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地理位置
长临河镇濒临巢湖,,东边是巢湖市,长临河镇地处安徽省东部,江淮之间,肥东县域南部地区,东与巢湖市交界,南与巢湖市中庙镇接壤,北面是肥东县化工园区,西与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毗邻,全镇辖区面积99.6km2,店中路穿镇而过,位于肥东、庐、巢三市县交界处,交通便利,地理条件优越。 地形地貌
长临河镇域形状呈带状,南北长约20km,东西宽约10km,西部为湖滨圩畈区,中部为丘陵山区缓冲平原,东北部为岗丘地,地形复杂,高低悬殊。
气候 长临河地处暖季风型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季风明显,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2.9—15.6度,最高气温40.5度,累年平均无霜期224天,长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和西北风。 3、建筑风貌
六家畈共有古民居豪宅6大片,房屋13幢,33路正房,客厅505间,厢房205间,走巷5条,吴氏公、私祠各一座,望湖楼一座,花园两处。这些房屋均属徽派建筑,青砖灰瓦、齐山飞檐,每栋房屋两边都有高大的封火墙,砖雕木雕精细,建工考究。
明万历甲午年(1594年)吴姓在六家畈老街北头西侧建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宗祠(民间有“六家畈祠堂一枝花”之说)祠堂为三进,每进五间,砖瓦结构,大门楼为宫殿式建筑,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门前有石鼓、旗杆,是吴氏出过举人、进士的标志。黑漆大门红膛黑字对联是“渤海家声远,兴隆世泽长”。厅前院内向西有一角门,通往清廷敕建淮军统领吴伯华的专祠,祠内挂吴伯华的画像,上方有金底黑字慈禧太后题颁的“寿”字横匾,两边还有李鸿章、李瀚章题的匾额。厅前院内有一长方形花台,植牡丹、芍药各一株,院南为花厅,门上题有“挹翠”二字。
第 16 页 共 16 页
第 17 页 共 17 页
4、建筑特色
青砖灰瓦、齐山飞檐,作为一座有六百年历史的文化名镇,长临河镇文化遗产层次丰富、地面建筑文物保存相对完好。对于文物建筑的保护,分为原样保存、修缮、迁移等几种方法。长临河地区文物建筑分布相对集中,但也有许多在各地零星分布,有些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对于集聚在古镇、大型聚落中的古建筑,多数上原址保护,根据情况进行风貌整修。对于零星分布的古代建筑,确实不利于管理和保护的,建议进行集中迁移、保存,选址集中建设记者了解到,长临河老街在明清年间,因长临河古镇是江淮一带的商贸往来重镇,曾经盛极一时。因此,它所保留下来的街道肌理、建筑风格,都以明清年代江淮民居为主。“江淮民居,是江淮一带特有的建筑风格,跟皖南古民居又有着很大不同。”老街上,目前保留最为完整的江淮民居,是“吴氏旧居”。
长临河老街是是明清时代江淮最具代表性建筑。老街上都是青砖小瓦马头墙,厚重的木门,踩着长长的青石街面,目睹着两边的青砖小瓦和高耸的风火墙,一袭古风迎面而来。
第 18 页 共 18 页
第 19 页 共 19 页
(三) 中庙
位于巢湖北岸的中庙镇境内,与湖中心的姥山岛隔水相望。岸矶形如栖凤;庙宇红墙绿瓦,层檐叠嶂。中庙始建于东吴赤乌二年,先时祭祀主巢湖波涛的太姥,后来也祭奉传为泰山玉女的碧霞元君。历史上几经毁坏,至清代修葺完善前中后三殿,计70余间。一进大殿供神龛,描神鬼,琳琅满目;二进大殿为佛事活动场所;后殿为藏经阁,三层结构,稳重质朴。中庙佛事活动源远流长。晨钟暮鼓,商贾云集,馨香祷祝,络绎不绝。
1、概述
中庙——姥山景区。中庙有名“忠庙”,位于巢湖市居巢区中庙镇,距市区48千米,古因居巢州、庐州中间,故曰“中庙”,号称“湖天第一胜境”。由于历代香火旺盛,素有“南九华,北中庙”之说。中庙初建于汉代,历代屡废屡修。后唐龙纪元年重修的庙宇,“鸳瓦搀空,虹梁用状,妙臻土木,美极丹青”。南唐保大二年再修,共6排24间,“丹脸桃红,双眉柳绿”的太姥神像“立于宝室,列位于香坛”。元朝将庙基圈拱成桥,称“熬背洞”,在洞上建殿。清时庙有“杰阁,有拜殿,有亭,有栏榭”。光绪十五年李鸿章倡募重修,分前、中、后3殿,70余间,后殿藏经阁3层,窗开八面,四角飞檐,角角系铃。民国十年加以装修,民国二十七年底,后殿因火灾被毁,仅存前、中两殿及厢房。1986年以来中庙多次整修,再具规模,殿内壁梁壁画也更彩换颜。 中庙坐落在巢湖北岸延伸湖面百米的巨石矶上。石矶呈朱砂色,突入湖中,形似飞凤,通称凤凰台。古庙坐北朝南,横峙湖岸,凌空映波,殿高压云。庙门上有“巢湖中庙”书刻。整个庙宇楼阁重檐飞出,似丹凤之冠,在晚霞的照射下,灿灿生辉。中庙现供奉关羽、观音和诸神。据传原奉还有泰山玉女、巢湖焦姥。??位于巢湖水面中心,距中庙镇4千米,离巢湖、合肥二市各的姥山,传说陷巢州时,焦姥舍身济世,变成此山,故名。姥山实为一亿多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湖心岛,海拔105米,面积0.86平方千米。山呈椭圆形,远看是三山,近瞧有九峰。据《南塘通志》记载:“姥山,又名南塘。”在姥山上有一座文峰塔,伫立在姥山之颠的笔架山上。雄伟壮观,是观赏巢湖风光的最佳处。
传说焦姥登塔可以更好的看望姑山,故又名望儿塔。此塔始建于明崇祯四年,庐州知府严尔圭倡建,建成四层,因农民起义而辍工。清光绪四年,李鸿章倡捐,委江苏候补道吴芬续建三层完工。塔共7层,133级,高51米,系条石青砖结构,八角形,层出飞檐,每檐悬铁铃,内有砖雕佛像802尊,匾额题词25件。因建塔是为了显示地方人文之胜,故名文峰塔。有民谣云:“姥山宝塔尖一尖,庐州府里出状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身由外壁、画廊、塔心三个部分组成,奇巧堪绝。塔门刻有“云梯”二字。
第 20 页 共 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