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试题解析
我国某水稻种植区活动积温为4080℃,它位于( )
A.松嫩平原 B.华北平原
C.汉中盆地 D.南岭附近
解题思路 对自然地理问题的学习,必须以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框驾为前提。如认识世界的温度带,就要以对中国温度带的了解作为入门的第一步。中国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个比较重要的自然带,其中秦岭和淮河是我国最重要的地理界线之一,也是亚热带和温带的界线。对于活动积温来说,只要记住秦岭—淮河大体为4500℃,该题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B
试题14
生物出现以后,对大气圈的改造作用包括( )
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大气中O2的比例增加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大气中N2的比例减少
C.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使大气中CO2的比例增加
D.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使大气中O2的比例增加
解题思路 该题在考查知识的同时,希望引起考生重视生物在营造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两个选项,其重要程度略有差别:光合作用使空气中氧气增多应该说是“白送”的选项,另一个选项则是需要在对知识理解基础上才能正确选择。
答案:D
试题15
南极洲由大陆中心吹向边缘地带的盛行风为( )
A.反时针方向的极地东风
B.顺时针方向的极地东风
C.反时针方向的极地西风
D.顺时针方向的极地西风
解题思路 对大多数考生而言,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是牢固的记忆。该题立意在于考核考生对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记忆的程度。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和分布,都是大尺度的问题,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才可以很好地掌握。当然,也可以由一个简单而牢固的记忆为出发点,进一步去推理得到正确的答案。如,地球是自西向东旋转的,在南极上空看到地球是顺时针运动的。由此,即可以得出,由南极上空看到的极地东风是反时针运动的结论。
答案:A
试题16
某人从赤道以北40km处出发,依次向正南、正东、正北、正西各走100km,最后他位于( )
A.出发点 B.出发点以西
C.出发点东北 D.出发点以东
解题思路 该题立意考查考生对经纬网的性质的掌握程度。人们在地球的表面规定出经纬网,建立了地理坐标。并且规定: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在南半球或者是在北半球,纬线都是不等长的。距离赤道越远,纬线就越短。明白了这些基本的性质,该题就可以轻松地解决了。
答案:D
试题17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图2—1—16表示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