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ESP,促进
2+
10. Ca,维生素K
2+
11. 柠檬酸钠,Ca 12. 酶促,加温
13. 红细胞,血清,不会 14. AB
2+
15.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凝血因子Ⅳ(Ca) 16. 抗凝血酶III,肝素 三、选择题
1.D 2.D 3.C 4.A 5.C 四、问答题
1. 简述小血管损伤后的生理止血过程。
答案:小血管损伤后的生理止血过程包括三部分密切相关,同时进行的功能活动;(1)局部血管收缩,使血流暂停或减缓;(2)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形成松软的止血栓以堵塞伤口;(3)血液凝固形成牢固的止血栓以有效地制止出血。
2. 试列举加速或延缓血凝的方法。
答案:在临床或实验室工作中,通常采用的加速或延缓血凝的方法有:(1)加速血凝:
2+
适宜加温,让血液接触粗糙面;加Ca ;应用促凝剂,如维生素K;(2)延缓血凝:降低血
2+
温;让血液接触光滑面;去除Ca;临床上常用枸橼酸钠,实验室可用草酸铵、草酸钾和EDTA;应用抗凝剂,如肝素钠、抗凝血酶等。
3. 何谓内环境?内环境相对恒定有何生理意义?
答案:细胞外液称为机体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和脑脊液等。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等)经常在一定范围内变动,称为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内环境的相对恒定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例如:
(1) 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由酶促反应所组成,而酶促反应要有较严格的相对恒定的理化条件。
(2) 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及化学变化都是在水中进行的,故渗透压的改变将直接影响到细胞内外的平衡。
(3) 可兴奋组织的生物电活动与细胞外液中的一些离子的浓度有关,只有离子浓度的相对恒定,细胞才能保持正常的兴奋性。
4. 正常情况下,为什么循环系统的血液处于流体状态? 答案:
(1)心血管内皮光滑完整,可防止经接触活化作用而引起的内源性凝血。 (2)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动,可以迅速溶解形成的少量纤维蛋白。
(3)正常血浆中存在肝素,抗凝血酶等抗凝物质,使得血凝过程的发展极为缓慢。 (4)血流迅速,血浆中一些凝血因子被激活后能迅速得到稀释,并被网状内皮系统清除。
第二章 血液循环
一、 名词解释:
1. 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 等容收缩期:心室肌收缩,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这时,室内压尚低于主动脉压,半月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心室成为一个封闭腔。由于心肌的强烈收缩,导致室内压急剧升高,而心室容积并不改变,这段时间称为等容收缩期。
3. 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 4. 心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心脏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等于心率与每搏输出量的乘积。 5. 窦性心率:窦房结细胞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的兴奋向外扩布,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由窦房结细胞引起的心率称窦性心率。
6. 额外收缩:整个心脏按照窦房结的节律兴奋收缩。但在某些实验条件和病理情况下,如果心室在绝对不应期之后受到人工的或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异常刺激,则心室可以接受这一额外刺激,产生一次期前兴奋,引起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或额外收缩。
7. 代偿间隙:期前收缩也有它自己的绝对不应期,这样紧接在期前兴奋之后的一次窦房结兴奋传到心室肌时,常常落在期前兴奋的绝对不应期之内,因而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和收缩。在一次额外收缩(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隙。
8. 血压: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亦即压强,通常以毫米汞柱(mmHg)或KPa为单位(1mmHg=0.133KPa)。
9.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大约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
10.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11. 动脉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周期性的压力波动,引起动脉血管所发生的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12. 中心静脉压:通常是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13.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14. 有效滤过压: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15.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存在于颈动脉窦区血管壁的外膜下感觉神经末梢,其末端膨大呈卵圆形,感受动脉管壁的机械牵张使其转化为神经冲动,本质上是血管壁牵张感受器。
