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环巢湖设计调研报告 - 图文(7)

2019-03-27 21:27

七 三河民居实例分析 一)杨振宁旧居

(一)背景介绍

杨振宁旧居位于三河的古南街上,与正在修建的万年禅寺和万年街相邻,前身是原来的三河孙大生老字号药铺,始建于明清时期,是一座典型的砖木结构的明清风格宅院,共有五进房屋和一个庭院。杨振宁是著名的物理学家,1922年1 O月出生于合肥四古巷;1 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研究生院;1945年赴美留1964年入美国籍,家学渊远,文理兼通。杨振宁教授的母亲是三河人,1 937年底为了躲避战乱,杨振宁曾于此客居求学。 (二)建筑主要使用功能

杨振宁旧居平面主要使用功能还是以居住为主,不具有商业功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分为厅堂、厢房、廊房等。由于经过后期的改造与扩建,杨振宁旧居在平面功能上更加趋于完整,但是基本的主要使用功能并没有消失殆尽。在五进的房屋平面中,主要以杨振宁先生与他的母亲、亲戚使用。在平面布置上,杨振宁旧居传承了其凭借家学渊远,文理兼通的家庭教育观念,以及贾而好儒、崇文重教的文化特点,将其特有的文化思想以民居空间环境为依托通过物象实体转述给人们。

杨振宁旧居平面中次要使用功能包括厨房、储藏、书房等。厨房位于整个平面的中部,这样布置考虑到平面呈长方形布置,可以兼顾尽端房间,同时平面中部的庭院也是一家人聚会、用餐的理想场所。储藏室一般不至于天井旁边及厨房旁边,主要存放雨具,锄具之类的工具,同时位于整个平面中轴线旁,方便使用。书房位于杨振宁先生卧室旁边,门外是院落,名为“杏园”。可以想象,杨振宁先生早年在此学习、生活的情景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三)建筑天井

杨振宁旧居是三河地区比较传统的天井形式。在传统天井形式下,也有一些独到之处。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杨振宁旧居该处空间界面之上多为单坡斜屋面,雨水全部集中汇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由于后期改造多在瓦垄檐下装置白铁皮接水管,排泄雨水。洁净的天井雨水还可以引入缸中,或汇集在天井的地下水池,一般可以二次利用。天然采光方面,天井周边除了厅堂外,其他房间作为厢房、储藏等功能。因此室内天然光很重要,杨振宁旧居的天井不高大,也不气派,但是却恰到好处的营造出柔和的光影效果。使阳光可以柔和的洒在房间中。 自然通风方面,杨振宁旧居的天井一般面积较小,长6至8米,宽2至3米,因此会造成空气密度的变化,与室内进行空气交换,形成小气流,达到通风换气的效果。同时,这种狭长的天井空间基本上没有直接照射的阳光,形成了一个宅居内部的室外凉爽空间,也促进了冷热空气的流动。杨振宁旧居内部天井还起到了排泄雨水、防火防盗等作用。从屋顶平面可以看出,杨振宁旧居天井周围屋面一般为内坡,屋顶四面流下的水通过天井地下蓄水池先聚集起来,再经明沟引出屋外汇入三河镇的排水网络。天井四周都会有一个收集雨水的水缸,主要起到发生火患时,可以及时取水灭火,同时也兼顾具备防盗功能。最后,杨振宁旧居的天井空间还起到组织交通、连接各个房间的作用。天井的组合方式带动了周边房屋 的功能,同时也丰富了空间感受,使室内室外相互交融,减少了由于用地紧张带来的局促感,不仅满足了主人对房屋功能的使用,也满足了精神层面的需求。 (四)旧居厅堂

杨振宁旧居的厅堂主要以过堂的形式表现出来,往往也兼做交通空间使用。在杨振宁旧居内部空间中,厅堂空间作为整个平面布局功能中的核心,以天井一一院落 一一过堂一一天井为主轴线的空间布局中,厅堂空间是整个平面布局功能中的核心。杨振宁旧居的厅堂空

第 31 页 共 31 页

间与天井空间紧密相连。天井与厅堂的相互融合,联系紧密,此时天井空间延展到厅堂与之呼应,把自然气息感染到整个厅堂空间。由于在杨振宁旧居中厅堂空间的重要位置,所以其装饰性也是空间环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厅堂空问一般是传达文化以及家族地位的重要途径。杨振宁旧居中的厅堂内陈设典雅,是主人会客,家庭会议的场所。可以说,杨振宁旧居的厅堂空间就是布置在中轴线左右两边,体现其空间的紧凑,显示出当时家族成员的团结和睦以及主人朴素的文化修养。 (五)建筑色彩

