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振兴财政几个重要问题的看法(5)

1970-01-01 08:00

  3.允许和鼓励商业银行参与国债市场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各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但在我国曾经有过不良后果。前几年在体制不顺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方面商业银行大量从中央银行借款,另一方面又持有许多国债坐吃利差的状况。为迫使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还贷以冲减外汇储备增加所形成的压力,国务院发文要求商业银行不能持有国债。现在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即将改革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管理办法,要让商业银行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就是说商业银行过度依赖中央银行为其供应资金的格局正在改变。允许和鼓励商业银行买卖和持有国债,利越来越大,弊越来越少。从完善国债市场的角度看,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国债市场可以提高国债的公信力,这就可以降低其发行成本;由于有这些机构投资者入市,市场就可以稳定,不会大起大落;而且因为有这些机构投资者,国债的流动性更强,国债的结构就可以更多样化(从几个月到几十年期限都能发得出去,而且持有者的风险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异)。  

  4.银行改革和金融宏观调控也迫切需要国债市场的扩展。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必然要高度重视其资产结构。目前的状况是资产单一,主要是对国有企业的贷款,而且其中很高比例是呆坏账。这是我国金融风险的最大隐忧所在。银行要改善资产结构,必须允许和鼓励其持有国债这种安全性和收益率都较为理想的金融资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降低不良资产比率,增加国债,应当是首选办法。如果国债都不能持有,等于说凡是好的资产商业银行都不要沾边,降低不良资产比率就无从做起。此外,中央银行要增强间接调控能力,必然要发展公开市场业务,通过国债吞吐来实现对货币供应的管理,其前提是商业银行必须持有相当规模的国债。此外,从近期来看,合并准备金和备付金账户并降低准备率势在必行,一经实施,商业银行立即可增加数千亿元的可支配资金,用不出去或不安全地用出去,都会造成很大损失。使其一部分转变为持有国债是非常理想的一个解决办法,这也不影响同时考虑解决国有银行注资问题。完全用来偿还中央银行再贷款,在当前形势下,可能不是一个好办法。  

  5.居民个人投资国债应当成为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过去老百姓视国债为摊派,后来又把国债看作某种特殊好处,这都是在扭曲的条件下形成的扭曲的观念。国债也是一种证券,一种金融投资工具,它也要求持有者在获得收益的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和风险(至少是在此期间内放弃现金,推迟消费)。如果这两方面不平衡,那一定存在机制上的毛病,而且会引出更大的麻烦。例如,我们发的凭证式国债,持有者得到的好处大大超过其付出的成本。首先利率很高,比同期银行存款高出近一个百分点(1997年3年期国债高于降息前银行存款利率0.9个百分点);其次,这种国债可以随时到银行兑取现金,和银行存款一样方便。这等于让银行为其承担了风险。如此“过分合算”的投资,在人们金融意识苏醒之后,必将供不应求,买国债就要去走后门了。最公平的做法,是让大家去排队,这当然要增加额外的成本。即使如此,人们还会说财政部门、银行部门欺骗百姓,“与民争利”,因为确实存在这种可能。解决的办法只能是让商品成为商品,让市场成为市场。首先,国债的发行价格是根据市场状况确立的,最好就是直接由金融机构(代表了所有投资者)竞价确定的;其次,承购包销者按合理的零售价卖给其他分散的投资者,这个“合理价格”不是规定出来的,是市场竞争必然可以创造和保持的;再次,在二级市场上,转让和转让价格都由供求双方自由确定,对每个交易者都是公平的。政府所要做的,就是加强监管,惩处那些违规操作者。  

  总之,1998年的国债发行要尽可能加大市场机制的作用,少发不可流通的券种,特别要防止把价格定得过分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因为越是这样,国债就越有可能被人垄断,越有可能形成违规操作,甚至腐败。这也毋需担心发不出去,只要允许银行和金融机构持有,利率再降也仍有很大吸引力,因为持有国债比其他贷款和投资都有优越之处。而居民作为零售环节的买卖者,只要他愿意,随时可以进入国债市场。如果考虑其他因素,需要过渡一下,1998年上半年也可继续发一点面向居民的实物券和凭证式国债。             凭证式国债应如何流通? 

关于振兴财政几个重要问题的看法(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国际比较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