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筑改造蓝图
巢湖中庙寺傍水而建,全庙建造在湖边一兀突的红砂岩上。中庙风景区位于环巢湖风景名胜区的核心位置,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淮军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中庙寺、姥山岛、文峰塔等诸多景点在这里交相辉映,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理优势成就了“湖天第一胜境”。然而,长期以来,中庙风景区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基础设施薄弱,旅游功能不丰富。近日,中庙风景区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启动,从公共设施、配套服务、经营业态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景区形象,中庙风景区将迎来新的一次“蝶变”。此次整治内容有哪些?整治后的中庙什么样?
总体目标:提升中庙景区形象,丰富旅游功能,实现大变样
主要内容:焦姥路提升改造;中庙码头改造;沿湖商业街改造;姥山岛二期环岛路建设;中庙安置点建设
中庙码头:构筑中庙核心景区的“大客厅” 中庙码头是游客集散中心,是进入中庙核心景区的必经地,被列为此次改造的重点区域。根据《方案》,中庙码头地区提升改造整体思路为:结合旅游管理,规划集中式码头港湾,强化泊船功能;扩大集散广场,美化“大客厅”周边环境;强化大庙中心视廊,打造亲水空间。
根据《方案》,此次整治包括对码头主要出入口进行铺装改造,满足节假日游客聚集需求,沿途仅设置必要的小卖部以及休息亭等服务建筑;优化沿湖步行空间和上下客码头空间;完善停车场建设;优化沿湖休闲步道的空间及服务场地布局。另外,在码头区域设置林下休闲广场,配置小型商业网点小卖部,提供游客驻足休息和观湖的场所。 商业街:营造亲水徽派步行街
沿湖商业街是游客购物、饮食、游玩的聚集场所,现状商业街沿街电线乱搭,建筑立面景观杂乱。此次综合改造对沿湖商业街进行立体化改造,丰富商业业态,美化街道景观。改造整体思路为:改善亲水空间,提升商业街绿化及铺装景观,商业街建筑立面升级改造,营造亲水徽派步行街。
在亲水空间上,拆除现有两个码头,恢复原有硬朗笔直的湖岸线,强化大庙视觉中心,同时在驳岸外增加连续的栈道及亲水休闲空间。在商业街道路景观改造上,规划将滨湖步行街分为滨湖观光坐憩带、沿建筑户外休闲餐饮带、步行及电瓶车交通集散带等三大部分,合理划分空间场所,满足游人通行、观光、坐憩、休闲等不同需求。在商业建筑立面改造上,参照屯溪老街的成功案例,规划局部增加马头墙和一层入口雨篷,加建转角柱廊,解决用户的排气装置和设备管线;规划更改立面门窗,增加栏杆挂落等装饰构件,统一风格,外表面出新;利用转角适当种植绿化,摆放景观山石,并题字点景。 环岛路:“自然多趣惊奇”的游览通道
姥山岛是中庙风景区核心景点,根据规划,姥山北岛定位为以野趣、运动、户外为主题的自然探险体验;南岛以文化、田园、民俗为主题的自然休闲体验。环岛路是游客游览的线路,是串联景点的“金项链”,目前环岛路一期工程已实施了客服中心、环岛路以及三个主要节点的提升,此次整治工程主要为环岛路二期工程,重点建设姥山岛北线步行通道。根据规划,姥山岛北线构造“双线三点”通道,以北侧环山步道及滨水步道为两条主要游览路线,且以环山步道为主;同时通过数条垂直步道上下沟通,连通原有景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北侧小码头、夕照阁、临湖茶室三个功能主要节点。通过环岛路建设,架起“两线、多点、两片、七通道”的景区框架。两线:即以北侧环山步道以及滨水步道的两条主要游览路线,其中,环山步道为天然石材,由卵石滩和架空栈道组成。多点:环山步道沿线依据现场地形布置14个景观节点。两片:在吴家洼、刘家洼形成2个滨湖游览片区;七通道:通过7处通道连通环山步道和滨水步道。
第 21 页 共 21 页
焦姥路:“第一印象”华丽变身
焦姥路北起滨湖大道,南至十八沓,全长约2千米,是进入中庙风景区的主干道,是游客进入景区的“第一印象”。但是长期以来主干道环境差、档次低。“五一”前,焦姥路实行了改造,9米宽的车行道实施“白加黑”,两侧各增设了1.5米人行道,道路外侧栽种5-10米宽的绿化带,整体提升了焦姥路景观效果。此次整治拟在“五一”前提升的基础上,优化焦姥路连接滨湖大道交通组织,提升中庙景区入口景观,建设沿线绿道。整治内容具体包括沿线拆迁改造、道路交通改善、入口景观提升。在入口景观改造上,结合滨湖大道焦姥路连接工程,拟对现有道路交通系统进行整体优化改造,拆除老环岛,改造滨湖大道至碧桂园入口,优化交叉口位置,合理分流过境车辆。在改造的同时,提升入口景观系统,形成简洁大气、特色鲜明、蕴含“湖、山、庙”意境的入口景观系统。 安置点:还老百姓一套好房子
