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庶之”,到“富之”,再到“教之”,这是理国治民的必由之路,亦即只有走这条路才是畅通的。孔子曾对学生子产说过:“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在这个由修身、养性而兼济天下的君子四道中,孔子强调,“养民”的根本方法在于能够使人民百姓得到实际的利益,并且,更为重要的是:
“养民”肯定先于“使民”,是“使民”的前提。
生活的物质基础对于礼义教化实施起着关键性、决定性作用。 P98
【原文】《孟子?告子上》:“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生命是我想拥有的,正义也是我想拥有的;如果不能两样都拥有,我就舍弃生命而坚持正义。孟子的话在告诫人们要重义,宁可舍生取义。 【原文】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不畏义死,不荣幸生。” 【译文】畏:怕。义:为正义。荣:心喜。幸:侥幸,意外得到。不惧怕为正义而死,不因侥幸存活而心喜。 【原文】《元史》载,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止渴。惟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你为何不摘梨呢?”
许衡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迂腐:“世道如此纷乱,管他谁的梨?它已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虽无主,但我心有主。” 也作:“梨虽无言,我心有主。” 【译文】一个有严格操守的人,一个恪守为人之道的人,一个讲良心和知廉耻的人,就像内心世界有个铁面无私的法官,有个严厉把守道德门户的哨兵,时时事事都在监督自己的言行,使其不在物欲面前动摇。不但在众人都不受诱惑时自心有主,即使许多人于诱惑面前蠢蠢欲动,自身仍能坚守操行,这是人格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德的完美体现。
心灵需要自我维护。纯洁的心灵是智者所追求的,心灵有了污点,人生也就不再完美了。 P100 【原文】《 观祈雨》(唐朝)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译文】该诗将久旱(以致“桑条无叶土生烟”)祈雨的情景与朱门的处处歌舞升平相对举,深刻揭露出统治阶级不顾劳动人民疾苦,终年贪图享乐、醉生梦死的场景和社会现实。这样,一方是深重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嬉与闲愁。这样的对比,潜台词可以说是:世道竟然如此不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