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节能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明,不是要人们安贫乐道,紧衣缩食,固守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生活方式,而是要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受更加富裕、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这样的新生活,当然不是上天恩赐的,也不是别人赠送的,而是在逐步实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由中国人民自己创造的。
节约节能是文明的社会生活方式。节约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理应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行为规范。许多浪费是由不好的习惯造成的,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改变生产生活习惯,将会节约大量的能源资源。我们大家都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建筑在大白天也是门窗紧闭,密不透光,灯火通明,空气污浊。全国有多少这样的建筑在浪费着我们宝贵的能源资源?计算下来肯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有资料反映,改变生活习惯,如用盆接水洗菜,一次就可节省几十升水;如果夏季将室内空调温度设定在26℃,仅北京市就可节省至少4亿千瓦时电量,削减50万千瓦以上电力装机规模,节省1.8亿元电费。
节约节能是一种文明的价值观念。以节约节能为荣,以浪费能源资源为耻,理应成为新时代的社会公德和价值观念。有限的能源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不是某个个人、某个团体、某个地方所能够独享的私有财富。不能因为有钱,就任意挥霍浪费能源资源。放任浪费,就是侵害别人和大家的利益。节约节能是社会美德,是国家法律应当关注的公共利益,也是关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大道。
节约节能是一种新的哲学。这种哲学告诉我们,节约节能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活动方式;是一种社会意识,也是一种社会存在。这种哲学改变了自近代以来普遍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人与自身关系的观念和认识。在这种哲学看来,世界是无限的,也是有限的;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是无限的,也是有限的;人的需要是无限的,也是有限的;人的主体性不是无限度的,而是有限度的。这种哲学强调人与自然之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和谐相处的关系,要求人类必须科学、理性地认识和满足自身的需要,倡导一种文明、节用、适度、合理的生存方式和发展状态。它主张,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同时也是对人自身的否定和戕害;今天对能源资源的浪费,就是对明天发展可能性的剥夺,就是对明天人类生存条件的剥夺。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任何企业,乃至某个个体的生产、生活行为,都会对他人、对环境、对社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发达国家积聚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过多地消耗了全球的能源资源,并且仍是全球能源资源的主要消耗国,理应承担起与此相适应的责任,减少能源资源消耗,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我国的发展不仅必须走自己的路,而且要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
四、节约节能是一种国家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很大成就,GDP年均增长率达9.6%,人均GDP年均增长11%。到2006年,GDP达20.94万亿元,居世界第四位;进出口总额超过1.7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人均GDP为1714美元,居世界第110位(2005年)。与此同时,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16%,能源自给率保持在90%以上,比经合组织国家平均高20个百分点以上,比美国高30个百分点左右。总的说,我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经济发展中的能源问题,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少有的。今后也将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科学技术,依靠全社会的节约节能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化解能源硬约束的挑战。
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在能源资源严重紧缺的条件下取得的。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0%;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储量比较丰富的煤炭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近年来能源消费急剧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2005年煤炭产量达21.9亿吨,比2000年翻了一番,仍不能满足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