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理生万物,指的是万物的产生都符合理,没有理也就没有万物,就如同我们看到的万物的产生灭亡都符合一定的规律一样,不符合规律的事物怎么能产生呢?
他把理看成是最高的范畴,以“理”为宇宙的根本。认为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并断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明确提出“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是有气,但理是本”。但又认为“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也”。朱熹还建立了“理主动静”和“定位不易”的矛盾思想体系。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从一中看出两,从统一中看出对立,从固定不变的外貌中看出消长流行的内在动力。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P31
【原文】《易·系辞下》“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之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如此,德之盛也。”
【译文】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这是《咸》卦九四爻辞。意思是,心意不定,来来往往,朋友想你所想。
天下何思何虑:天下事何必要思虑呢?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如果把已往的看成是退缩,那么未来的就是进步。 屈信相感而利生焉:衰退与发展互相影响,各种利益由此产生。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尺蠖把身子弯曲起来,是为了前进。 龙蛇之蛰,以存身也:龙和蛇的隐伏,是为了保存生命。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人们研究精微的道理,达到神妙的境界,是为了实践。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掌握事物的各种功用,安静身心,是为了品德的提高。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除此之外,还有未知的领域。
穷神知化,德之盛也:穷尽事物的神妙,认识事物的变化,就是品德的顶峰。 日往月来,形容岁月流逝。 【原文】《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译文】唯心主义的运动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
慧能认为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我们的意识在活动。慧能的意思是:由于理智往往执着于外境,迷恋于幻象,故而就不识真心、自性,无法领悟佛性常清静、万法自如的圆融实象。换句话说,慧能实际上是在提醒俩和尚:如果把世界看做自己的对立面,苦苦地执迷于外境,那永远不能开悟见性。只有将自己和世界融为一体,无念、无象、无住,方得彻底解脱。在此,唯物唯心姑且不议,作为禅宗六祖的慧能,给后人在认知的方法论上打开了一扇“洞天”,确是不争的事实。
P32
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既含动,动不舍静”。 【译文】表述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二者相互包含,不可分离,并进一步提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的观点,把静视为动的一种存在形式,辩证地解决了动与静的关系问题。 【原文】《庄子·天下》篇记载了十个论题,后被称为“惠施十事”。惠施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译文】惠施把一切事物看作处于变动之中,(“睨”是侧斜的意思),太阳刚升到正中,同时就开始西斜了;一件东西刚生下来,同时又走向死亡了。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事物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但是他无条件地承认“亦彼亦此”,只讲转化而不讲转化的条件,这样就否定了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不免陷入到相对主义的泥坑中去。 【原文】僧肇:“旋岚堰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译文】僧肇是我国佛学史上的一位著名的高僧,在历史上影响不小,并被后人誉之为我国的“解空第一人”。
大意是:常常看到的动的东西其实是不动的,如吹着的风(旋岚)是静的,奔流的江河是不流动的,……出于僧肇的《物不迁论》。物不迁,就是根本不动。时间是链状的联系,指这个链子解开,每个时间点上都有相应的东西,而且根本上没有动的。
表面上看来,它似乎是先秦辩者“飞鸟之影未尝动”的命题,其实却是一种很典型的大乘佛教的观物法。认为过去不能延续到今天,今天也不是从过去而来,事物之间不相往来,也没有变迁,世界永恒寂静。僧肇对时间进行技术处理的方法是独特的,即将时间无限分割,从而使通常经验感觉上“流动”和“飞逝”的时间停顿静止下来。用这种无限分割时间法,僧肇很容易就证明了无限和永恒的存在和常驻。这种方法被包括庄子、郭象和芝诺等很多中外哲人都采用过。无限永远是人类终极的和不懈的追求,这种方法也许能够帮助确立“无限”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的时间观是有用的,虽然在逻辑上可能讲不通,因为在运动和静止、时间的断裂性和连续性的对立统一中,单单强调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是有失偏颇的。在人们的经验常识中,过去的事物和如今的事物是不一样的,常人以为这是过去的事物发生了变化(动),其实是过去的事物留在过去,如今的事物留在如今(静)。换言之,时间并不是流动的,事物也并不是在流动的时间中发生变化,而是每一时刻都是一个独立的“平面”,事物在每一个平面上都是静止的,这是典型的将时间无限分割的方法。
是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P33
【原文】《荀子·天论》中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制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循道而不贰,则天下不能祸。”又云:“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译文】“行”即“道”,故“天行有常”即“天道有常”。这里的“道”,指的就是规律。在“常”表示自然界运行和变化的规律,“常道”、“常数”正表明自然界的运动有其客观必然性。荀子的话中蕴含着多重意思,首先,自然(天与地)是在不断的运动中的。第二,自然是有不变的道理的。第三,自然的道理不是因人而异的。第四,人应当顺应自然的道理。 可贵的是,他明确指出了自然界财富的有限和不足性。
荀子的哲学思想,在这里,体现了二元论哲学的基本观念。 P34
【原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颁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荀子?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