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职工观念。后勤体制改革以后,后勤提出了“科学理论指导后勤,先进文化引领后勤,务实精神管理后勤,改革创新发展后勤”的理念。根据改革后的新情况,后勤首先从转变职工观念入手,变原来的“山大人”、“管理者”为“后勤人”、“服务者”,立足为山大师生员工服务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求得生存。
使各单位行政干部有了压力。改革以来,各单位普遍反映后勤管理加强了、服务态度好了、服务速度快了。由于水电等费用核拨到院系后,院系也开始精打细算,加强管理。这样使全校师生的节水、节电意识增强了许多,长明灯,常流水现象基本消失,公物损坏减少了许多。现在,水、电、维修费由各单位自己管,使各单位的行政干部都有了压力,感到后勤工作的确不容易,自己真正管上才对后勤工作者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这也是后勤改革出现的一个明显的效果。
进一步完善二级职代会制度,建立起了民主管理与决策机制,后勤重大决策、大型定货、工程招标等均由职工代表参加讨论决定。从而充分发挥群众智慧,接受群众监督,逐步形成规范的、科学的企业化管理体制。
改变了临时工干正式工看的现象。后勤改革以来,在内部真正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的良好局面,改变了过去临时工干、正式工看的现象。通过改革,一批素质高、事业心强的干部走上了重要岗位,较好地改善了人员结构,提高了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职工学业务学技术慰然成风。实行改革以后,后勤成为学校发展的基础,学校成为后勤最依赖的市场,二者相辅相成。能否牢固地占领学校这个市场,关系到今后的后勤职工生存问题。如果不提高技术和服务质量,难以与社会竞争,几年后,分离出去很可能在与社会企业竞争中被淘汰。现在职工中学习技术,参加各种培训班慰然成风,这也是后勤改革以后出现的一个大的进步。由此,改变了过去学校养后勤,后勤靠学校的现象,使后勤职工有了压力感、紧迫感,增强了市场观念。
导入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规范性服务。2007至2008年,是我校后勤的“规范管理服务年”。以公寓为突破口,饮食、水电和物业服务跟进,引入,创新管理办法,提升科学管理理念。
完善后勤保障服务,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如狠抓饮食安全和卫生,增进与师生的沟通交流;学生公寓成立专门党支部,开展党团组织进公寓活动,努力构建“四方齐抓共管”的新型公寓管理模式(即公寓服务中心的服务、学生管理部门的配合、院系的管理、学生自治组织的自我管理);设立水电暖服务部等特色服务窗口;规范物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创建和谐平安校园等。
(二)基础建设得到加强,服务质量得到提高,开创后勤了新的服务增长点。
校园基础建设突飞猛进。大学校园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基础,是学校精神文明和学术文化的物质载体。校园建设是学校总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山西大学的跨越式发展,规划与建设好校园,对新、老校区进行功能定位与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创建国内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是学校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山西大学从1996年进入重点建设阶段,近10年投入资金约8亿多元,建设了文科楼、文体馆、艺术楼、环科楼、公寓、食堂、基础设施改造等教学实验设施,新征土地425亩扩建南校区,经过几年的重点建设,办学条件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教学、实验室、运动场(馆)面积和实施达到或超过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使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快速提高,大大增强了学校在全国的竞争实力。
近十年来的重点建设,特别是一些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改变了学校面貌及办学条件,增强了办学实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学校不仅新征土地425亩扩建南校区,建设了文科楼、艺术楼、环科楼、令德阁餐厅、文瀛楼、体育场馆、教师住宅和12栋学生公寓,新增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投资约7亿多元,同时加大了对校园的硬化、绿化和美化,加强了校园维修改造力度,修建了鸿猷体育场、学堂路、初民广场,改造了“二里河”和南操场,落成了百年文脉浮雕、孔子铜像等雕塑,使学校成为南北校区有机衔接的花园式学府,呈现出日益浓郁的育人氛围。同时还整修改造了所有教室、实验室、加强了校园网络化建设和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了校园建设生态化、园林化、网络化、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