16. 心钠素:是心房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类多肽,具有强烈的利尿和利尿钠有作用,并能使血管平滑肌舒张、血压降低;另外还可使肾素、血管紧张素II和醛固酮的分泌减少,血管升压素合成和释放也受抑制。
17. 血脑屏障: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可限制某些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由交换。毛细血管的内皮、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等结构,可能是血-脑屏障的形态学基础。
18. 异长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初长度改变导致其收缩强度变化,从而实现其对搏出量的调节,这种调节称为异长自身调节。
19. 等长自身调节(心收缩能力):是指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又称为心肌变力状态。它的改变对心脏搏出量的调节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20. 自动节律性:是指心脏在脱离了神经支配或离开了机体的情况下,在适宜的环境中仍能自动地、有节律地产生兴奋和收缩的能力和特性。
21. 降压反射:指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这一反射的效应是使血压下降,故称之为降压反射。
二、填空题 1. 关闭,关闭 2. 半月
3. 心室,心室,心室 4. 关闭,关闭
5. 心室充盈期持续时间 6. 增快,减慢 7. 心缩,心舒 8. 0,1,2,3,4
9. 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10. 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11. 充盈,射血 12. 外周阻力 13. 减少,增加
14.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增多 15. 延髓
16. 减少,升高 17. 反,正 18. 正,正 19. 升高,加大
20. 减小,升高,降低 21. 升高,加强
22. 去甲肾上腺素,收缩 23. 抑制,兴奋 24. 降低,升高 25. 酶,近球 26. 减少,加大 三、选择题
1.C 2.B 3.C 4.D 5.C 6.C 7.C 8.D 9.B 10.D 11.B 12.C 13.C 14.B 15.D 16.B 17.D 18.D 19.C 20.D 21.C 22.D 23.C 四、问答题:
1. 心脏为什么能够自动进行舒缩交替的活动? 答案:心脏之所以能够自动进行舒缩交替的节律性活动与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密切相关。
(1) 自律性:心脏的正常起搏点窦房结细胞可不依赖于外来神经控制而自动地产生舒张期去极化,进而发生兴奋。这构成了心脏自动跳动的兴奋源。
(2) 传导性:由窦房结自动产生的兴奋通过特殊传导组织传播。由于心肌组织是功能合胞体,这就使兴奋能迅速传遍整个心房和心室,使心房肌和心室肌各自近于同步地兴奋和收缩。此外,兴奋在通过房室交界时,传导缓慢,使房室收缩分开,有利于心室充盈,保证心脏有节律地跳动。
(3) 兴奋性:心肌在一次兴奋后,其兴奋发生周期性变化,有一个较长的有效不应期。有效不应期一直延长到机械反应的舒张期开始以后。因此,心肌只有在进入舒张期以后,才能接受另一次刺激产生新的兴奋和收缩。这就保证了心脏在正常情况下,不发生强直收缩
而总是舒缩交替地跳动。
2. 心脏充盈和射血是怎样产生的?
答案: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充盈和射血是由心肌收缩所产生的力学效应引起的。心肌收缩主要引起各心腔内压力和容积的变化,因而造成心房、心室及大动脉之间的压力差改变,使房室瓣和半月瓣有规律地启闭。血液在压力差的推动下,由启闭的瓣膜控制方向在心脏内定向流动,使血液不断经心房充盈心室,又由心室射入大动脉。基本过程如下:
心室开始→室内压继续升高大于房内压→房室瓣关闭→心室继续收缩→室内压继续升高超过主(肺)动脉压→主(肺)动脉瓣开放→射 血 。
心室开始舒张→室内压降低小于主(肺)动脉压→主(肺)动脉瓣关闭→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继续降低小于房内压→房室瓣开放→充盈。
++2++
3. 结合蛙心灌流实验,讨论Na 、K、Ca、H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对心脏收缩活动影响。
++
答案:(1)Na:低Na能显著地促进心肌的兴奋-收缩偶联,因而使收缩强度加大。
++
(2)K:高K使收缩幅度降低,频率减慢,甚至停止在舒张期。
2+2
(3)Ca: Ca有强心作用。高钙心肌舒张不完全,最后停止在收缩期。
+
(4)[H]:pH降低使收缩幅度减小,甚至使心跳停止。 (5)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收缩力增强。 (6)乙酰胆碱:使心率减慢,收缩力减弱。
4. 何谓心输出量?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并简述其机制。
答案:心输出量是指一侧心室每分钟输入动脉的血量,它等于心率乘以每搏排出量。 (1) 心肌的初长度:即前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的机制,即前负荷随初长度增加,在一定拉长范围内,心肌收缩力可随肌肉拉长而增加。
(2) 心肌收缩性:即等长自身调节。心肌收缩性是心肌细胞功能状态的一种表述。心肌收缩性与心脏搏出量或每搏功呈正变关系。搏出量的这种调节与心肌初长度无关,而是通过调节心肌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实现的。
(3) 后负荷:一般系指动脉血压,它的变化可影响心室肌的收缩过程,从而影响心输出量。
(4) 心率: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可增加每分排出量;心率太快时心室充盈不足,每搏排出量降低,每分排出量亦降低;心率太慢,心室的充盈接近极限,充盈量和每搏排出量不再相应增加,心排出量减少。
5.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有何特征?各时相产生的离子机制如何?
