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依据孔子“政为大”的原则,便是为政之道。孔子所说的“政”,是“正”的意思。正己正人,前者属于个人的修治,便是修己。后者则是公众事务的治理,即为安人。大学之道,可以说是修己安人的道理。如果扩大范围,从修身到平天下,那就是“管理的总原则”。 在明明德。第一个明字,是动词,意思是“发扬光大”;第二个明字,是形容词,意思是“良好的”。就个人来说,明德指良好的“德行”;就社会而言,明德指良好的“德政”。儒家宣导修己以安人,明明德便是发扬光大修己安人的良好德行和德政。
在亲民。亲民列为大学三纲的中位,依照中国人中央为大的习惯,成为政道的重点。现代的话,便是尊重民意。其主要内涵,应该是亲理政事、亲近民众和亲爱民众。
在止于至善。止是立的意思,至善便是合理。止于至善,意思是采取适时适切、至为合理的立场。
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释义: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大意是:为政的道理,主要有三大纲领:亲民是重点,尊重民意为其主旨。先修治自己,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德行。再逐次扩展,做好安人的德政,成为政道的基础。目标则是采取适时、适切、至为合理的立场,以提升安人的效果。管理的根本原则,依此类推,也是以修己(明明德的个人良好德行)安人(明明德的良好管理行为)为历程,以众人的需求(亲民)为导向。并且站在合理的立场,来彼此配合、分工合作以提升安人的效果。
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志在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孔子的学问,主要在于人道。人道以政为大,这一部阐明政道的书,称为大学。大学既不是初学入德之门,也不是古人所说的为学次第的进度表。孔子说明政为大,而大学的最终目的,也在治国、平天下,所以大学是儒家最为重大的人道学问。良好的修己,是德行。良好的安人,即为德政。发扬光大修己安人的道理,便是明明德。有了这样的基础,如果能够充分尊重民意,以公众的需求为导向,便能够适时采取正确的定位,执其两端,采取最为合理的立场。管理是明明德的历程,采取重视众人意见的导向,求得合理的决策。以上三要目,成为管理的三大纲领。 P59
【原文】唐·韩愈《进学解》:“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
【译文】钩:探索;玄:精微之处;提:举出;要:纲要。提要:指出纲要;钩玄:探索精微。精辟而简明地指明主要内容。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P62
【原文】“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译文】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也没什么学问,鲁肃见了他总是摇头,认为他没什么可取之处。可是过了不久,鲁肃再次见到吕蒙的时候,感到十分惊异,因为吕蒙与以前大不相同了,跟他谈话时,他总是讲得头头是道,鲁肃就很疑惑地问吕蒙是什么原因让他改变了,吕蒙回答说:“与人别后三天,就应该另眼相待了呀!” P65
【原文】《老子道德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劝学篇》:“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周易·系辞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译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不做大量有益的事情就不能成为一个声誉卓著的人,不干坏事就不会成为毁灭自己的人。品行不好的人
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P68
【原文】《道德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黄帝》:“老聃曰:‘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孙子兵法》:“乱生于治,怯生于勇。” 《孙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译文】天下人知道了“美”这件事后,那丑也就随着产生了,知道善这件事后,恶也随之而生。所以有和无是相对而言的,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前和后等也都是比较而言的。 “虽知阳刚的显要,但仍能坚守阴雌的柔静心态”,“虽知好的名声能让自己显得尊贵荣耀,但仍能坚守平常无奇的位置”,“虽知荣耀的珍贵,却能怀谦卑 。“雄”比喻刚劲、躁进、强大;“雌”比喻柔静、软弱、谦下。
兵强则灭,指依恃军队强盛则毁灭。
老子还主张用柔弱、退守的原则来保身处世,并要求“圣人”也应以此作为治国安民的原
则。守雌守辱、为谷为溪的思想,自然不能理解为退缩或者逃避,而是含有主宰性在里面,不仅守雌,而且知雄,这实在是告诫人们要居于最恰切、最妥当的地位,面对社会纷乱争斗的场面。陈鼓应说,“守雌”含有持静、处后、守柔的意思,同时也含有内收、凝敛、含藏的意义。老子还主张用柔弱、退守的原则来保身处世,并要求“圣人”也应以此作为治国安民的原则。守雌守辱、为谷为溪的思想,自然不能理解为退缩或者逃避,而是含有主宰性在里面,不仅守雌,而且知雄,这实在是告诫人们要居于最恰切、最妥当的地位,面对社会纷乱争斗的场面。陈鼓应说,“守雌”含有持静、处后、守柔的意思,同时也含有内收、凝敛、含藏的意义。
老子主张用柔弱、退守的原则保身处世;“守雌”含有持静、处后、守柔的意思,同时还有内收、凝敛、含藏的意义。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指乱治﹑ 怯勇﹑ 弱强可以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