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生理学考研习题加答案(10)

2020-04-14 15:50

地使呼吸中枢兴奋。CO2张力升高主要是兴奋延髓腹外侧的化学敏感区的CO2敏感细胞,再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使呼吸中枢兴奋;同时,尚可刺激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使延髓呼吸中枢兴奋。

7. 平静呼吸的节律性是如何维持的?

呼吸节律是呼吸中枢节律性的反映。与延髓呼吸中枢的节律性,肺牵张感受、呼吸肌本

+

体感受器的反射性作用,以及血液CO2、O2和H浓度的影响有关。安静状态下,呼吸之所以能平稳而有节律的进行,主要依靠脑桥和延髓之间以及肺牵张反射这两套负反馈机制,使吸气不致过不过深、过长,促使吸气向呼气转化,从而使平静呼吸时能最经济而有效的通气,分别叙述如下:

(1)脑桥和延髓的相互关系:延髓基本呼吸中枢分吸气与呼气中枢两部分,有交互抑制作用。当吸气中枢兴奋时,一方面抑制呼气中枢,同时发放冲动兴奋脊髓支配吸气肌的神经元,使吸气肌收缩产生吸气;另一方面向脑桥调整中枢发放冲动使其兴奋,调整中枢兴奋后,直接抑制延髓吸气中枢,或间接通过抑制脑桥长吸气中枢而使延髓吸气中枢抑制,吸气停止,转向呼气。呼气后,调整中枢得不到刺激,抑制解除,于是吸气中枢又兴奋,如此反复进行。

(2)肺牵张反射:是指由肺的扩张或缩小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在吸气过程中,当肺内气量达到一定容积时,刺激存在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平滑肌里的肺牵张感受器,其兴奋冲动沿迷走神经传入延髓,抑制吸气中枢,吸气肌舒张而转向呼气;呼气后肺缩小,肺牵张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减少,吸气中枢的抑制解除而又兴奋,开始另一呼吸周期。如此反复进行。

8. 运动时呼吸、循环有何变化?简述其机理。

运动时,机体代谢加强,O2的消耗和CO2的生成增加,呼吸和循环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分别叙述如下:

(1)呼吸方面的变化:健康青壮年剧烈运动时主要变化是:①潮气量可增加到2000毫升,呼吸频率可达50次/分,肺通气量增加数倍;②生理无效腔/潮气量的比率降低,肺泡通气量增加,同时肺循环血量也增加,使机体能摄取更多的O2,排出更多的CO2,以满足机体的

+

需要;③O2离曲线右移,温度升高,H和CO2浓度增加,O2张力降低等使血红蛋白的为O2离曲线右移,血液放出更多的O2,结合更多的CO2,适应组织代谢的需要。

(2)循环方面的变化:主要是①心跳加快加强,心输出量增加,收缩压趋于升高;②血流量重新分配,消化道、肾等器官的血管收缩,活动加强的器官特别是骨骼肌的血管舒张,总外周阻力无明显改变,舒张压不变或轻度下降,脉压增大;③开放的毛细血管数增多,扩大了血液与组织液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的面积,皮肤血管舒张,促进散热;④静脉回流量增加,由于心泵、呼吸泵及骨骼肌泵的作用,促进静脉回流,与心脏射血功能的增加相适应。

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总的来讲,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作用,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兴奋,是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而肌肉本体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可使上述变化进一步加强。

+

此外,体温、[H]升高,在引起上述变化中有一定作用。

9. 平静吸气末和呼气末胸内压的变化有何不同?为什么?

平静吸气末和呼气末胸内压虽均为负压,但吸气末胸内负压值大于呼气末胸内负压值。因为胸内负压等于大气压减去肺泡的弹性回缩力。由于平静吸气末肺泡扩张的程度较大,肺泡的弹性回缩力也较大,而平静呼气末肺缩小,肺泡弹性回缩力较小,所以吸气末胸内负压值大于呼气末胸内负压值。

10. 简述肺换气与组织换气的过程。

由于气体交换的动力是气体的分压差,气体交换的方式是物质扩散,因此O2和CO2总是由分压高的部位向分压低的部位扩散。

(1)肺换气:肺泡中的PO2远比肺毛细血管中的高,而PCO2远比肺毛细血管中的低,因此肺毛细血管中的CO2向肺扩散,而肺泡气中的O2向肺毛细血管血液中扩散,使肺毛细血管

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2)组织换气:由于组织不断进行新陈代谢而消耗O2产生CO2,故组织内PO2远低于动脉血,而PCO2远高于动脉血,因此O2由血液向组织扩散,而CO2则由组织向血液扩散,使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11. 简述呼吸节律的形成-“吸气切断机制”学说的基本内容。 呼吸节律形成的机制可用模式图说明如下:

壁旁内侧核 KF核 + ① ①+ 中枢吸气活动发生器,吸气神经元 ① ③ 吸气切断机制 + ② + 吸气运动神经元 + ① ② 吸气运动 吸气→扩肺→刺激肺牵张感受器

