⑵ 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
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
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例:计算硝酸铵( NH4NO3 )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⑶ 计算一定量的某物质中含有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物质的总质量×
例:求11g CO2 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⑷ 确定物质化学式的计算。
例:吸入“笑气”会使人发笑。“笑气”是由氮、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4,,“笑气”
中氮、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7:4,求“笑气”的化学式。
第8讲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1 燃烧及燃烧条件
⑴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狭义的燃烧是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氧化反应;
其实燃烧没有氧气也能发生,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等。
⑵ 燃烧的现象:可燃物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_______变化,一般会伴随着光、热、焰、
烟、雾等现象。
⑶ 燃烧的条件:① 物质具有可燃性,即_____________; ② 可燃物与_______接触;
③ 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物质
本身的固有属性,一般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⑴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比较
名称 解释 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完全燃烧,燃烧得举例 说明 此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完全燃烧 快,放出的热量多,可燃物中的碳、氢元素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当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不完全燃烧,燃C+O2====CO2 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3:8 不完全燃烧 烧得慢,放出的热量少,可燃物中的部分2C+O2====2CO 碳、氢元素生成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有毒气体和小的炭黑颗粒等物质 此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3:4 ? 判断碳与氧气燃烧的产物:
① 当反应物中:C:O2≤3/8时,只生成CO2; ② 当反应物中:C:O2≥3/4时,只生成CO;
③ 当反应物中:3/8≤C:O2≤3/4时,生成物中既有CO2,也有CO。
? CO
① 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它是一种有毒气体,因此收集时只能采取排水法;
CO具有可燃性,能够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并放出热量。
② 中毒机理:CO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比O2强,从而导致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使人窒息
而死。
⑵ 完全燃烧的意义
① 使有限的能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② 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 ⑶ 使物质完全燃烧可采取的措施 ① 增大氧气浓度或减少可燃物的量; ②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 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
⑴ 爆炸:在有限空间内,如果发生急速燃烧,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
就会引起爆炸。爆炸的条件可概括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如果氧气浓度较高或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较大,燃烧范围广,周围的空气迅速猛烈
膨胀,也会发生爆炸
⑵ 爆炸极限:人们把容易导致爆炸的空气中可燃性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称为该气体的爆炸极限。集中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H2(4%-75%)、CO(5%-15%)、CH4(12.5% -74%)。 ⑶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燃烧 可燃物与氧气发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缓慢进行的氧化反应 发生的急速燃烧 剧烈的化学反应 发燃烧 爆炸 缓慢氧化 自燃 概念 生的发光、发热的能量变化 放热明显 达到可燃物的着放热明显 放出的热量随时散失 放热明显 温度 火点 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未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是否发光 联系 4 防火与灭火
发光 发光 无明显发光现象 发光 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有热量放出,只是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⑴ 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燃烧必须同时具有三个条件,所以只要能控制住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灭火的常用方法有:① 隔离可燃物;② 隔绝空气;③ 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 特殊物质着火要用特殊的方法扑灭:电器设备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选择合适的方法的方法灭火;酒精、
油类着火不能用水扑灭,可用干粉灭火器扑灭;图书馆、贵重设备等失火应用液态灭火器。
⑵ 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① 比较容易发生爆炸的地点:加油站、化工厂、面粉加工厂、煤矿的矿井等,在这些地方
就要通风、禁止烟火。
② 当发现家中煤气等可燃性气体泄漏时,应该马上关闭阀门,打开门窗,切记不能打开电
灯、排风扇等电器,防止产生电火花,引起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