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卷十
谈谈你对这几段话的理解和评价。
答:柏拉图的哲学世界里有三层,第一层也是他认为最真实的是型相世界,它最接近于真理,而第二层感性世界只是对他的一种模仿,是他的影子。第三层艺术世界更是虚幻,是对感性世界的模仿,亦即对影子的影子的模仿,离开真理世界最远,所以柏拉图在此一意贬低艺术,,尤其是诗人。
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二元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首先是无法割裂开来看待的。其次理型世界的存在与否很值得怀疑,我们不承认存在这样的一个理型世界,亦即不承认感性世界对之的模仿说法。相较而言,他的观点否定了客观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否定了艺术能直接模仿理念或真实的世界,即否定了艺术的真实性。他所理解的模仿只是对感性事物外貌的抄袭,见不出事物的本质。甚至认为,艺术家只是像摄影师那样把事物的影子摄进来,并不需要什么主观上的创造活动,这种观点显然是反现实主义的。
8、黑格尔贬损自然美的根据何在?你对此有何评价?
答:自然美在黑格尔美学中地位不高或只有附庸地位,严格地说,自然美在黑格尔美学中没有地位,其地位被艺术美排除了。
他这样做的理由是因为他认为“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
他强调美学的研究范围应当是艺术而不是其他就把自然美排除在外。其次,他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那么自然美在他看来就缺乏这种理念的内在表现,不能称之为艺术。
但是我觉得,自然世界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自然美,它们和人类的关系最为紧密,艺术美是人类向内寻求时所发现的美学现象,而自然美却是人类从内向外寻找时所能找到的。
中国的田园诗歌就是很好的例子,可以佐证自然美对人类的影响有多大。
艺术的界定很模糊,没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所以将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仅仅局限在艺术,就不免有失偏颇。那么仅仅将自然美驱逐出艺术的领域也就没有说服力了。
9、黑格尔重视艺术中的矛盾冲突,根据何在?
答:黑格尔认为艺术美的发展动力不在外部,而在其自身感性与理性的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事物发展的动力不在外部,而在事物自身内部的矛盾性,即“自身分裂”、“对立面的统一”。正是通过这样的内部的矛盾性,才使事物运动、发展和转化。同样他认为,艺术美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其动力即在于内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因而,艺术美的发展过程即是不断地克服感性与理性的矛盾,使其得到统一的过程。
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也构成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因,艺术中的矛盾冲突恰恰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张力的体现。尤其是戏剧,诗歌中都依靠这种矛盾对立发展情节。
10、结合教堂镶嵌画《狄奥多拉皇后及其随从》、雅克-路易·大卫的《马拉之死》、德拉克洛瓦的《宫女》三幅作品,谈谈对黑尔格“象征”、“古典”、“浪漫”三个艺术发展时期的看法。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确定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种艺术类型。
一.象征型艺术象征型艺术作为艺术的开始,还是不完善的,首先它所应该表现的理念就是飘忽不定,未受定性的,所以无法从具体现象中找到受定性的形式,所以只能“牛头不
对马嘴”,勉强找出一表现形式,所呈现的只是内容与形式之间歪曲、对立的冲突状态。
《狄奥多拉皇后及其随从》正是这样:
二.古典型艺术则是内容与形式互相达到独立完整的统一,以古希腊艺术为代表。古希腊人之所以能够创造出符合理想美的艺术形式,是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
《马拉之死》正是这样: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情形:马拉倒在浴缸里,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带血的匕首滑落在地,而凶手已经逃离现场。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三.浪漫型艺术精神具体化为感性形象之后,其上升的动力仍迫使它离开与肉体的统一,而达到精神与其本身的统一。这时,精神回归自己的内心世界,其艺术形式就是精神主体性。这种东西将一切特殊的性相分解在真纯的无限的自己与自己的统一体里。
《宫女》正是这样:拉克洛瓦的笔触潇洒流畅、自由随意,他的《宫女》就是用这种笔触画的。笔触还有其力度美。画家只有在以足够的力度表现出自然和主体的内在的生命意识的时候,才是美的。
11、普罗泰哥拉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 结合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山居秋暝》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普罗泰哥拉的话的意思是:自己才是度量万事万物的标准,所有的一切都依循我的“感官”而存在着(这里强调是感官,因为他是主观唯心主义)。普罗泰哥拉讲究个体的实在性,认为决定因素是人,人的实际生存是依靠人的感觉而定的。
王昌龄的《出塞》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
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而后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所以审美确实依靠人的感觉,但不仅仅是人的感觉可以完成的。一定要有审美客体存在,加之审美主体的欣赏,达到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物我同一的境界。
12、在谈到美的问题时普罗泰哥拉曾说:
“用香脂水粉浓妆美化自己而装饰得珠光宝气的男人是丑的,但在女人则是美的。对朋友乐善好施是美的,对敌人则是丑的。在敌人面前跑是丑的,而在运动场上在竞争对手前面跑则是美的。……如果有某个人命令所有的人把各自认为是丑的东西集中在一起,在从这一堆丑的东西中取走各自认为是美的东西,那么,什么东西也不会剩下来,而所有的人会把一切东西都分得精光,因为各人有各人的想法。”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与评价。
答: 美是相对的,美的存在也是对立统一的,在某种条件下对立方可以相互转化。 评价:将美看作是变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事物已经跳开了柏拉图客观精神世界里对美的框定,但是却仍然将美看作是一种现象忽略了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关系,所以也是唯心的。一切以自己的感觉作为衡量的标准,并看重对立方相互转化,势必走向不可知论。
13、西塞罗曾经说过:
苏格拉底首先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寓于城邦之中,甚至引入家庭,迫使哲学思考人生和道德,善与恶。 ——西塞罗Tusculan Disputations
应该从什么角度来理解西塞罗对苏格拉底思想的评价?
答:以前的哲学家将本原放在物质世界上,而苏格拉底将本原放在人上,而且没有抽去物质基础、自然。但其哲学关注人的实际生存,强调人心灵,特别是道德的部分。
当时的智者学派热衷于将哲学导向抽象的空虚的方向,抽取了人周围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使人也抽象起来,变成空洞的无作为的人。
苏格拉底则号召年轻人学会质疑和思考,分辨什么的真正的智慧。并不曾考虑关注过什么是宇宙本源的诸多抽象性问题,而立足于生活教益,将哲学重新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14、结合公元前5世纪 红像式花瓶《老乳母认出尤利西斯》和米隆作于约公元前450 年的《掷铁饼者》,谈谈苏格拉底美学思想的独特贡献。
苏格拉底将本原放在人身上,关注人的实际生存,强调人心灵,特别是道德的部分。 《老乳母认出尤利西斯》,指的是老乳母在多年以后,凭借对尤利西斯身上的印记,认出了他。这是从关注物质到关注人自身的转变,使之更为灵活。
《掷铁饼者》,描绘了其肌理的线条,掷铁饼的姿态,变僵化为运动。 这些都是苏格拉底“关注人的实际生存”这一美学思想的体现。
15、结合药家鑫事件,从审美的角度谈谈内心修养的重要性。
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