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内分泌
一、名词解释: 1. 第二信使学说 2. 基因表达学说 3. 旁分泌 4. 神经激素 5. 应激反应 二、填空题:
1.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活性物质称为_____,其作用的细胞称为____。 2. 激素可按化学性质分为___,____和____三大类。
3. 下丘脑基底部的促垂体区神经元分泌神经肽,经过____运送到____,调节其活动。
4. 催产素的生理作用是______和_______。
5. 分娩后,促进乳腺泌乳的主要激素是______;使授乳期乳腺能射出乳汁的激素是______。
6. 甲状腺激素主要有____和____。
7. 生长素释放和分泌受下丘脑_____和______的双重调节。 8. 生理浓度生长能____蛋白质的合成,___脂肪的分解,___糖的利用。
9. 呆小症是由于幼年_____缺乏所引起,而侏儒症是由于幼年___缺乏所致。
10.促动物生长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 11.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___分泌的,其主要作用是____。 12.甲状旁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使血钙____,并使血磷____。 13.调节机体钙、磷代谢的激素是_____,____和____。 14.胰岛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____血糖。 15.血糖浓度升高时,胰高血糖分泌____。
16.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的作用是通过促进___和___实现的。
6. 神经分泌 7. 自分泌 8. 长反馈 9. 短反馈 10.垂体门腺系统
17.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是合成与贮存_____和____的场所。
18.皮质醇以影响______代谢为主,而醛固酮则以影响___代谢为主。 19.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主要分泌____,而束状带和网状带以分泌_____为主。
20.肾上腺皮质分泌三大激素,即___、_____和____。
21.1,25(OH)2-VD3D ____形成,其主要生理效应是促进____的吸收和____动员。
22.应急反应是由______系统引起的,而应激反应是由____皮质系统引起。 三、选择题:
1. 神经激素就是指___。
A.作用于神经细胞的激素 B.具有激素功能的神经递质 C.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 D.神经系统内存在的激素 2.cAMP介导激素作用的机制是_____。
A.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B.激活磷酸二酯酶 C.激活蛋白激酶 D.激活磷酸化酶 3.含氮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是指:____。
A.激素 B.受体 C.腺苷酸环化酶 D.cAMP 4.下丘脑与腺垂体之间主要通过下列途径联系_____。
A.神经纤维 B.垂体门腺系统 C.神经纤维和门腺系统 D.以上都不是 5.腺垂体分泌的激素有:____。
A.TRH、FSH、LH、ACTH B.TSH、FSH、LH、GHRH C.FSH、LH、ACTH、GH D.TSH、GH、ACTH、CRF 6.正常情况下升压素的主要作用是____。
A.收缩小动脉 B.升高血压 C.促进Na+-K+交换 D.促进H2O的重吸收 7.下列哪项属于含氮类激素?____
A.促性腺激素 B.雌激素 C.孕激素 D.糖皮质激素 8.下列哪项属于类固醇类激素?___
A.促性腺激素 B.糖皮质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ACTH
9.下列哪项属于胺类激素?_____
A.催乳素 B.催产素 C.甲状腺素 D.胰岛素 10.下列哪种情况可引起ADH分泌增加?_____ 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循环血量增多 D.血压升高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11.下列哪种激素是肾上腺皮质释放的?___
A.氢化可的松 B.ACTH C.肾上腺素 D.去甲肾上腺素 12.胰岛素缺乏可导致___。
A.细胞内葡萄糖增加 B.肝糖元合成减少 C.血糖浓度下降 C.无影响 13.血浆中降钙素的主要来源是____。
A.甲状旁腺素 B.胰岛D细胞 C.腺皮质网状带 D.甲状腺C细胞 四、问答题:
1. 概述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 2. 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哪些? 3. 生长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哪些? 4. 试述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 5. 神经垂体激素有哪些?各有何生理作用? 6. 糖皮质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哪些? 7. 简述脑下垂体的生理功能。
8. 试述下丘脑的内分泌机能和它对腺垂体的调节。 9. 简述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10.试述胰岛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11.机体内血糖浓度如何维持?有哪些因素参与调节?
