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政策执行人员:
①利益因素②心理因素③知识因素④能力因素
3、政策对象
政策对象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公共政策对象的特点):①政策规定性②受动性③主观差异性 4、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1)自然环境
(2)社会环境:①政治环境②经济环境③文化环境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
①象征性政策执行(不务实或阳奉阴违,前紧后送,敷衍塞责); ②附加式政策执行(土政策)。
③残缺式政策执行(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④替代性政策执行(挂羊头,卖狗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⑤观望式政策执行(软拖)。
⑥照搬式政策执行(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执行,呆板执行) ⑦ 规避式政策执行(扯皮推诿) ※执行偏差产生的主观原因: ①政策执行者自身利益和需求。 ②执行者的素质缺陷。 ③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 ④政策执行的宣传缺陷。 ※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
- 36 -
①政策本身的复杂性。 ②政策环境的变化。
③目标群体的压力(利益集团的压力;目标群体的文化障碍)。 ④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
1、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
2、加强公共政策的认知力度;努力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3、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 4、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
※政策失灵:政策失灵通常被称为“政策失效”、“政策失败”,其实质是指政策执行之后,政策不一定总是能产生政策主体所希望的结果。
※政策无效执行: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的意外和多变因素,当这些因素致使政策执行行为偏离政策目标时,就会导致政策执行无效。 ※政策无效执行的具体表现: 1、执行机制与执行者的缺陷; 2、利益群体或压力集团的影响; 3、政策执行原则把握不好; 4、政策执行环境的影响; 5、目标群体的不配合或抵触
※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①忠实原则②民主原则③法治原则④创新原则 ※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机制: 1、公共政策信息沟通机制
2、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机制,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①公民参与执行计划②公民参与执行监督③公民参与执行评估
3、公共政策的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①激励机制②责任追究机制③监督机
- 37 -
制
第8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整个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率,效能,效益,价值等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 ※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
1、积极目的:①发现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偏差,为备选方案确定优先顺序提供依据;②明确政策的可行程度,得出继续执行政策或停止执行政策的判断;③依据评估结果,改善政策执行程度与技术;④分清多项政策的轻重缓急,对政策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为下次政策制定、执行和调整过程准备一定的有利条件。 2、消极目的:①炫耀工作业绩,为本级政策或相关政策部门歌功颂德,追求个人职位的升迁;②夸大工作难度,要求追加政府活动预算,增加工作机构和人员;③规避责任;④批评政策以达到改变政策的目的。 ※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
1、政策评估是获取政策运行可靠和有效信息的重要手段; 2、政策评估是进行政策调整、提出政策建议的重要依据; 3、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结果的必要途径;
4、政策评估是重新配置政策工具和政策资源的基本前提; 5、政策评估是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有效策略; 6、政策评估是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要保证。
※政策评估的主体:除了立法机关、政党组织、司法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外,比较重要的评估主体是:
1、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了解全貌、评估结论容易被采纳。容易受到固有观念和利益的束缚,同时因为往往缺乏评估专业训练,所以影响评估质量。包括五方面的工作:
- 38 -
①政策调查报告②政府工作报告③公民意见投诉④政策听证会⑤政府效能考评或绩效考评。
2、专业机构和人员:机构系统内部的评估者和受托者:评估结论易受重视,但是容易受到牵制和暗示,而影响评估质量。独立观察者和研究者:不带偏见,但是材料困难,结论不易受重视。
3、大众传播媒介:中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信息披露程度较低,因此大众传播媒介作为政策评估主体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 1、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2、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外部评估分为两种类型: (1)受委托进行的评估,最主要的外部评估方式
(2)不受委托进行的评估,这类评估包括:①立法机关评估②司法机关评估
③大众传播媒介评估④投资者(如企业)评估⑤公民评估⑥研究机构评估⑦社会团体(第三部门)评估 3、预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 4、单一政策评估与复合政策评估
※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①政策成本评估②政策需求评估③政策效益评估④政策过程评估⑤政策影响评估、⑥政策价值评估。 ※政策评估的过程:
1、评估筹划:①明确评估目的②选定评估对象③制定评估计划④明确评估条件
2、评估实施; 3、评估总结。 ※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
1、事实标准:能够用数量值、比率关系、统计结果等手段来反映事物过去、
- 39 -
现在和将来的存在状况。其内容包括:
①政策效率,即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②政策效益,即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
③政策影响,指政策产出所引起的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实际变化。 ④回应性,即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
2、技术标准:是以技术手段、技术规范和技术工具为手段来服务整个政策评估活动,是评估活动建立在科学、客观与可信的基础之上。其内容包括:①多样化②系统化③数量化
3、价值标准反映评估主体在评估活动中的倾向性准则和原则,建立在一个国家特定的历史与现实、伦理与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其内容包括: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社会公正社会可持续发展 ※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
①政策信息、资料②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③政策目标④政策的沉淀成本⑤政策评估方式、方法和规范
※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公共政策评估方法:
1、指标法,政策指标:是一种将公共统计数值用于评估公共政策的一种衡量工具。政策指标体系的价值取向:①经济效益取向②主观性的福利取向③公平性取向
2、回归分析法,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是指找出只有一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线性相关关系的回归方程,然后再做进一步的趋势分析的技术。 3、实验法,实验法评估公共政策:就是运用随机指派的方法,将一群受试者分配到两个以上的研究小组中,其中一组接受政策实验的处理,称之为实验组,另外一组是没有接受政策实验的小组,称之为对照组。
-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