁有______产生,燃烧产生热量。
? 氢气的验纯:氢气与空气混合,遇火易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要检验氢气纯度。 验纯的方法:取一支小试管收集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
焰,若听到____________,表示氢气不纯;若听到轻微的“噗“的一声,表示氢气是纯净的。
2 水的净化
天然水、自来水、饮用水、矿泉水都含有杂质,属于_______物,蒸馏水属于________物。 ⑴ 硬水和软水
表1 硬水的软水的比较
概念 举例 区分方法 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硬水 软水 含较少或不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蒸馏水、雨水、煮沸过的水 泉水、井水 ① 肥皂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_______,产生泡沫较少的是_______; ② 煮沸:有较多沉淀产生的是_______,不产生沉淀或较少沉淀的是_______ ? 硬水的危害:在生活中,用硬水洗涤衣服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锅炉用硬水,易结垢,
浪费燃料;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也有不利影响。
? 硬水的软化:生活中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工业上用离子交换法和药剂软化法。 ⑵ 水的净化方法
① 常见的净化水的方法有静置沉淀、过滤、吸附和蒸馏,它们的进化能力比较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