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题验收材料7——《生活与哲学》引用语通解(5)

2018-09-18 15:26

“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P69

【原文】春秋时期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译文】说的是不同成分和因素的和谐配合才能生长万物;一切趋同,没有差别,就趋于死灭,难以为继。这是对宇宙的一个根本看法,中国古人一个重要思想。晏婴也曾举烹饪和奏乐为例讲到和与同的问题。他说,比如做汤,要用鱼、肉,还要有酱油、 醋、盐、葱、姜、 蒜等等,按一定分量配合,用一定量的水和一定的火候,加以烹调,才能做出美味的汤;又如奏乐,只有多种乐器相配合,声音的高低、强弱,节奏的快慢等多方面都配合协调,才能有美妙的音乐。这样的多种成分、多种因素相配合,达到协调、和谐,才有事物的存在。相反,“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只有水,不断向锅里加水,没有别的,那就永远只是水;如果只是一只乐器,一个音调,那就只能是噪音,不成其为音乐。他用这样非常浅显的例子,说明了宇宙万物就是存在于和的状态中,没有和就没有世界,没有一切事物的存在;说明了“同之不可”,一切趋同,就没有美味,没有音乐,没有一切。 古人的这一认识,已经为人类全部经验和科学所证明。现代的科学理论已经证明,整个宇宙和宇宙间一切事物都不是单一的,都是包含着多种因素的系统;用现代的语言来说,也可以说,和就是表示了“系统”,是对“系统”的描述和把握。 宇宙万物的“和”的内部,也是包含冲突和斗争的。事物发展总是包含和谐与斗争两个方面,两个方面各有其意义和作用。事物内部的斗争促使事物变化、发展,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而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础是“和”;和的破坏,是旧事物死亡的标志;一旦和被破坏,事物也就死亡。 P69

【原文】《论语·子路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所谓“和”,《说文解字》认为其本意是“相应也。从口,禾声”,即对一句话,一声歌响应的回应。由这个本意,又引伸出“和”的各种名词性与动词性含义,皇侃《疏》解为“和,谓心不平也”。 所谓“同”,《说文》认为其本意是“合会也,从 口”,段玉裁解释为“口皆在所覆之下,是同之意也”,即口里说的都是“重复”的话,或“重复”的意思。不同,当然就是不一样了。 何晏《集解》就认为,孔子这句话是说,“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则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基本上从为人操守着眼。陈立夫《四书道贯》解释为,

“君子和人相处,心地是和平的,而意见不一定相同。小人和人相处,常常随声赞同,可是利之所在,心地是不和的”,仍然看的是为人与操守。

总之,无论就孔子自己的言论看,还是就孔门后学的解释看,“和而不同”讲的都是君子的修养境界,为人准则,而不是一种看待世界的基本观点,一种对待人生的基本方法,则是不争的事实。 “和”与“同”,差别在哪儿?和是不同质的东西合理配合,是多样的统一;同是相同质的东西简单重复与重合,是单调的同一。“和而不同”思想有三条原则:一是自己要有独立思考,不能随波逐流,更不应与坏人同流合污;二是允许别人有自主权,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自己,不能推行“顺我者生,逆我者亡”的霸道主义;三是要善于与别人友好合作,善于协调关系,特别是要保护弱者,帮助弱者,使不能劳动又失去依靠的鳏、寡、孤、独以及残疾者都能享受人间的幸福。这一原则,是组成和睦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平世界所必须的。人类与万物“和而不同”,给当今世界提供一种保护环境的合理思路,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观念。

《汉语词典》对“君子”的解释是:古时指地位较高的人。反义为平民、布衣。

从朱熹及《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孔子当时所说的“君子”是指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知识的阶层,他们社会地位高。这些大人们可能是奴隶主、庄园主、氏族长老;可能是供职在国家各部门的士大夫、卿大夫、管理者。但是,他们退可以修身齐家,成为老百姓。老百姓也可互称“君”,如“诸君”:妻子可称丈夫为“郎君”。《论语》中所说的“君子”当然是指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知识的阶层人士。

孔子所说的“小人”是相对于大人和君子而言的平民、布衣阶层人士。这一阶层受奴隶制度压迫和剥削,生活困难,社会地位低下。他们有的失去土地,沦为奴隶,他们享受不到文化教育,文化程度低,大多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在劳动、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他们尊称这些有文化知识的“君子”为大人,谦称自已为“小人”。我们可以从古典戏剧舞台上看到这些场面。这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孔子当时所说的“小人”,即指老百姓、普通劳动者。并不是指的那种受人鄙视、自私自利、卑鄙无耻、低三下四的佞人。 P69

【原文】《墨子》: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我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译文】《耕柱》至《公输》五篇是墨子言行记录,体例与《论语》近,乃墨子弟子所辑录,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耕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不过,他老是挨墨子的责骂。有一次,墨子又责备了耕柱,耕柱觉得自己真是非常委屈,耕柱子对墨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预备驱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可以负得起责任。”墨子说:“我也以为你是负得起责任的,值得我一再地教导与匡正你。”

这个故事,现在常被用来说明人才使用与管理的道理。 P70

【原文】《正蒙·太和》》:“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张载) 朱熹:“一分为二”,“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 方以智《东西均》: “合二为一”,“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交也者,合二而一也。” 【译文】张载把各种个别的对立,概括为“两”;把各种个别的统一,概括为“一”。“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是说,若无两个对立面,就无一个统一体;若无一个统


政治课题验收材料7——《生活与哲学》引用语通解(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新课程标准下美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评价的研究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