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整个图形是什么?
(2) 摆一摆,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3) 现在是5时?机灵狗从镜子中看到的对吗?
三、练一练
1、从镜子中看到的左边图形的样子是哪个? 画“√”。
2、把镜子放在图中适当的位置,使你仍能看到图的全部.
3、实践活动
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4、你知道吗
自然界中,有许多对称的现象,如人和动物的外形都是对称的。
四、小结
五、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内容
19~22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1、平移和旋转
(1)看一看
日常生活中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2)说一说
A物体的运动是平移的画“-”,是旋转的画“○”。
B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运动?
(3)做一做
试着做一个表示平移或旋转的动作。
2、试一试
目的:体会作图的策略:由静态转为动态。
(1) 移一移,说一说。
向下平移 格
向 平移 格
向 平移 格
(2) 填一填。
蜡烛向右平移了 格。
小鱼向 平移了 格。
(3)画一画。
向上平移3格。
向右平移3格。
(4)你知道吗
古老的上海音乐厅整体平移了约66米。
三、练一练]
1、物体的运动是平移的画“-”,是旋转的画“○”。
2、填一填。
小汽车向 平移了 格。
小轮船向 平移了 格。
小飞机向 平移了 格。
3、画出房子向左平移3格后的图形。
4、数学游戏
A猜猜我在哪。
我把棋子先向东平移2格,再向南平移3格,最后向西平移5格。
(第一个游戏,将平移和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技能综合起来。说的一方要能够清楚地描述棋子行走的路线;猜的一方也要具备相关知识与空间感觉,才能猜到棋子所要移到的位置。)
B猫捉老鼠。
下面是棋盘,两人轮流掷硬币,分别移动猫和老鼠。如果硬币正面朝上,可以移动一格或两格;如果硬币反面朝上,则原地不动。剪下附页1中的图3,猫和老鼠放在图中位置,看猫能不能捉到老鼠,与同桌玩一玩。
(第二个数学游戏“猫捉老鼠”,游戏结果的不确定性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四、小结
五、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结合图案的欣赏与设计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感受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
结合图案的欣赏与设计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感受图形的美。
教学内容
23~26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1、欣赏与设计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把这个图形涂上颜色。
(2)上面哪幅图案是对称的?
2、画一画
(1) 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
(2) 继续画下去。
在“画一画”中,学习一种设计图案的方法,并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三、练一练
1、将树叶平移或旋转,在格子上绘制你喜欢的图案。
2、用附页2中的图4通过对称、平移或旋转设计图案,并与同桌说一说。
3、实践活动
(1) 收集一些图案,在小组中说一说。
(2) 用纸剪出一个你喜欢的图形,通过对称、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图案。
(在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将经历图案创作的过程,充分展示创造力和个性。)
这里要注意:操作和思考、想象的结合:先想一想,再做一做,再想一想。例如,在欣赏图案时,除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图案的美以外,还要学生细致地观察图案的特征:有哪些图形组成的;图案是否具有对称性;图案是否由一个基本图案得到的,等等。然后在头脑中想象自己所设计的图案会是什么样的,在设计完后,再观察自己的图案有什么特征。
4、做一做
(1) 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
对折-对折-按图剪-展开
将纸展开,你就有了一朵“雪花”了!再做一朵。经过多次练习之后,你的手艺就会越来越好。
(2) 按照下面的步骤做一做。
目的:进一步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四、小结
五、课后反思
三 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等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乘法的。
标准对计算的具体要求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运算的过程,关注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2、重视估算,能估计运算的结果。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也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
3、鼓励运算方法的多样化。
应当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并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运算方法的机会。通过互相交流,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4、掌握基本的笔算技能,避免繁杂的运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每分1—2题)。
5、利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规律(第二学段)。
6、根据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
当学生为了求得一个问题的答案而需要进行计算时,他应该意识到需要选择方法:如果一个近似答案就足够了,那么他应该进行估算。如果需要精确答案,那么必须选择合适的程序。许多问题通过心算就可以解决;如果有些计算不太复杂,那么应该利用笔算解决它们;对于比较复杂的计算,应该使用计算器。
7、运用数与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验证结果的合理性。
运算意义的教学
1、现实情境中的抽象过程
2、运算的多种“原型”(情境的丰富性),使学生体会到运算的意义和应用的广泛性。运算都是数学模型,模型就是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把它抽象出来并用符号进行表示。
3、运算的含义(不段地在具体问题中体会)
4、运算的应用
估算的教学
1、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也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
2、教学中首先应注意估算意识的培养,通过提出具体的问题,使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和价值。
3、估算要有理由。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说出估算的结果,还要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表示估算的理由。然后组织大家讨论这些理由是否合理。
4、估算活动后要进行反思,积累估算的经验。反思包括与精确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自己思考为什么估算的合理或者不合理;同伴之间互相交流估算的心得。
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1、“算法多样化”的价值
(1) 对课程目标的全面认识.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要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态度情感等多方面得到发展。看起来学生在观察、实验、尝试、修正等过程中花费了时间,但他们却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发展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他们通过在尝试过程中的逐步调整,加强了自己的数感和估计能力;他们在检验猜想并进行修正的过程中,发展了运用数学的自信心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而所有这些都是数学课程所希望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
(2) 有益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学生能够而且应该“发明”自己的计算策略,这种“发明”对他们的数学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如: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对位值制的理解
对数量之间关系的把握。
(3) 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
此外,学生使用的策略也向老师显示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水平,这使得教师有机会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
2、在“算法多样化”的实际教学中,还需要强调几点:
(1) 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独立探索计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的交流才是有价值的。
如:每个人都摆一摆。
把你的想法在纸上写一写。
(2)交流的必要性和充分性
——学生应学习澄清自己的思路,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维过程。
——多种方式进行表达(自然语言、图、表、符号)
——还应学习倾听他人的方法。(重复、确认、淡化)
如:说一说,你听见了什么?
有没有不一样的方法?
——比较不同方法的特点。
如:将所有的方法都呈现出来。
必要的重复。
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反思自己的方法,最终选择并逐步掌握适合的方法。
如:再想一想自己原来的方法。
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在练习中再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掌握必要的方法(如竖式)
——“蜻蜓点水”或无效的讨论不仅达不到思维碰撞的效果,而且有可能造成有的学生一无所获。
(3)教师应注意发挥自己的作用。
——既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将现成的方法强加给学生。(我听明白了)
——同时,也完全有权利和义务提供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
——适当的强化。(多种方式的对应、情境与练习中方法的对应)
(4)防止“过度”多样化。
它的意思是指每一种方法的提出应是学生自己经过了思考,并且确实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这些方法在数学上必然具有一定的价值,代表了学生对数学不同程度的理解。而不能因为追求多样化而人为造成许多方法。
(5)同一问题不同的算法,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每一种算法。
运算的应用的教学
题材具有现实性;
呈现形式多样化;
有多余信息;
答案不唯一;
反思的重要性。
一些老师询问应用问题是否要写“答”,什么时候开始写,写有没有统一的格式。
其实,我们应该首先思考“答”的目的是什么。答是重要的,是一种反思,既是对答案对错的检验,也是对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的检验,又是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因此,应一开始就要求学生“答题”。当然,答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口答,即使是笔答,也应该允许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只要争取别人能看懂就行了。应避免过分强调答的格式,甚至于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