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政策评估的程序: 1、认定承受政策风险的利益相关者;
2、界定出政策利益相关者的政策认知,尤其是其利益诉求; 3、营造质化评估的网络与方法;
4、寻找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平衡点;
5、对于没有达成共识的政策诉求设定一个妥协的日程表; 6、尽可能更多的采集与妥协议程相关的信息; 7、建立利益相关者的论坛;
8、将已经达到妥协和共识的政策诉求形成报告;
9、将尚未达成共识的各种政策诉求求按照上述顺序重新构建一次,直到满足大多数人的政策诉求为至
※公共政策监控:为了确保政策过程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纠正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偏差,提高决策目标的实现程度,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政策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加以检查、督促、指导和纠偏。 ※公共政策监控的内容:①政策监控的主体②政策监控的对象③政策监控的目的④政策监控的过程。 ※公共政策监控的类型:
1、以实施的时间先后为标准,分为①预防性监控②过程性监控③结果监控。 2、以监控的经常性为标准,分为①经常性监控②引发性监控。 3、以监控的参与程度为标准,分为①单方面监控②抗辩性监控。 ※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
1、使政策制定过程合法化、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确保政策执行过程的有效性 3、体现政策评估活动的价值取向 4、明确政策调整活动的方向
- 41 -
※公共政策监控机制:是由政策监控主体、政策监控对象、政策监控主体发生作用的内容和方式等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
1、内部政策监控机制:①自上而下监控②自下而上监控 2、外部政策监控机制:
(1)立法机关对公共政策的监控:是最重要的政策监控的主体之一; ①以法律形式对政策进行监控;
②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预决算安排等形式; ③形式人事任免权的方式。 ④以诘问、质询和弹劾的方式; ⑤以提出不信任案的方式;
⑥以检查、视察或组成特别调查委员会的方式。
(2)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是一种消极的形式,即对各项政策内容,环节
和各种措施的违法行为的强制纠正。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①裁定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与原则是否合法 ②裁定公共政策的内容是否合法、合理, ③裁定公共政策的执行是否合法
④裁定公共政策执行的方式是否符合法律程序
(3)政党组织对公共政策的监控,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①执政党通过党员选入立法机关来影响和监控政策的制定; ②通过党员掌握国家权力和政府权力来主导执法和行政决策
③通过其掌握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和大众传媒等制造社会舆论来监控。 (4)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监控,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①接近②提供信息③游说④提供竞选支持。 (5)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监控 (6)公民对公共政策的监控
- 42 -
※公共政策监控的过程:
(1)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监控 (2)对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监控 (3)对公共政策评估过程的监控 (4)对公共政策调整的监控
第9章 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公共政策稳定的内涵:是现行政策在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影响下,任然保持其既定的目标,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施。
※但政策稳定是相对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时间上看,政策稳定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2、从空间上看,政策稳定是局部性与全局性的统一 ※政策稳定的意义:
1、政策稳定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
2、政策稳定有利于贯彻落实执政者或决策者的意志和决定,进而取得预期的成效。
3、政策稳定有利于提高政策的可预见性,提高政策效果。 4、政策稳定有利于降低政府成本。
5、过分注重稳定的政策可能使其趋于保守,甚至导致政策僵化。 ※影响公共政策稳定的动力因素:
除了上述政策稳定的积极效果以外,具体因素还包括以下几方面: 1、决策主体和决策网络的相对稳定 2、政策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 3、政策本身的稳定:
(1)政策目标的长期性;(2)政策的有效性;(3)政策的合法性;(4)修
- 43 -
改的复杂性;(5)持续政策的失败;(6)政策终结的失败。
4、政策环境的稳定
※政策变动:政策变动是政策系统的一种常态表现,是政策系统对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 ※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
①决策者的变动②政策环境的变化③政策资源的现值④政策的失效或低效⑤政策的合法性受到置疑。 ※公共政策变动的类型:
1、按照变动的强度:①断裂型②渐变型
2、按照变动的程度:①部分变动、②重大变动③完全变动
3、按照变动的内容:①目标变动②计划或项目变动③资源变动④机构或人员变动⑤政策本身的变动
4、按照变动的形式:①替代②合并③分解④废止⑤创新 5、按照变动的规律性:①周期性变动②不规则变动 6、按照变动的动力:①主动变动②被动变动 ※公共政策变动的模式:①周期型②Z字形③学习型。
※公共政策创新的内涵:是公共政策主体根据政策环境变化的需求,主动改变现存政策要素的组合形态或功能,创造新政策的行为和过程。即可能发生在政策过程的所有环节,又可能仅发生在某一环节中。 ※公共政策创新的动力:
(1)从内部动力看:①政策主体的变革愿望②政策本身的要求
(2)从外部动力看:①经济制度和体制变革是政策创新的直接动力②民众诉
求是政策创新的根本动力③地区之间竞争压力的需要④参与世界竞争的需要。
※公共政策调整:在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政策评估和监控所反馈的信
- 44 -
息对原有政策中不适应政策对象和政策环境变化的部分,进行的增删,修正和更新。有三个特点:①渐进性②局部性③动态性。 ※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
①政策目标调整②政策方案调整③政策措施调整④政策关系调整⑤政策主客体调整
※公共政策调整的形式:①政策的增删②政策的修正③政策的更新。 ※公共政策调整的程序:①重新界定问题②提出调整方案③选择调整方案④执行调整决定
※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2)渐进调适原则(3)追踪反馈原则
※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①利益刚性的限制。②现行政策的制约。③公共意志的趋中。④变革成本的约束。⑤人类理性的局限。⑥社会稳定的需要 ※公共政策调整的作用:①及时纠偏、预防失误②协调关系、有序运行③发展完善、保持稳定
※公共政策接续:以政策问题为中心,努力保持政策目标稳定和连续的行为和过程,其形式通常表现为旧的政策、政策执行程序或执行组织被新的政策、政策执行程序或执行组织所替代。
※公共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政策功能、政策计划或政策组织的一种行为。
※公共政策终结的对象:①功能(终止由政策执行带来的某种或某些服务)②组织(专为政策组成的组织)③政策④计划(指执行政策的措施和手段)
※公共政策终结的方式:(1)政策废止(2)政策替代(3)政策分解(4)政策合并(5)政策缩减 ※公共政策终结的原因:
- 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