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注意到,不可再生能源消费零增长的经济发展,在一些国家已经成为现实。德国1990年-2005年的15年间,经济总量增长了25%,能源总消耗却下降了5%。丹麦1980年以来,25年间经济总量增长了50%,不可再生能源消耗(不含交通业)实现零增长,单位GDP能耗每年降低1.9%;在整个能源构成中,风力发电已经占到21%。这些国家的实践,为我们研究节约节能的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节约节能的经济发展理论,已经成为当代宏观经济理论研究中新的生长点和亮点。如何实现在能源资源约束条件下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经济学理论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是经济学界的历史责任。
二、节约节能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增长必须节约,节约才能增长。增长与节约不是对立的,节约本身就是一种增长。当然,节约是增长基础上的节约,不是要停止经济增长搞节约。我们追求的是增长与节约相统一的经济增长方式。如果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节能目标,按年经济增长率7.5%测算,2010年当年就可以节约6.2亿吨标准煤,这些节约量可以多创造6.3万亿元的GDP(按2005年价格计算),同时,节约减少了环境污染,节省了我们治理污染的成本。这是一笔双倍的财富,是巨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节能降耗的任务相当艰巨。首先,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在工业内部结构中,高耗能行业所占比重过高。我国工业能耗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的70%左右,其中钢铁、建材、化工、石油加工及炼焦、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占到了工业总能耗的69%。由于高耗能的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产业集中度低,小企业多,技术水平不高,增加了能源消耗。2005年,我国具有炼铁、炼钢生产能力的钢铁企业共871家,平均每家企业粗钢产量约40万吨,18家产能500万吨以上的企业,产量仅占全国粗钢产量的46%。而2004年,日本4家钢铁企业的产量就占其粗钢产量的73%,俄罗斯5家企业产量占79%,韩国2家企业产量占82%。其次,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主,不可再生能源在生产和消费总量中分别占92.1%和92.7%,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比例偏低。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潜力很大,风能可供利用的装机容量约10亿千瓦(目前只开发了0.13%);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年日照时间在2200小时以上;每年可用于能源使用的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约1.5亿吨标准煤;林业剩余物资源量约2亿吨标准煤;油料植物和能源作物潜在种植面积可满足年产5000万吨生物液体燃料的原料需求。
节约节能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主攻方向,是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反过来说,只有大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节能目标的实现。节约节能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技术进步是有机统一的。据有关部门测算,如果我国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降低一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可以相应降低一个百分点;如果高技术产业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比重下降一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就可以降低1.3个百分点。
三、节约节能是一种新的社会文明
节约节能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也是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也是一种新的哲学。从“三高一低”(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益)走向“三低一高”(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发展道路,进入节约节能的发展阶段,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崇尚节俭的优良传统。“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先哲古训,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信守和称道。但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节约节能,具有新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