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
※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
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
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2)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
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二) 政策系统。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
- 1 -
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结构
(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
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即决定做什么,做什么;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如何认定,解决问题,哪些因素对方案的实施造成影响,结果是否一致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等。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程序的设计:
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确定假设 3、收集系统资料 4、资料分析 5、做操作性研究 6、撰写研究报告
(二)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1、一手资料的收集:
(1)定量的一手资料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2)定性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①无结构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
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
2、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①内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
计资料分析法
(三)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1、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目标分析和结构
分析;
2、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方法
- 2 -
3、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方法; 4、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方法; 5、公共政策的个案分析方法; 6、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方法; 7、公共政策的制度分析方法; 8、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方法
※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在内部构成上区分为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边际概念
※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1、核心概念:是政策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概念。反映公共政策这一动态过程的
本质和运动规律的概念集;出现错误将最终导致决策失误或得出错误的研究结果;
2、次级概念: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和从属性概念;它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不
断深化的表现;
3、边际概念: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理
论和方法论基础;
※古代中国政策研究:(1)史官制度 (2)策士制度 (3)谏议制度 (4)科举制度
※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随着城市的发展,才培养出在财政,战争,法律三大领域中拥有专门知识并向统治者提供政策建议的政策分析人才。 ※古代没有发展成“公共政策学”的原因:
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
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只有当研究者能够对政策过程进行直接地或比较直接地观察和分析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公共政策学。 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
- 3 -
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 ※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
(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管仲,商鞅
(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孟子,荀况,李世民,王夫之,唐甑 (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管仲,孔子,李俚,孟子,唐甑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李世民,朱熹 (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孔子,唐甑 (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王弼; ※我国古代两本著作:
1、<<战国策>>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策研究与政策咨询的著作; 2、冯梦龙<<智囊补>>,是世界最早的一本政策案例著作;
※18-19世纪,从产业革命前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许多学者和思想家在经济学、军事学、社会学和一般社会科学等领域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方法论探索,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 ※公共政策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
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三论提供的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它提供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信息的方法;反馈的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 2、决策科学的形成:其取得的成果直接成为公共政策学的内容;西蒙的有限
理性决策模型和决策过程理论、诺伊曼的博弈论(决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学之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是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催化剂。
泰勒首创科学管理理论,梅奥的霍桑实验。
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和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使得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必要性
- 4 -
迅速增加。
※公共政策学在西方国家产生的标志:勒纳和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视野和方法的近期发展》,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首次提出并界定了政策科学这一概念,被人们认做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代表性著作:<<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论文《政策方向》中六点界定:
(1)它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以民主政治体制为前提; (2)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 (3)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其敏感; (4)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5)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
(6)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
※公共政策的两个分支:一是由拉斯韦尔倡导的行为主义,一是由西蒙创立的,自管理科学(公共管理学)领域里成长的决策科学,行为主义。公共政策是属于政治科学还是属于管理科学的争论一直没停过; ※公共政策学发展的初期阶段(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
1、在政策分析的定量方法和技术方面,尤其是在系统分析,运筹学,线性规
划以及成本-收益分析等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学多政治家日益重视政策科学的公共政策取向,投身公共政策学研究 ※20世纪60年代后期,公共政策学的发展进入第二个阶段:以德洛尔为代表,对拉斯韦尔等学者倡导的行为主义方法论做了全面的批评;
1、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德洛尔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
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概念与使用》、《政策科学构想》的出版; 2、德洛尔的主要学术成就:第二代公共政策学家,其学术背景是公共管理学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