绪 论
一、 名词解释: 1. 单纯扩散:脂溶性的溶质分子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脂质双层作跨膜转运,称为单纯扩散。
2. 易化扩散:是指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低的物质在特殊蛋白质(如载体或通道)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移动的过程。
3. 主动转运:是指物质依靠细胞膜上的泵蛋白,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释放的能量。
4. 钠-钾泵:是细胞膜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它能使ATP分解放能,并利用此能量进++
行Na和K的逆浓度差的主动转运。
5. G-蛋白:即鸟苷酸结合蛋白,它是在细胞膜外表面的激素受体与膜胞浆侧的腺苷酸环化酶之间起偶联作用的一种调节蛋白。
6. 兴奋性:是指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7. 静息电位:活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在大多数细胞中呈稳定的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
8. 动作电位:在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它包括上升支和下降支。它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
9. 血浆晶体渗透压:指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形成的渗透压。
10. 血浆胶体渗透压:是指由血浆中的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形成的渗透压。 二、 问答题
1. 根据离子学说,阐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答案:(1)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静息电位。 ①决定静息电位的基本因素
++++
A. 膜内外离子不均匀分布:[K]内:[K]外=20~40:1, [Na]内:[Na]外=1:7~12。
++
B. 膜的选择性通透性: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通透大,对Na通透性极小。
+++
②静息电位接近K平衡电位。静息时,膜对K的通透性较高,对Na的通透性极小,仅++
为K通透性的1/100~1/50。当K顺浓度差外流时,因膜对有机负离子不能通透,使其留
++
在膜内。这样,就产生了内负外正的电位差,形成一阻止K外流的电场力。当K由于顺浓
+
度差而向外扩散的力和阻止其外出的电场力达到平衡时,K的净通量为零。这个电位差称为++
K的平衡电位,它与静息电位相近,是由于静息时仍有少量Na的跨膜运动。
⑵动作电位:在神经或肌肉兴奋时所发生的可传播的一过性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决定动作电位产生的基本因素也取决于膜内外离子分布和膜的选择通透性。动作电位可分为:
+++
①去极化:Na通道激活,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Na顺浓度差和电位差迅速内流,其
+
峰值与Na平衡电位相近。
++
②复极化:Na通道失活,K通道开放。在顺浓度差和反极化状态下的电位差驱使下,K+
外流,电位逐渐恢复到静息时水平。
细胞在复极后,通过钠泵作用,恢复细胞内外的离子分布。 2. 简述跨膜信号传导的主要方式。 答案:跨膜传导的方式主要有:(1)通过具有特殊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号传导。这些通道蛋白柯分为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等3类,另外还有细胞间通道。(2)由膜的特异受体蛋白质、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传导系统。(3)由酪氨酸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传导。
第一章 血 液
一、 名词解释:
1.体液:体液是体内所有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约占成年动物体重的60%。
2.机体内环境:机体内环境是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和组织间液。 3.血浆:将血液抗凝后,通过离心法分离得到的悬浮液体就是血浆。
4.血清:将血液抗凝后,从凝血中所析出的清亮、微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其与血浆的基本区别是没有纤维蛋白原。
5.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如0.85%NaCl溶液。
6.等张溶液:能使血细胞和组织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盐溶液称为等张溶液,如0.85%NaCl溶液既是等渗溶液,又是等张溶液,故称为生理盐水。
7.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将血液抗凝后,红细胞虽然比重大于血浆,但下沉十分缓慢,这种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8.红细胞沉降率:经抗凝后的血液中红细胞在1小时内下沉的距离(毫米)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9.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0.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有一定的抵抗力,当周围液体的渗透压降低不大时,红细胞虽有胀大但不破裂溶血,对低渗溶液的这种抵抗力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
11.促红细胞生成素:是在组织缺氧时,主要由肾脏皮质部分产生的一种促进骨髓红细胞生成和释放的糖蛋白类活性物质。
12.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成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简称血凝。
13.ABO血型系统与RH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是依据红细胞膜上存在的凝集原A与B的有无,而将血液分成为A型、B型、AB型和O型。其血清中含有不对抗自身红细胞的凝集素:即A型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B型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AB型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O型血清中含抗A、抗B凝集素。RH血型系统是指红细胞上有无与恒河猴同样的抗原(凝集原),而区分为RH阳性血型和RH阴性血型,其血清中无天然抗体,其抗体为免疫抗体IgG。
14.交叉配血试验:供血者的红细胞和血清分别与受血者的血清和红细胞混合后观察有无凝集反应,称为交叉配血实验,前者称为试验主侧;后者称为试验次侧。即使ABO血型相同的人相互输血也必须先作此项试验,其意义是:可进一步验证血型,可防止由于其他血型系统或ABO血型的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凝集反应。
15.内源性凝血途径:由血浆中凝血凝血物质启动和形成的凝血途径,称为内源性凝血途径。
16.外源性凝血途径:指由血管外组织的凝血物质启动的凝血,故又称为凝血的组织因子途径。
二、填空题
1. 白蛋白,球蛋白 2. 下降,增加
3. 7.35-7.45,NaHCO3/H2CO3 4. 等于,0.9%,等于 5. 小,大,容易,小
2+
6. Fe和蛋白质,骨髓 7. 回肠,内在因子
8. 缺氧,增多,促红细胞生成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