此次中庙综合整治涉及中庙街道部分区域居民拆迁安置。安置点规划设计以“还老百姓一套好房子”为目标,为拆迁安置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安置点位于原中庙街道办事处和渔业管理局地块,东部紧邻中庙碧桂园,南依鸣凤岗安置点,西靠焦姥路,紧邻中庙中心校,总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23万平方米,将好地段给老百姓。另外,安置房建设上优化房型,强化小区景观建设,提升居民居住环境。
第 22 页 共 22 页
第 23 页 共 23 页
第 24 页 共 24 页
六 三河古镇建筑深度剖析
(一)三河古镇传统民居现状 1、现状分析
三河古镇民居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在建筑风格与徽派民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今的三河古镇作为旅游城镇进行了大规模的建筑更新与保护,通过现场调研,不难发现,大多数建筑或多或少存在着徽派特点,这就带来了诸多问题。
①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以旅游为特色的三河古镇在做了大量古建筑更新和保护后,新开发了商业街、旅游酒店等大量的新建筑都是徽派风格建筑。同时以这些新建的徽派建筑为主,大多数为公共建筑。
②从城镇规划角度来看,三河古镇近年来增加了许多新建建筑,提倡生态、环保的理念,整个三河地区的城镇规划建设呈现出新面貌。但是由于过快的发展建设,使当地出现了部分的空置房屋,人气的缺少是笔者在三河地区调研时最直观的感受。
③从建筑单体角度来看,三河地区的民居代表了皖中地区民居的特点,在民居的更新与保护方面,当地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从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大量的民居建筑在更新与保护方面由于缺少系统的方法,导致出现了建筑外立面新旧混合,既没有更新保护到位,又显现不出原有的风格。
综合上述,从现状来看,三河古镇传统民居真正的建筑风格并没有完全展现出来,因此在以下章节笔者将重点介绍和分析相对保存完整,能够代表三河传统民居的建筑实例,以此来分析和归纳三河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与空间环境的特点。 2、现实问题
由于三河古镇地处安徽省中部,从地理位置上,受皖南徽派民居的影响较大。在实地调研中,许多新建建筑都具有徽派特点。但是又不完全等同于徽派民居。过多的追求建筑形式的相同,导致对于民居的保护不够系统;过快的发展旅游经济,导致古镇原有的民居文化正在渐渐消失。所以通过实地调研,更加体会到三河古镇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与内在价值的珍贵。
(二)三河古镇民居平面组合的基本单元
1)“合院”细胞的组合:三河民居的主体部分是由三合院、四合院以及它们的变体与组合而形成的。虽然也存在以一“间”(一明两暗三开间)为独立单体的民居,没有天井的情况,然而通过调研发现,曾经设置天井的三合院在使用中后期被改建或拆除了。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调研,可以看出三河民居中同时存在三合院与四合院,但是三合院又可以在三河民居中看做最原始的细胞单元。通过“三合院”可以衍生出“四合院”以及另一种特殊的空间形态“H”型。三河地区大多数小型民居的主体平面种类基本上是以上三种细胞单元。大型的民居则由这三种基本细胞单元组合而成。其中最原始的“三合院,,细胞单元有串联式和面向式两种连接方式,大多数的民居平面都能上述三种细胞单元中的一种型或几种型的组合对应起来。在三河地区,由于受到地形的限制,“合院”细胞单元一般沿水系纵向拼贴组合,以达到增加房屋进数的要求。少数大宅,家庭成员结构的庞大造成了不仅在纵向以“三合院”组合,同时也在横向组合“三合院”,形成多个主体部分,呈现一种庞大的有序的群体组合。 2)主体平面的外轮廓:在分析三河民居平面的基本细胞单元组合特点之后,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归纳出其平面的外轮廓特征。由于最原始的基本细胞单元“三合院”呈矩形状,在民居平面组合的方式上,一般为正交连接,很少有错位连接的情况。在主体部分中,“三合院”基本细胞单元的纵横相接基本上都是保持中轴对称的,这是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因素影响起到的作用。因此,三河民居中的主体平面轮廓基本呈规整的矩形,也有例外,当主体部分一边临路的时候会保持与道路平行,从而变成不规则四边形。
第 25 页 共 2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