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农问题之关键: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和有效转移(3)
2010-06-17 15:02
——基本建设欠账多,抗灾能力弱。一是农村公路建设虽然里程增长,但通车里程短,发挥效益差。全市共有县、乡、村公路5575.1公里,其中县道264.78公里,乡道1622.4公里,村道3688公里。县乡村三级公路中属等外级公路的达3288.55公里,占全市公路的59%。这些等外级公路绝大部分长期处于通路难通车的状态。二是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病险工程多。全市共有已成水利工程设施30120处,经2003年鉴定水库一类坝12座,二类坝38座,三类坝161座(病险水库,占全市水库的76%);需要维修的230站/307台/11265千瓦,占全市电灌站的51%。三是农网改造滞后。经过一、二期农网改造,仅占江津市供电公司供区721个村(旧村)及场镇的55.76%。四是饮水卫生条件差,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任务重。全市农村应解决饮水问题的人数712214人,其中水质不安全的202438人占28%。
三、形成农民分工分业和有效转移“五多五弱”问题的主要原因
总体来看,当前江津农村出现的“五多五弱”问题带有普遍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制约农民的分工、分业和有效转移。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对“三农”问题的制度设计和供给滞后。
一是《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等,对农村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规定得过于原则,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界定不明晰,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土地产权关系不清。主要问题是:(1)土地流转的主体不明确,缺乏相应的指导和监管。(2)合同内容不规范,口头协议较多。调查发现,全市应规范和完善的土地流转合同达3.5万户,占总流转户的44%。(3)土地流转的潜在风险较大。如近年江津市出现的茉莉花项目和葡萄项目等问题,使数百万元的投资和许多农民土地租金付之东流。
二是农村改革长期存在“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双层经营责任制在统的层次上被严重削弱,“空壳村”问题日益突出,不少村级经济债台高筑,根本无暇顾及农村公益事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和发展,集体经济的凝聚力和调控力严重弱化。
三是户籍制度依然制约进城务工农民,使他们难以实现产业转换和人口的空间转移。
四是城乡二元分割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等,成了统筹城乡发展和农民尽快实现有效转移的一道道制度屏障。
五是现行法规政策对集体土地的征用和补偿,着重强调了所有权人的权益,加之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主体又存在虚置现象。农村土地被征用后几十倍上百倍的增值,貌似合法的进入了开发商腰包,特别是一些商业用地。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权益受到侵害。
(二)对农村教育、医疗和科技推广措施不力。
一是国民收入再分配过分倾向于城市。由于我国长期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国民收入再分配制度安排不合理。国家财政资金、信贷资金过分向城市倾斜,农村义务教育等本应由国家财政主要负担的基本上落到了农村。据资料显示,国家每年几百亿元的教育经费几乎全部用在城市,城市学校的绝大部分开支均由国家财政拨款,而农村每年300-500亿元的教育经费85%以上是由县及其以下地方政府和农民承担的。从而,造成了地方义务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教师人才短缺;职业教育严重滞后,农村劳动者素质难以提高。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江津市级教育负债已达2.16亿元,镇级教育负债8322万元;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8.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8.2%,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5.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8.1%。同时,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受当前外出打工能够赚取廉价劳动报酬的利益驱使,相当部分初中或小学文化的青少年纷纷外出打工,农村新的文盲半文盲不断出现。这不仅直接影响当前“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且还将殃及农业、农村、农民的未来。
二是农村医疗卫生改革滞后,看病难、看病贵,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镇村医疗卫生人才匮乏,基本医疗条件差;基层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和分布不合理,医疗保障覆盖面小,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滞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较弱。近年开展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还存在不少问题,大多数参加者从这一制度中的受益非常有限,广大群众的健康状况堪忧。2003年,卫生部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群众有病时,有48.9%的人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6%的人应住院而不住院。
破解三农问题之关键: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和有效转移(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