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类幼儿园或托儿所里,照看孩子的人一般都没有受过幼儿师范或其它有关专业知识的训练,而且常常是些没有什么文化的妇女。幼儿园托儿所里几乎没有玩具书籍,只有一些小板登和小饭桌。孩子在这里连最简单的学前教育也无法获得,但是相对于那些没有进入幼儿园托儿所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处境要安全一些。只有极个别的父母有经济条件把孩子送进城里人的幼儿园,他们除了要付每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托儿费,还要额外交几千元的赞助费。
3、教育问题
流动人口儿童的教育问题十分突出,他们的入学率不仅低于城市儿童,而且还低于生活在农村的儿童的平均水平。下面的数据大多反映的是北京的流动人口儿童的教育情况。
一些研究者认为,北京流动人口的儿童接受教育的情况要好于其他许多地区的流动人口儿童。
福特基金会的调查结果反映,北京流动人口中5—14岁儿童的入学率为40%左右。来自不同省份、不同收入、从事不同职业的家庭的子女入学率有很大的差异。父母是浙江籍的儿童入学率有65%,他们的父母多从事服装经营批发。父母是河南籍的儿童入学率只有19%,这些父母多是以收、拾破烂为生。家庭经济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儿童入学率为60%,家庭经济收入在8001—10000元的儿童入学率为46%,而家庭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儿童入学率只有23%,家庭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儿童入学率只有7%.在上学的儿童中,有接近90%以上上的是北京当地的学校,另外的10%上的是流动人口社区中自己办的非正规的小学校,这类学校常常只有一、二年级。未上学的孩子的父母在回答为什么不让孩子上学时,有接近90%的回答说,是由于当地学校收费太高,上不起。
流动人口儿童上城市里的学校,往往要比城市本地儿童多交纳好几倍的学费。例如,1994—1995年期间,在北京大红门第一小学,北京儿童每学期学费为80元,而流动人口儿童上此学校每学期学费为600元。在北京第18中学,北京本地学生每学期学费100多元,而流动人口儿童需交纳几千元的费用。而且,不仅仅交了钱就能入学,许多学校是不收外地人的子女的,因而还需托关系才能入学4.另外有10%未入学的儿童,是由于孩子本人不愿意上学而想去挣钱。在那些未入学的流动人口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了家庭内的或家庭外的童工。
这些辍学儿童中,有35%的孩子从未上过学,6%的只受过学前教育,57%的只上过小学。
4、如何融入城市的社会生活的问题
带孩子出来流动的家庭一般已在城市中生活居住了相当长的时期,其谋生的职业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意味着这些家庭有可能长久在流动地城市中定居下去。他们的子女——可以说是移民的第二代很可能将成为城市人,但是,目前他们的生长环境及社会化的途径,与11<>城市儿童截然不同。他们是否能顺利地在心理上以及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方面发展成为城市人,是否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中,这还是个疑问。流动人口儿童的生活社区、生活环境是与城市当地人隔离开来的。在上学以前,他们很少有机会与城市儿童一起玩耍,他们几乎不可能享受由政府、当地社区提供的各种儿童娱乐、学习设施,如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儿图书馆等。到了上学的年龄,如果他们不进入城市当地人的学校,那么他们还是没有机会与城市儿童接触。他们一部分在流动人口自己办的不正规学校中学习,学校的场所在流动人口居住的社区,学校的同学都是流动人口儿童。另一部分没有上学的孩子,可能就成为父母或其他流动人口的帮工、雇工。他们继续在流动人口的生活圈子中活动。
进入城市人学校的儿童,有机会与城市本地人的孩子一起学习、玩耍,但是,他们普遍感受到城市儿童、家长、老师对他们的歧视。大多数学校只收极个别的流动人口的子女,这些孩子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和人际交往的压力。他们较难交上朋友。流动人口儿童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进入学校后,功课感到比较吃力。一些距离流动人口社区比较近的城市学校,接收比较多的流动人口儿童,学校常常把流动人口儿童单独编成班级,这实际上把他们与城市本地儿童隔离开来。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许多流动儿童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