注:图中①②③表示神经元兴奋活动的先后顺序,虚线表示反馈抑制;+:表示兴奋作用;-:表示抑制作用。

第四章 消化和吸收

一、名词解释:

1.内在神经丛:又称壁内神经丛,由位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肌间神经丛(欧氏丛)和位于黏膜层和环行肌之间的黏膜下神经丛(麦氏丛)所组成。丛内神经细胞相互形成突触联系,构成完整的局部反射系统。

2.胃肠激素:胃肠道黏膜中所含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肽类激素。

3.容受性舒张:咀嚼和吞咽食物时,进食动作和食物对咽、食道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通过迷走神经中的抑制性纤维,抑制紧张性收缩,使胃的头端区舒张,以利食物入胃,称为容受性舒张。

4.胆盐的肠肝循环:排入到小肠中的胆盐约有95%在回肠末端被吸收进入血液,再进入肝脏作为胆汁的原料,并刺激胆汁分泌,这个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5.分节运动:小肠中以环形肌为主节律性交替收缩和舒张运动,可将肠管内食糜反复分隔成节段,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增强与肠黏膜的接触,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6.集团蠕动:发生在大肠内的快速推进运动,可能是源于十二指肠-结肠反射,是由内在神经丛传递。通常起始于横结肠中段,将肠内容物推向结肠或乙状结肠。

7.紧张性收缩:是指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着微弱的持续性收缩状态。

8.胃-肠反射:是指十二指肠壁上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能反射性地抑制胃的运动,使胃的排空速度减慢。

9.脑-肠肽:是指既存在于脑内,又存在于胃肠道中、呈双重分布的肽类激素。 10.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是指机体在进食后的一段时间内,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消耗的作用。

二、填空题:

1. 内在神经丛(或壁内神经丛),完整的局部反射 2. 中枢神经系统内,脑-肠肽

3. 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 4. 盐酸,胃蛋白酶原

5. 紧张性收缩,容受性舒张、蠕动

6. 机械性迷走-迷走反射,机械性壁内神经丛作用,蛋白质消化产物 7. 水分、碳酸氢盐,酶 8. 盐酸,肠激酶,胰蛋白酶 9. 发酵;腐败 10. 收缩;消化液

11. 维生素B12、内因子,回肠 12. 幽门部,蛋白质 13. 促胰液素,抑制

14. 胃的运动,胃内压与十二指肠内压差 15. 糖、蛋白质、脂肪 16. 盐酸,蛋白质分解产物

17. 促进脂肪消化与吸收,胆酸盐 18. 被动扩散,主动转运 三、选择题:

1.B 2.B 3.A 4.C 5.B 6.C 7.C 8.D 四、问答题:

1. 消化道平滑肌有哪些特性?

消化道平滑肌与骨骼肌及心肌相比有如下特性:(1)电生理特性:静息电位较低且不稳定,表现为缓慢自动去极化的波动,称为基本是节律,动作电位负载其上。(2)是兴奋性低,收缩缓慢,可达20秒或以上。(3)伸展性大,可展长为原有长度的数倍。(4)有紧张性,为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可使器官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并维持基础压力。(5)有自动节律性,平滑肌离体后仍具有缓慢而不规则的节律性运动,不同部位的平滑肌的节律和形式不同。(6)对是刺激不敏感而对化学、温度及牵张刺激敏感,尤其对酸、碱、钙、钡及某些生物活性物质更为敏感。

2. 胃液有哪些主要成分?各有何作用? 胃液中含有盐酸、氯化钠、氯化钾及胃蛋白酶原、粘液及内在因子等,主要有以下四种:(1)盐酸,由壁细胞分泌,有游离酸及结合酸之分,合称为总酸。其主要作用是激活胃蛋白酶原;为胃蛋白酶提供酸性环境;促使蛋白质变性,使之易被分解;杀菌;促使小肠内胃肠道激素释放,调节胃、肠、胰、肝、胆活动;酸化胃窦,抑制胃泌素释放;(2)胃蛋白酶原,主细胞分泌,被盐酸激活为胃蛋白酶,使蛋白质水解,其最适pH值为2.0;(3)粘液,形成

-粘液层,起润滑、保护及中和胃酸作用,并可与胃粘膜分泌的HCO3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

-障”;(4)内因子,为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可与HCO3结合,以免受到水解,并可促其在回肠内吸收。

3. 试述胃液分泌的调节过程。

正常非消化期,胃液分泌甚少,进食后分泌增多。根据食物刺激的部位而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

头期胃液分泌由进食动作引起,通过条件及非条件反射,由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促使胃腺分泌,并经G细胞(可能经肽能纤维)释放胃泌素,再使胃腺分泌。胃期分泌刺激来自食物:(1)机械扩张胃底、胃体,由迷走-迷走长反射引起分泌;(2)机械扩张通过壁内神经丛或通过胃泌素促使胃腺分泌;(3)食物和蛋白质消化产物的刺激,可使十二指肠粘膜的G细胞释放胃泌素。三者相互重叠,共同作用。肠期,食物进入小肠,刺激小肠所引起的胃液分泌。胃液分泌还受以下因素的抑制:①HCl;②脂肪;③高张溶液。

