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期末复习题(7)

2019-01-03 16:43

程度上可以说,诗比历史更真实,诗能够预知未来。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深刻揭示了艺术与现实和历史的关系。这个观点,不仅肯定人们的历史生活是艺术的本源,还要求艺术的理性内容必须与生活的内在逻辑具有统一性。

25、谈到模仿对象时亚里士多德说:

? “事件的组合是成分中最重要的,因为悲剧模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

和生活 ”

? “情节既然是对行动的模仿,就必须模仿一个单一而完整的行动。 结合“文学是人学”这种流行说法,谈谈你对上面这两句话的理解和评价。

“悲剧模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生活”,当今社会是人本社会,到底以什么样的“人”为本?“单一而完整的行动”容易被僵化。

高尔基曾经作过这样的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文学必须以人为描写的中心,必须创造出生动的典型形象,这是文学的根本特点。文学,是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诠释,他在社会的大背景下,用笔写下了自己的对于人及人性的理解。文学作品是最能反映社会真实的。

26、谈谈你对亚里士多德审美净化说的理解。

在最完美的悲剧里:情节结构不应该是简单直截的而应该是复杂曲折的;并且它所模仿的行动必须是能引起哀怜和恐惧的——这是悲剧模仿的特征。

审美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对审美对象的体验、品味和领悟,从而受到激励与鼓舞,使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提高,精神境界得以升华的一种接受效果。

引起哀怜和恐惧,即是悲剧的净化作用。例如,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有一种方式,就是不断加剧其恐惧和哀怜,让他们释放出来。

27、你如何看待诗人身份在王功权私奔门事件中的作用?

知名投资人王功权16日深夜突然宣布“放弃一切,和王琴私奔了”。王琴为江苏中孚投资创始人,34岁。王功权(50岁),爱好写词,婉约派风格。王功权称自己为一个生意人加半个诗人,网友称王功权以他浪漫飘逸的人文情怀,正式向商界告别。

诗人是随性的、自由的,故而是危险的。因为诗人天性,王功权舍弃一切愿意与女子私奔,看似是浪漫的。然而,诗人是不负责任的,抛弃弃子,不顾家庭,用伤害一群人的方式来换取一时的欢愉,完全不是一个成熟的中年人的做法。即使宣称为了爱情,当初结婚时不也因为爱情吗?不也许下承诺吗?

28、杨朱曾说:“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于外?晏平仲问养生于管夷吾。管夷吾曰:肆之而已,勿壅勿阏。晏平仲曰: 其目奈何?吾曰: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 ——《列子·杨朱》从审美的角度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何评价。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高大的房屋,华丽的衣服,甘美的食物,漂亮的女子,有了这四样,又何必再追求另外的东西?想听便随意听,想看便随意看,想闻便随意闻,想说便随意说,身体形态想怎样就怎样,意念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这属于中国美学传统感官欲望的方面。

一方面,随心所欲解放了天性,可以极大地满足人,使之身心愉悦。

另一方面,自由的前提是规则,不遵守规则,没有节制的自由是不会长久的。短暂的欢愉与狂放,拜金主义或是享乐主义,就像是饮鸩止渴,终有无法承受、分崩离析的一天。

29、在考察“美”的字源时许慎和徐铉曾经说过:

许慎:美,甘也。从羊从大。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 ——

《说文解字》

徐铉注:羊大则美,故从大。

从审美的角度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何评价。

这段话从“美”字的字源出发,“美”字在甲骨文中是羊角的象形,体现了当时人们感官上对审美的追求。属于中国美学传统感官的方面

30、《尚书》中有一段话说:“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於此未或不亡。”从审美的角度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何评价。

这段话的意思是,古语有训,在内耽于女色,在外迷恋鸟兽,对美酒、音乐无厌足,追求高大的屋宇和华美的装饰,没有不亡国的。

这是中国美学传统中,功利伦理的方面。在这段话里,处处体现出道德礼教的要求,规劝君王不要玩物丧志、穷奢极侈,而要勤俭节约、精心治国。在审美中,加入了功利性的色彩,掺杂了道德训诫的意味。

这种功利性的审美观的好处在于能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但是,也应当看到,审美不是以功利为目的的。审美是主体对客体的感受。

31、《国语》中有一段话说:

楚灵王“为章华之台,与伍举升焉, 曰:‘台美夫’!”

伍举答曰:“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日美。今君为此台也,国民罢焉,财用尽焉,年谷败焉,百官烦焉,举国留之,数年乃成。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

之为?”

从审美的角度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何评价。

这段话是说,修建华美的台子,如果对他人无害,则是美的,如果劳民伤财就不是美的。这是中国的美学传统中功利伦理的体现。

作者把美的评判标准归结到是否劳民伤财上,很明显的带有道德训诫的意味。 这种功利性的审美观的好处在于能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但是,也应当看到,审美不是以功利为目的的。审美是主体对客体的感受。

32、孔子曾说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 》请从美与善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段话是说:韶(舜时的音乐),舜自以德禅于尧,又尽善美,致太平。周武王乐美,武王以此功定天下,未尽善致太平。

这是中国的美学传统中功利伦理的体现。

作者认为舜以德禅于尧是尽善尽美,周武王定天下美,未尽善,这很明显的带有道德训诫、功利伦理的意味。

这种功利性的审美观的好处在于能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但是,也应当看到,审美不是以功利为目的的。审美是主体对客体的感受。

33、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结合孔子“文质彬彬”的思想,试对前几年“好男”或“超女”评选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

文质彬彬指的是人的内在和外在相统一、相契合。

前几年,“超女”向中性化的趋势发展、“快男”像伪娘的趋势发展的风头越演越烈。我认为,这是很不正常,也是很不应该的。当然,个别现象可能是真有其事,但随后的跟风则完全是

为了寻找噱头、吸引人们的眼球。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男子当有责任有担当、坚毅果敢,女子当贤良淑德、温柔体贴,社会分工如此,自然规律如此,不必逆天而行。

34、对孔子的审美功用说试作评述。

孔子的审美功用说体现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通过诗,可以激发感情(兴),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观),合群(群),讽谏上级,怨而不怒(怨)。兴观群怨,来自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

这也是中国的美学传统中功利伦理的体现,明显的带有道德训诫、功利伦理的意味。 这种功利性的审美观的好处在于能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但是,也应当看到,审美不是以功利为目的的。审美是主体对客体的感受。

35、孟子在《尽心下》中曾说: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结合自己的体验对上述这段话试作评价。

这段话的意思是:值得追求的叫作善,自己有善叫作信,善充满全身叫作美,充满并且能发出光辉叫作大,光大并且能使天下人感化叫作圣,圣又高深莫测叫作神。乐正子的人品,在善与信二者之中,在美、大、圣、神四者之下。 自己的体验:

36、结合审美创造的特点,谈谈你对老子“涤除玄鉴”,“致虚极,守静笃”思想的理解。

“涤除玄鉴”,是说要消除一切私心杂念和身体中的污垢杂质,使身心明彻如镜。“致虚极,守静笃”,是指摒弃一切私心杂念,一切纷繁干扰。

这是中国美学传统中天人之际的方面。

认为美就是天道,想要追求美就要抛弃世俗的一切,与天道合一。


美学期末复习题(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预测电信行业客户流失——基于一种SAS生存分析模式的应用程序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