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省级青年文明号。山西大学后勤是1998年被授予的“省级青年文明号”单位,是全省最大的省级青年文明号集体,连续多年通过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团省委等单位组织的考核验收,在每年的考核中,后勤均得到很高的评价,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促进了后勤文明服务形象的树立和文明服务活动的开展。
三、实施后勤改革遇到的困难和几点体会
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运行几年来,后勤管理处、各中心的工作逐步走上轨道,双方的职责范围逐步理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校的后勤管理逐步走入良性循环,在山西高校中走在了前列,也受到了教育厅领导的表扬。另外,任何改革都是利益的再分配,后勤社会化改革也不例外,不仅涉及到后勤职工的切身利益,也涉及到全校各单位及每家每户,因此还存在一些问题、困难和困惑。这些问题、困难和困惑既有属于大环境方面的,也有属于小环境方面的:
属于大环境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政府主导不够。主要表现在政府没有新的、具体的政策出台。国办2000年1号文件规定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分两步实施,第一步是“所有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经营人员、相应资源及操作运行,都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学校后勤实体”;第二步走是“在高等学校后勤系统规范分离的基础上,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他合适的范围内,组建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实体,以专业化、集约化、企业化等形式,承担本地区范围内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此前,从高等学校规范分离出来的后勤服务实体,如无特殊情况,一般都应通过并入、托管、联办、连锁、股份合作等形式进入此类实体”。并且指出在2002年年底前后完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即完成第二步改革。那么为什么全国绝大多数高校完成第一步改革后,难以进行第二步改革呢?这就是政府主导不够。不仅如此,而且政府低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难度,目前政府的相关政策尚未出台,教育行政部门一是难以组织学校具体实施。二是相关部门难以配合实施。三是院校结构复杂难以实施,并且不少院校都强调自己的特点,要降低改革标准等。
二是宏观政策也不到位。由于政府的主导不到位,又缺乏权威性的指导纲领和具体操作依据以及对各地区和高校社会化改革的绩效进行评估审计,各高校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口号下各自为政,其结果可想而知。高校后勤改革如今已经到了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实践证明,后勤改革的目标、建立什么样的模式,不是后勤人甚至也不是学校能回答的问题,而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给予准确定位,但这正是目前改革所缺乏的,因此,使得后勤改革难以进一步深化,大多数高校后勤改革只能在强化管理、优化服务上做文章。由于政策不到位,政府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目标也难以实现。目前,改革后的后勤企业仍然是事业单位属下按企业运作的机构,后勤实体与学校的关系是“老予和儿子”的关系,无论是否实行注册,都难以真正实现“自主经营”,也自然难以实现既定的改革目标。
三是产权改革更是困难重重。现阶段我国高校后勤资产属于国家,学校享有占有权,后勤行使经营权。教育部提出“通过校际联合实现规模经营”,其提法很有“创意”,但为什么一些地区和高校的校际后勤联合运作体制不顺?其根源就是产权问题。
四是学校不愿企业及政府不主动。主要表现在,一是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后勤基本占领校内市场,能养活后勤人员,似乎不是包袱了,改革不需深入下去。二是学生有些意见归结为后勤改革,如校外公寓出现个别学生的安全问题。三是有的学校后勤还没有完全归口管理。四是学校不愿划转资产,认为是国有资产流失。五是后勤实体本身动力不足,安于现状,缺少主观努力。五是企业不愿参与投资,认为回收慢,六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不愿参与,认为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地方出台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等。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困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问题,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与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