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题验收材料7——《生活与哲学》引用语通解(6)

2018-09-18 15:26

一体,两个对立面的斗争也就停息了。把事物看成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统一体,并靠对立面斗争推动事物发展。这是张载对辩证法的概括。两之用”就是矛盾斗争推动事物发展前进。这也是说,每一个东西都有它的对立面,都是和它的对立面互相感动、互相反应而成长发展起来的。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 方以智的思想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矛盾思想。“交”,即矛盾双方的相互交感而相互联结, 对立面双方结合在一起,相互转化。

王夫之在总结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关系时,进一步阐发了“一”与“二”的关系,肯定“一分为二”是“合二为一”的基础,把两个命题结合起来。

第十课 创新意识和社会进步

P77

【原文】朱熹:“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著名学者陆九渊:“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明人陈献章《格言联壁·学问类》: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译文】意思是:学习贵在懂得提出疑问。有小疑问得到解决,总能有小进步;有大疑问得到解决,就能有大进步。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P81

【原文】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老子认为,既然人是禀受阴阳和气所生,就要遵照阴阳变化的规律,而这个规律就是道。人生活在大地上,大地是人类的母亲,老子通过其大智慧看到大地上道的运行规律;阴阳不断消长转化,从而化育万物。自身内部运行规律也密切符合这个规律,所以老子说:“人法地”。而大地上的阴阳变化是由于天上的太阳引起的,这可以用滋润万物的雨来说明;水由于太阳的热量作用蒸发上升(阳升)至一定高度后变冷凝结成水滴(阳极转阴)下降至地面(阴降)。接着进行下一个循环。还有一年的四季,一天的子午卯酉也都是由于太阳运行规律引起的。地上万物都因此而得以生长。所以老子进一步说:“地法天”。然而天是如何运行的呢?老子认为,天的运行是其内部的道即规律性使然。因此老子说:“天法道”。这种内部的规律性老子归纳为两个字:“自然”。也就是说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二者是一致的。正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老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可违逆自然的道。否则会带来危险。老子所说的自然是万物演化发展的内在的规律性。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P81

【原文】西晋郭象《庄子注》:“万物独化”“物各自生”“独生而无所资借”“突然自生”“忽然自死”

【译文】郭象玄学思想的核心是“万物独化”学说,所谓“独化”,就是指事物自己变化,不借外力。“物各自生”是说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彼此独立的,互不相关的。

“独生而无所资借”是说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没有任何原因和根据的。

他认为,如果事事物物都要寻求其原因或根据,这样寻求起来就没有个边际了,因此,只有断然肯定一切事物都是“无待”、“无所资借”的,才能使“独化”的道理明白透彻。这就是他说的:“若责其所待,而寻其所由,则寻责无极。率至于无待,而独化之理明矣”(《齐物论注》)。列宁曾经说过:“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

成错误”(《列宁选集》第四卷第二五七页)。郭象的“独化”说正是从反对宗教神学的“造物主”、反对天地万物依赖于“造物主”而生成、变化这一点上往前多走了一步,从而得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不需要任何条件,没有任何原因或根据的错误结论。

庄子原文中并没有“独化”的说法。只有一次“自生”的说法,但意义与郭象所说完全不同。庄子所说的自生是万物本根之自然而然的功能,郭象的自生则是有意的、系统的否定道或天之类的任何外在本根的概念。 P81

【原文】《韩非子·五蠹》:“古今异俗,新故异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译文】指世界变化了,事情也就不同了,事情不同了,自己就要准备变通变化。 P81

【原文】董仲舒代表作《贤良对策》(又称《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译文】道不变,天亦不变” 这是中国古代道家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道是一种脱离人存在的“精神”,把道作为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决定的,如果道不变,一切都不会变。

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形而上学的观点,结合下一句“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就更好理解,意思是世界上的一切都不是发展变化的,古时和今时都一样。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P89

【原文】《管子·牧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译文】意思是,一个人温饱问题解决了,生活水平上去了,才能讲文明讲道德。

社会道德水平确实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系,发达经济是道德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从这个角度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有些道理。但经济水平和道德水平之间绝不能画等号,更不能由“仓廪不实”反推出“不知礼节”,由“衣食不足”反推出“不知荣辱”。更多事实表明,道德水平不仅能超越物质状况,而且能促进经济更好地发展。无论社会风气如何,无论生活状态如何,每个人都能凭其良知和道德尽显其高尚。 P89

【原文】《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之,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这段文字记载的是孔子与学生冉有的一段千古著名的对话,概括地说,孔子的路线就是“庶之”、“富之”、“教之”。可能因为古代医疗水平的落后和物质生活资料的匮乏,人口的繁殖与增长也成为当政者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怎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社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获得再生并能够迅速增加,是每一代政权所必须首先考虑的事情。人口多了,劳动力自然就有所增加,于是,社会进步就有了最起码的人力资源保证。而接下来的任务,则应该是想方设法让这么多的人口生存下去并尽快地富裕起来,使他们免受贫寒饥谨之苦,及早摆脱难以聊生的状况。等到他们富裕了之后,则应该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必要的道德、文化、人性塑造,注重提升他们的精神素养。 富庶保证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但再多的财富也满足不了人心的贪欲。如果没有礼乐的教化,人们不知伦常,不能节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即使是眼前的富庶,终有一天还是会失去的。

政治课题验收材料7——《生活与哲学》引用语通解(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新课程标准下美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评价的研究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