室外建筑色彩主要包括墙体与屋面、线脚与门罩。杨振宁旧居的墙体与屋面的色彩具有典型的三河民居色彩特点。主要以黑、黄、灰三种色系构成。灰黑色的瓦、灰黄的砖墙是杨振宁旧居外部维护结构色彩的主要组成部分。杨振宁旧居位于三河镇古南街,这里地势较低,因此多次遭受洪涝灾害,为了避免洪水侵害,杨振宁旧居的马头墙外表同样没有粉刷白色涂料,直接将砖石裸露在外面,由于烧制程度不同,砖的色彩出现了黄,灰两大色系,因此形成了灰黄色的马头墙。线脚与门罩也是杨振宁旧居室外建筑色彩不可忽略的一部分,线脚多用于屋檐下,马头墙端部墙面有退进错落之处,往往也在门窗套周边运用。杨振宁旧居的马头墙端部的两三层微微出挑的线脚,成为灰色覆瓦部分与与灰黄色墙体部分过度,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入口部分的门罩进过后期翻修,门罩主要为木质结构,其色彩为棕红色,与构成的灰色线脚与马头墙大面积的灰黄色系交响呼应,越发显示书香门第的气息。

室内建筑色彩主要包括梁架和柱色彩两个部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杨振宁旧居室内墙面和屋面只做白色粉刷,从建筑色彩角度不具有代表意义,因此主要分梁架与柱的色彩。

杨振宁旧居室内梁架部分从现场调研来看,随着年代的久远保留了原有的棕红色,此种方式显得朴素淡雅。同时未经粉刷的原木表面粗糙,天井中的照射其形成漫反射,从而使得进入室内的光线能够均匀的分布在室内各个角落,形成十分柔和,亲切的色彩和光影效果。 柱包括柱身和柱基础两个部分,柱身一般为木头,柱基础一般为当地特有的石材。柱身色彩与梁架色彩差异不大。柱基础的色泽完全取决于材料而定。其中多于青色石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青色属于冷色调,黄色和棕色的柱身属于暖色调。柱基础和柱身的色泽对比形成明显的冷暖对比效果,以色调的适度变化增强建筑整体的稳重感。除梁架与柱身的色彩外,室内家具的色彩也是不容忽视的,如书房与卧室中的桌椅、床的色彩在光线的照射下,显得柔和且丰富。

(六)建筑维护体系

杨振宁旧居的整体结构决定了其建筑围护体系的使用,其主要为砖木混合结构。室外建筑外皮通过外部的马头墙运用当地的石材建造,不加粉饰与装饰,这种天然的石材没有经过任何人工加工的建筑外墙面,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三河地区水系丰富,有著名的水乡之称,因此洪涝灾害频繁,为了保证不受洪水的侵袭,杨振宁旧居的外墙通过天然石块在建造时的坚固性和密封性,可以有效的防止水患。还有就是未经粉刷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做到了真正的因地制宜。另一方面,为了避免战乱而临时居住的场所,杨振宁旧居没有过分的装饰建筑外立面,而是通过低调的处理手法,有效的与南古街其他建筑融为一体,简谱但不失实用。

杨振宁旧居的室内建筑维护体系则是通过室内门窗、梁柱、墙面等表现出来。在旧居中,室内门窗除了起到出入口、采光通风等作用外,还作为室内空间的维护结构,历经年代久远的洗刷后,木质门窗的文理显得具有层次感,在光线的照射下,起到了丰富空间的光影效果的作用。梁柱与墙面则作为整体的界面,通过简单的粉涮,是内部空间更加明亮,结合家具的摆放布置,显得实用且不失美观。

第 32 页 共 32 页

(七)旧居建筑装饰

1、室外建筑装饰:包括墙体装饰和室外门窗装饰。首先,杨振宁旧居的墙体是有当地特有的石材烧纸而成的砖石砌筑而成。杨振宁旧居具有典型的徽派民风格,通过裸露的砖石和不加任何装饰的马头墙端部,显得外墙面更加融入街巷空间。灰瓦覆顶防日晒雨淋,未经粉饰的砖石墙面防火又防潮。同时马头墙掩口的砖雕、瓦砾的纹理布置得体,气氛亲切而又尺度宜人。其次,室外门窗装饰主要表现在入口大门、外墙门窗罩。入口大门作为建筑入口的标志,经过后期的翻修与扩建,更加具有书香气息。大门上方的匾额与周围的联排木制门窗显得亲切协调。尤其是门窗的纹理以及比例关系,显示出杨振宁旧居早期的古朴面貌。

2、室内建筑装饰:杨振宁旧居的室内建筑装饰主要通过室内墙体装饰以及室内门窗装饰。首先,室内墙体装饰主要为院落围合墙面,与室外墙体装饰不同之处在于室内墙体砌筑密实度,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结合院落地面的砖石铺地,使墙面更加具有韵律感。其次是杨振宁旧居中的室内门窗装饰也是独树一帜,旧居的窗户在重新修葺后,依然保留原来的构造。窗格中的梅花与冰凌花两种图案,暗示着“梅花香白苦寒来”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杨振宁旧居窗装饰宁家学渊源,不仅表现在家庭教育,也表现在民居的门窗装饰中,在调研时,给人们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八)杨振宁旧居小结