4. 试述胰液和胆汁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胰液的主要无机成分是碳酸氢盐,其主要作用为中和胃酸并为小肠内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胰液有机成分主要是各种消化酶,有消化淀粉的胰淀粉酶,可水解直链淀粉为麦芽糖及麦芽丙糖,对支链淀粉的水解可产生葡萄糖、麦芽糖、麦芽丙糖及糊精。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及弹力蛋白酶都是内切酶,可水解蛋白质为氨基酸、多肽及胨和?。胰脂肪酶可水解成为甘油和脂肪酸。

胆汁的主要消化成分是胆酸盐。它可作为乳化剂乳化脂肪成脂肪微滴,帮助消化;还可与脂肪酸及单酰甘油、卵磷脂等形成亲水性的微粒,便于吸收;胆盐经肠肝循环,可引起肝胆汁分泌的作用。

5. 胆汁的分泌和排出是如何调节的?

消化期间胆汁的分泌和排出受神经及体液因素调节。神经的影响较小,体液因素有:(1)胃泌素与缩胆囊素为同族胃肠激素,两者可使肝胆汁分泌,胆囊收缩,括约肌松弛,胆汁排

-出;(2)促胰液素可使胆汁分泌量及HCO3含量增加,但胆盐不增加;(3)胆盐经肠肝循环促使肝脏分泌胆汁。

6. 有哪些因素调节胰液分泌? 调节胰液分泌的因素有:

(1)神经调节:进食动作及食物刺激经迷走神经通过乙酰胆碱及胃泌素,促使胰液分泌(包括非条件及条件反射以及迷走-迷走反射)。迷走性胰液以酶为主。内脏大神经的胆碱能

纤维也促进胰液分泌;其中的肾上素能纤维则抑制胰液分泌。

(2)体液调节:主要是促胰液素与缩胆囊素的作用,前可引起分泌含大量碳酸氢盐与水分的胰液;后者则促使富有消化酶的胰液分泌。两者可以相互加强。其他促进胰液分泌的激素,有胃泌素及血管活性肠肽;抑制分泌的有胰高血糖素、生长抑制、胰多肽等。

7. 胃的排空是如何进行的?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食物入胃后约5分钟就开始有部分食糜排入十二指肠。食物在胃内消化时所引起的胃运动是促进胃排空的原动力,当幽门括约肌开放,胃运动加强,胃内压大于十二指肠内压时,食糜即可进入十二指肠。胃排空是一个间断进行的过程,每次排空量约1~3毫升,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4~6小时。

(1)胃内食物机械扩张 迷走-迷走反射 壁内神经丛 胃蠕动↑ 紧张性↑ 胃泌素 肠胃反射→ 肠抑胃素→ 胃蠕动↓ 紧张性↓ 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排空)

G细胞

胃内食物化学刺激

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暂停排空)

(2)食糜 进入 十二指肠 高渗溶液 酸、脂肪

(3)食糜在肠内吸收 抑制性因素解除

胃运动↑→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再排空)。

些外,幽门括约肌在胃排空中的作用概括如下:(1)限制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的速度;(2)

增进食物在幽门部搅拌混合的程度;(3)阻止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

8. 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三大营养物质是如何进行消化吸收的? 食物的消化产物,水分和无机盐等通过消化黏膜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吸收。小肠具备下列有利条件,故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1)食物在小肠内经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充分消化后,已经变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为吸收创造了条件。

(2)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相当长,在人的小肠内一般为3~8个小时,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有足够的时间保证。

(3)小肠拥有非常广泛的吸收面积,小肠黏膜上有环状皱褶并有大量指状突起的绒毛。 (4)绒毛的收缩具有唧筒作用:绒毛收缩时可把血液和淋巴及其中所含的物质挤走,伸长时,由于绒毛内压,以促进绒毛的吸收和血液循环。

糖是以单糖形式吸收,已糖吸收最快,尤其是葡萄糖及半乳糖可以通过与钠同向转运而加速吸收。蛋白质以氨基酸形式吸收,与葡萄糖相同,也是钠依赖性继发性主动转运。二肽、三肽也可进入小肠上皮,再被肽酶水解成氨基酸。脂肪消化产物(甘油、脂肪酸及单酰甘油)可被小肠上皮吸收。吸收后的单糖、氨基酸及中、短链脂肪酸(10~12碳原子以下)由血液经门静脉运送入肝。长链脂肪酸先由胆盐协助形成微粒吸收,再在滑面内质网中重新合成三酰甘油,再外包载脂蛋白质及磷脂外壳,形成乳糜微粒,进入淋巴转运。


家畜生理学考研习题加答案(10).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小学语文一年级升二年级小型阅读(五)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