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7)

2020-05-24 10:49

政策网络

※政策网络的含义:由政府机构与民间组织及市场主体、利益相关者或意见领袖们以及其他相关主体及人士组成的能对有关政策过程产生一定影响的政策社群、政策联盟或政策联合体。主要可以分为:①利益型政策网络②意见型政策网络③混合型政策网络。

※问题认定:就是对需要由公共政策来解决的公共问题进行性质、范围、涉及领域及相关利益关系的界定过程。 ※问题认定的方法:

1、边界分析法: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

方法;三个步骤:①饱和抽样②诱导性提问③边界估计。

2、多角度分析:即一种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

对公共政策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多角度分析的三个角度:①个人②组织③技术

3、类别分析法:是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之一,同样也是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

之一,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两个过程;

4、层次分析法:将政策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诉原因三

个层次的一种分析方法。其实属一种分类分析方法; (1)可能原因:是指一切有可能促成某种问题得以产生的因素;

(2)合理原因:是指以科学的研究或直接的经验为基础所探查出的问题成因; (3)可诉原因:是合理原因中实际起作用的原因;

(4)如就贫穷原因来说,拒绝工作,失业以及精英之间财富与权力的分配都

算可能原因,而失业和精英之间财富与权力的分配属合理原因,而失业则是唯一的可行原因;

5、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是指由一定数目

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人,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

- 26 -

公共政策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方法; 包含如下阶段:①组建团体②意见产出③意见评估④意见排序 。

6、假设分析法:是一种旨在将相互冲突的政策问题立论假设创造性地综合为

一体的分析技术.它比所有分析方法都更具有综合性,更适合于处理结构不良的问题 ※问题认定的步骤:

1、对拟认定的问题进行初步观察 2、勾勒出该问题的边界的轮廓 3、搜寻事实依据 4、列举目的和目标 5、明确政策封套

6、匡算政策相关者潜在的成本和收益 7、在此审视对该问题的表述

※政策议程: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政策议程的类型:

1、系统议程:指政治系统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2、政府议程,即正式议程:指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

过程;政府议程的分类:

(1)按照议程项目的新旧状况,分为:①旧项目②新项目,

(2)按照其建立过程中各项功能活动的先后次序,分为:①界定或认定议

程②规划议程③磋商议程④循环议程;

※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差异,这是政策系统的划分的两大类:

1、系统议程:由一些较抽象的项目组成,其概念和范围都很模糊,仅是整个

政策过程中的问题发生或提出阶段;它不涉及可行性解决方案问题,所体

- 27 -

现出来的往往是众说纷纭的特点;

2、政府议程:由一些较具体的项目组成,处于政策问题认定的最后阶段,主

旨在于最终认定与政策问题有关的种种事实,如青少年犯罪问题一旦进入政府议程阶段,政府就要详述该问题情形及各种具体的解决办法; ※国外有学者将公共政策议程按照政策问题的重要性程度划分为:

1、实质性议程:是指认定哪些影响深远和潜在意义重大的政策问题的议程; 2、象征性议程:指一些政策问题虽然属象征性的,但也会引起社会和决策者政治上的关注的议程 ※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

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 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 ※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1、事件和问题并没有明显的严重化,政策问题仍处于潜在的状态和轻微的程

度上;

2、领导人和有关学者并没有察觉其严重性;

3、社会缺乏正常的、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以上四点是于进入政策议

程条件相对应的相反条件均可造成障碍);

4、不符合社会既得利益者价值规范的要求,不合乎社会制度和程序要求的问

题;

5、表达方式不当; ※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的模型: 1、科珀等学者的模型理论

(1)外在创始模型:是属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通常先散布到

公众议程,再介入政府议程;该类型通常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

- 28 -

常见。

(2)动员模式的含义:属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

程的过程;该模式通常出现在不太民主的社会中;

(3)内在创始模式的含义:属政府因解决纯政府内部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

且不愿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当中的过程;该模式在财富和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较为流行

2、芭芭拉.尼尔森的模型理论:议程的确立过程分为四个阶段:①议题确认②

议题采纳③议题重要程度排序④议题持续。

3、约翰.金登的模型理论:三源流模型,建立在三种源流的基础上: (1)问题流:主要关注问题的定义,包括预算约束,问题是如何被认知的,

以及客观条件是如何被定义为问题的

(2)政策流:与解决问题的技术可行性、问题解决方案的公众接受度等有

关;

(3)政治流:设计政治对于问题解决方案的影响。

(4)当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汇合到一起,政策窗口就打开了。 4、中国学者的模型理论:①关门模式②动员模式③内参模式④借力模式⑤上书模式⑥外压模式。

第六章 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政策目标的特征:①问题的针对性②未来的预测性③目的的多元性。 ※公共政策目标的分类:P279

※公共政策目标的基本目标:①公平②效率③自由④安全 ※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

1、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2、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

- 29 -

心的评估标准

※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①实事求是②面向未来③系统协调④明确具体⑤伦理考量

※政策规划,即政策构建:是指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政策规划的特征:

1、从政策规划的主体来说,多元化与政府主导并存;

2、从时间进程上来看,政策规划主要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 ※政策设计:是政策分析人员有系统地探讨政策问题,并组合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要素,产生政策方案,使各政府要素间具有一致关系,并符合现实环境,以达成政策问题能够解决的一种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 ※政策设计的逻辑结构:

1、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①结果②目标人群③执行机构④法规 2、政策的联系机制构成:①规制②工具③假定 ※政策规划的主体:

1、政策规划的政府主导化:体现在规划的组织和管理方面。在现实的政策规

划过程中,政府可能不仅仅在规划的组织和管理上占主导地位,在规划方案进入抉择阶段上也可能常常占主导地位;其中有政府的地位的影响,也有政府在设计方案时往往比较务实等原因

2、政策规划的主体多元化。政策主体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元的,多元

化是现代公共政策过程中各国通行的模式

3、单一主体的政策规划:规划主体为政府机构;优点:能把握全局。缺点:

公正、科学难以保证;缺乏民主性

4、多元主体的政策规划:规划主体为政府机关、研究机构、利益集团;优点:

公正、科学、民主.缺点:可能失之于片面;通常采取听证制度;

- 30 -


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工艺品大赛策划书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