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天的活动有自身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改变。在荀子看来,与其尊崇天而期待它的恩赐,则不如象畜养万物那样将天驯服;与其顺从天而歌颂它,则不如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与其仰望天时等待自然的恩赐,则不如因时制宜地利用天时;与其消极地听任物类的自然增多,则不如发挥人的能力促使它们化育;与其空想支配万物,则不如按照万物的规律去控制它;与其指望物类自然生长,则不如根据它的生长规律去促进它的成长。人如果不去积极使自然界为人类服务,放弃主观努力,盲目崇拜天而无所作为,那就失去万物可以为人利用的本性。总之,天(自然)不会满足人,人应该相信自己的力量,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地利用自然规律和各种自然条件,去控制、改造征服自然,向自然界夺取财富。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P41
【原文】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称赞西汉景帝之子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译文】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了科学的阐释。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唐朝颜师古注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P45
【原文】《庄子?齐物论》提出:“齐是非”和“是非莫辫”的思想。即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黮闇,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译文】“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所谓“齐论”,是指人们对世间万物的认识貌似各不相同,但世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人们的认识说到底也应是齐一的。 齐物论首先在于“齐是非” ,“齐万物”是“齐是非”的深入 ,“道通为一”是齐物论的根基。
上文的意思是:假如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输给你,果真对的就是你?我胜了你,你输给我,我果真就对么?是我们两人有一人对,有一人错?还是我们两人都对,或者二人都错?我和你都不可能知道。凡是人都有偏见,我们来请谁来评?如果请的人和你观点相同,他已经和你意见相同,怎么能评?如果请的人和我观点相同,他已经和我意见相同,怎么能评?如果请的人和你我观点都相同,他已经和你我相同,又怎么能评?既然我和你以及他人都无法来评,那是非对错哪个能懂? P46
【译文】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子聿,即陆子遹(yù),字怀祖,官溧阳令、知严州,是陆游最小的儿子。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P51
【原文】《国语》记载,范蠡对越王说:“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 【译文】范蠡是春秋末期越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帮助越王勾践完成了兴越灭吴的大业,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一个成功的绝处逢生、东山再起、反败为胜的经典案例。
天与人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思想史上首先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其核心是人在天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对此,范蠡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范蠡认为天与人、天道与人道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天道本身的客观存在及其所固有的规律性从根本上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及其发展,人类不能离开宇宙万物而独立存在。因为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都是从自然界那儿获取的。因此,人类的活动就必须要以天道为基础,要依天道行事。不仅从事生产如此,而且在战争中也要服从客观规律。
范蠡的天人关系论对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原文】《论语》记载;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古称三十年为一世,十世就是三百年。
典章礼制,代有变更。子张问十世者,世为朝代,意问尔后之十代,其制度变易如何?孔子先征以三代之沿革,后答以未来。因者依也。殷有天下,依于夏朝之礼制,有损有益;原有而不合时宜者,废之,谓之损;其为时需而原无有者,立之,谓之益。周有天下,依于殷朝之礼制,其所损益亦然。三代以前,文献不足,故不征矣。其或继周而有天下者,亦必依于周礼而损益之。如是虽百世亦可知也。礼有需损益者,有不能损益者。需损益者,礼之枝末也,即其形式也。不能损益者,礼之根本也,即五伦十义也。(《论 语 讲 要》雪公 讲
述 ,徐醒民教授敬记)
原文的大意是:子张问孔子,以后十世的事情你能知道么?孔子说,殷商的文化哪里来得?是继承的夏朝的,那是不是原版继承?不是,是把不好的去掉,好的保留,没用的去掉,实用的保留,是用这种方法继承的。是批判继承法,这个分析继承的过程是什么?就是“损益”的过程。夏朝灭亡了,殷商后来也灭亡了,周朝对殷商文化又做了筛选,又加入了符合当时的文化,再往后呢?周朝不灭了么?不是,将来的新的时代,还会对周朝来个“损益”,那这样,别说十世,就是百世也能知道。 【原文】《易传》:“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与时行也。”
【译文】这句话是对乾卦中“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一句爻辞的解释。“乾乾”就是孜孜以求的意思,“夕惕若”是说到了晚上还心怀忧惧,不敢有一点儿松懈。“终日乾乾”为整日勤勉,努力不懈。出自中国的古典名著《周易·乾·文言》。全文的意思是说,一天到晚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和日月一起运转,永不停止。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P54
【原文】《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大学的“大”字,古读“泰”音。认为大学是最高学府,教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实际上孔子的学问,主要在人道。大学的最终目的,既在治国、平天下。大学这一本书,应该是儒家最为重大的人道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