杨振宁旧居建筑色彩、建筑维护体系、建筑装饰三个方面。可以得出,杨振宁旧居的建筑色彩是由三河民居特有的黑、黄、灰三种基本色构成的,室内建筑色彩主要是棕色构成。室外建筑维护体系则是由本地特有的砖石砌筑而成,砌筑方式十分考究。室内建筑维护体系则是以木质维护结构为主,室内门窗主要作为维护结构丰富空间,增加韵律感以及进深感。杨振宁旧居的建筑装饰主要有门、窗、墙三部分组成,装饰简朴而不失典雅,显示出主人的家学渊源,文理兼通的传统。

第 33 页 共 33 页

第 34 页 共 34 页

二)刘同兴隆庄

(一)背景介绍

三河古镇现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建筑当数刘同兴隆庄,位于古西街的一家著名的商号。刘同兴隆庄是刘姓兄弟在外经商,回乡后在三河镇扩大自己的生意而兴建的,寓意是一同兴隆,同心同意,是典型的商业+居住类型民居,多为一、二层砖木结构。当时这里门厅若市,车水马龙,刘同兴隆庄生意北起六安的阴山,南至南京、上海,无比兴隆。其主要经营范围包括各种布匹和大米。其中大米的日运销量可达五百多吨,年收入达到数万银元。那时候的“同兴隆”真是无比兴隆,是古镇最有名气的商家之一。 (二)建筑主要使用功能

整座刘同兴隆庄建筑布局分为五进八厢三十二问房屋。第一进是临街的一幢二层木楼,二进为走马转心楼,第三进是敞厅,用于接待来客;四进是香屋,用于祭祀祖先;五进是居住宿舍,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商业功能占据主导地位。

刘同兴隆庄的主要使用功能正如之前所述,以商业为主,从第一进向后延伸,依次是米铺、盐铺,布庄、首饰店、当铺、瓷器店等商业功能。这种布局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建筑本身使用角度而言,由刘同兴隆庄本身的功能所决定,它是远近闻名的商铺,也可以说,这是皖中地区比较早的商业模式。人们在进行买卖交易时通过简单的穿套空问,在达到目的的同时,可以对其他商品进行询问买卖,可以说是早期的室内商业街的雏形。另一方面从伦理文化角度而言,皖中地区特有的文化修养以及儒家思想使其在商业活动中善于经营,从刘同兴隆庄的平面功能来看所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在平面布置上,刘同兴隆庄的主人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贾而好儒、崇文重教的文化特点,将其特有的文化思想以民居空间环境为依托通过物象实体转述给人们三河商人经济文化的独有精神。贾而好儒的经济环境以一种文化精神的虚体形式贯穿于三河民居平面功能的使用中使之意象化。 (三)流线功能

刘同兴隆庄的流线大致可以分为商业流线、起居流线、仓储流线三条流线。 1)商业流线:贯穿整个平面,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刘同兴隆庄经营范围

已经很大,其平面方整,轴线对称决定了商业流线的单纯性,顾客通过其序列是:入口大门一一天井一一厅堂一一后天井一一二进厅堂??,依次呈矩形延伸。同时具有导向性。 2)起居流线:在刘同兴隆庄中主要为垂直分布,首先是在第一进的走马转心楼,底层为入口大厅及商业,二层做为太太小姐居室。皖中地区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缘故,女人一般不能随意登堂,因此走马转心楼做为太太小姐们唯一可以接触到外人的媒介,放在入口门厅二层显要位置。其次的起居流线位于第五进的会客中堂,做为整个刘同兴隆庄主人会客、洽谈的场所,同时位于整个平面中轴线尽端,一般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以中央为尊,因此在民居平面中轴线上的功能是整座民居中最重要的功能,在讲究中轴为尊的同时院落建筑布局还讲究以中轴为中心如两两对称或平衡的平面布局形式。此时的会客中堂体现了三河民居平面功能的中庸文化思想,中央为尊、主次有别的传统思想。

3)仓储流线:刘同兴隆庄位于三河古西街,在当时,货物的运输主要通过水路进行,因此,刘同兴隆庄的仓储流线通过水路直接送达。货物主要是大米、官盐等。仓储的种类主要与季节有关。淡季的时候,仓储流线并不存在,但是到了旺季,仓储流线和商业流线共用。由于三河地区地少人多,民居宅基地紧张,受此影响,刘同兴隆庄很难保证两条流线完全分开。但是仓储流线的存在也更加说明了三河民居中商业+住宅类型在功能使用上独树一帜,而且在当时是一种创新的做法。 (四)居建筑--厢房

三河民居的厢房一般作为私密空间,但在刘同兴隆庄中却有着不同的用途。刘同兴隆庄

第 35 页 共 35 页


2014年环巢湖设计调研报告 - 图文(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八年级思想品德(政治)山东教育版复习提纲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