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人的精神(3)

2010-06-18 02:10

    (五)优化培训。长期以来,OE厂领导者都将培训工作作为本厂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该工作由于领导到位、措施得力、方法对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培训过程中,管理者们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市场形势,不断改变培训方法,增新内容,想方设法优化培训工作。

1、有计划地培训:大前提是:每人每月最少上一次培训课。对培训时间、内容、目的、要求等都作详细计划,由厂部直接抓、各部门主管负责贯彻落实,使培训课有序有质地进行,保证每课一进步的目的。

2、有针对地培训:工作过程中遇到一些实际情况,如广大女值车工反映对机械的一些功能作用等不太了解等,厂部领导都专门组织了系列相关的培训,分工序、分人员、分时段进行,再如:个别员工对工作质量意识较簿弱,于是由检测部门对全员工进行了质量方面的培训。日常生产中,厂领导虚心、认真听取广大员工的意见,有针对性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大家的工作更扎实更出色。

3、有目的地培训;除了制定培训内容外,还特定了培训目的这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而建立相对的目的,确保培训工作不会盲目、毫无目的地进行。如:每培训一次,都对相应的内容进行理论或操作考试,从而了解大家的掌握情况,有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没有达到目的的,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达到预定的目的。

4、有系统地培训:为使每一位员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更好地培养人才,促进工作,厂部结合公司的培训课,不断加强、完善培训内容,除着重抓好相关的纺织专业知识培训外还从人生、思想、道德等方面去培训,不断丰富员工的知识面,拓宽大家知识结构,加强员工思想,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也更好地为厂为公司培养人才,促进企业发展。

5、有实际地培训:培训课实不实在,对广大员工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为使培训课不偏离原订计划,厂主要领导经常抽时间与广大员工一起听课,与员工一起学习,并从中直接了解培训课的具体情况:好与坏。对存在问题,与授课人一起修改授课内容或修改授课方式、方法。同时,课前课后对员工提出具体要求、目的,对相关事项进行总结,使大家的学习劲头大增,收到的效果良好。另外,针对部分管理人员在管理知识、技能方面尚相对缺乏的情况,厂主要领导亲自给所有的班长上课,使各班长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日常工作也就开展得有声有色了。

    通过以上方法的培训,厂内人人都大大增加了学习劲头,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到大家更好地在实践中联系理论,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进步,共同把工作做好。

   (六)优化制度。“以人为本、以法冶厂”这是OE厂领导们的治厂方针。为了日常工作,更规范更顺利地进行,管理者们对设备、劳动组织纪律、操作、安全、宿舍等等都制订了相关的规定,在管理上下功夫,保证了生产工作的有序进行。在制度方面,主要做好以下的工作:

1、  听取收集工作。由于是新厂,有很多的工作都未建立相应制度。为此,在培训、安装、调试、投产过程中,厂领导根据不同的情况,经常向员工收集有关工作、生产的意见,对工作中最常见、最突出的问题修订相应制度予解决,做到规范化。并落实责任制,如:设备部门负责收集设备方面意见,其它部门一样。大家对此项工作反应热烈,齐齐参与,因为大家都明白,各项工作只有建立相应的制度,日后工作才会更加顺利,才会减少工作中的矛盾。各部门收集了大量意见建议后,再由厂部统一组织人员商讨研究,拟定相应措施,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予规定。由于厂部对制度方面的意见收集工作做得细、做得快,确保了制度制订快速进行。

2、制订实施工作。听取收集了广大员工对工作中存在问题及有关人员的口

头书面汇报后,厂部迅速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拟定工作,如《饭堂纪律》、《保全作业指导书》、《空调作业指导书》、《运转作业指导书》、《测检作业指导书》等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都相继出台。在制度的拟定过程中,大家都进行认真的检查、逐一讨论,各抒已见,不断修改,减少失误力求一步到位。有些制度在拟定过程中的个别细节特别是机械操作方面,一时难以定夺的,大家便一起到现场进行研究分析,重申向有关人员进一步咨询了解,而更主要的是自己亲手去做一次,从而更加准确到某些细节,使到制度在制订过程中更细更全面。拟定后的制度最后交由厂长审批,并颁布到各部门、各室、各班组,并在相应的公告栏进行张贴,由各主管班组长负责贯彻实施,由于OE厂领导在制度的制订工作中抓得及时,抓得切实,使到工作上出现的问题都得到及时解决,减少了矛盾,为日后的规范化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纺织人的精神(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爱国者的成功经历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