答案: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复极化时间长,有2期平台;其动作电位分
+
为去极化过程(0期)和复极化过程(1,2,3,4期)。其离子基础是:0期Na内流,1期为+2+++
K外流,2期为Ca缓慢持久内流与K外流,3期为K迅速外流,4期为离子泵活动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得以恢复。
6. 列表比较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产生的原因、特点和诊断意义。 答案:
心 音 第一心音 原 因 心室肌收缩,房室瓣关闭及心室射血 心室舒张,半月瓣迅速关闭及血液冲击动脉根部引起的震动 特 点 音调低,持续时间长 意 义 反映心肌收缩力强弱及房室瓣的功能状态 反映动脉压的高低及半月瓣的功能状态 第二心音 音调高,持续时间短 7. 正常心脏兴奋传导的顺序,特点及其房室延搁的意义如何?
答案:正常心脏的起搏兴奋由窦房结产生后,一方面经过心房肌传导到左右心房,另一方面通过心房肌构成的“优势传导通路”传给房室交界,再经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浦肯野氏纤维传至左右心室。即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
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氏纤维→心室肌。 兴奋传导的特点和意义:
(1) 心房肌的传导速度慢,约为0.4m/s,“优势传导通路”的传导速度较快;因此,窦房结发出的窦性节律兴奋,可以同时到达左、右心房,使之同步收缩。
(2) 房室交界传导性较低,为0.02m/s,因此,在这里产生延搁。其意义在于不产生心房与心室收缩的重叠。
(3) 心室内传导组织传导速度为4m/s,高于心室肌(1m/s)。这样,房室交界传来的兴奋可通过传导组织,很快到达左、右心室,而产生同步性收缩。
8. 何谓心电图?心电图各波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在整个心脏兴奋过程中,可以用仪表记录下来,它的总的电位变化,并描绘出它的波形,称之为心电图。
心电图各波形的意义:(1)P波:心房去极化;(2)QRS综合波:心室去极化;(3)T波:心室复极化;(4)PR段:心房去极化完毕,复极化尚未开始;(5)ST段:心室去极化完毕,复极化尚未开始;(6)PR间期:心房去极化开始至心室去极化开始;(7)QT间期:心室去极化和复极化所需的过程。
9. 列表说明心血管的主要调节中枢和神经支配。
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主要中枢及交感和迷走神经的支配部位、递质、受体及主要效应如下表所示:
中枢传出神经 效应器 主要效应
高级整大脑皮层 合中枢 丘脑下部 心率↓ 房室传导延缓 心房肌收缩↓ 自律性↑ 传导性↑ 兴奋性↑ 收缩性↑ 改变血管口径 调节外周阻力 循环血量
延髓基本中枢 心迷走中枢 心交感中枢缩血管中枢 心迷走神经 ACH+M 心肌细胞 NE+β1 心交感神 初级中枢 脊髓灰质侧角 NE+α 交感缩血管神经 血管 平滑肌细胞 注:交感神经胆碱能舒血管纤维起自大脑皮层运动区,在下丘脑下部和中脑分别换元后,最后在脊髓灰质外侧角中换元后,发出节前纤维加入交感神经。它以乙酰胆碱为递质和骨骼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M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
10. 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答案: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是:心脏每搏排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