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河古镇民居平面布局特点 三河民居的平面布局以“合院”基本细胞单元组合而成。这个基本细胞单元的最初体现:堂与房、间与厢的位置区分以及形式的变化体现出了基本空间等级:尊卑和主次(图5—3);一放一收、一虚一实构成整个民居空间序列的框架;而合院基本细胞单元沿中轴线的纵向连接生长不但形成最基本的空间演变,而且也是其单元的空间等级与空间序列的强化和重复,并且还进一步在每个“三合院”基本细胞单元之间造成一种新的等级之序和空间序列。三河民居从类型上可以分为商业+居住和居住两种类型,但从占地规模上来可以分为大宅和小宅两种类型,在上一节中提到,小宅的主体部分基本上是以最原始的“三合院”基本细胞单元以及由它衍生出来的“H”型和“四合院,’基本细胞单元的其中一种(图5—5、6)。大宅则由这三种“合院”基本细胞单元组合而成,组合的方式主要有串联与并联两种方式,其之间轴线连接,很少看到交错对接的情况三河民居平面布局与皖南民居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其基本的单元细胞一一三合院、四合院共同组成或者重组。在同样地狭人稠的三河地区,使民居平面从功能需求、使用效果都最大化的因地制宜。由于三河地区自古作为水陆交通枢纽,商业经济发展较早,所以在民居建造初期已经将商业功能与居住功能结合在一起,使三合院、四合院单元细胞组合更加丰富,更加经济。
三河古镇民居的空间环境处理中国传统民居的类型丰富,但不同地域的民居在构成因素上也都形态各异。比方说在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民居的建造一般会受到气候环境、地理环境以及建造材料等因素的限制,同时南北方气候环境的较大差异以及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文环境、风俗传统以及审美意识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民居空间环境形态各异。由于三河古镇民居受到地少人多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其民居空间环境的功能划分尤为重要。而皖中地域特有的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伦理道德观念同样成为其空间构成形态分析要点。房屋是人们挡风遮雨的本能需求所产生的物象形态。分析三河民居空间布局构成形态时首先要从民居功能空间入手,三河民居由于其地少人多的特点,因此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的划分并充分的利用该空间是构成三河民居空间环境的一大特点。在三河民居平面布局一节中提到,三河民居基本单元细胞以三合院、四合院组成的空间布局通过从横纵向上扩大功能空间来达到居住的要求。三河民居空间平面多为方形,基本为单层层高为主,双层层高为辅,以三进院落为基本单元。不同的居住者可以根据需要以及能力建造不同的合院。民居空间中的功能取向与其地理自然环境密不可分,因受其地少人多的环境特征,民居空间也就相对紧促。三河古镇民居典型空间单元在上一节三河民居平民布局中,我们得出“三合院”作为最原始的基本细胞单元,然而在三河民居中一个三合院单元又包涵着三种典型空间单元一一天井空间、厅堂空间、厢房空间。在建造房屋初期,人们将这些基本空间单元灵活巧妙的组合在一起,在满足基本居住需求的同时,创造出了虚实相生、丰富多变的空间艺术。 (四)三河民居建筑空间形态审美 1)做为审美客体的三河民居
人类对建筑的审美活动历来已久,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人们对建筑美的创造和研究都有着极为丰富的成果。建筑起源于人类避暑御寒,庇护安宁的实用需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环境。民居作为建筑一开始出现,就伴随着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从功能到形式不断地进步。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民居逐渐成为人们远离喧闹、逃离混凝土森林的避难所。在这个时候,才知道民居建筑的“美”。随着近年来古民居热的兴起,三河民居以其独具特色的风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吸引来了无数的游人。这些古老建筑无疑成为了当今人们的审美对象,同时体现出了其巨大的审美价值。三河民居独特的建筑形体、巧妙的空间处理,精美的细部装饰,雅致的色彩搭配,以及单元组合的多样性和多层次化,无一不让前来观赏的人们感到赏心悦目,获得一种审美愉悦,与此同时体悟到隐藏其
第 26 页 共 26 页
表象之后古人的审美思想和追求。在对三河民居建筑空间形态审美价值研究之前,需要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说明:
(1)对三河民居建筑空间形式美的自然感知。三河民居的“美”体现在她的空问组合、建筑造型、建筑色彩、建筑维护体系、建筑装饰等,其独特的建筑空间形态将以上因素进行统一后,成为吸引世人的重要原因。
(2)三河民居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物质遗产,其形态与背后的文化内涵必然的结合在一起。人们漫步欣赏三河民居古老表象的同时,也产生了沧桑的历史感和对其背后文化内涵的思考,从而超越自己的思维,进入无限想象空间的审美体验。
(3)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厌倦了千篇 一律的城市面孔,形成的审美疲劳在三河民居中得到释放,让人眼前一亮的三河民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体验传统田园生活、 2)三河民居建筑空间形式美法则
三河民居在经过了历史长河的锤炼提纯之后,其自身建筑空间形态从外到内都体现出了相当强烈的形式美。建筑中的形态统一具有多种不同的方式,一般会出现简单明了的几何形状、主通过对三河民居空间环境进行调研与分析得出,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下,三河民居形成了特有的建筑风格,与徽州民居一样,三河民装饰门的高宽,还是建筑装饰的复杂程度都较之小型民宅大的多,从而产生一种不同一般的气派。这些大型民宅自身的尺度自然也表现出其主人的社会地位三河民居建筑空问延续了传统建筑的构成形式,其中以中轴线为构成中心点。建筑立面主要以正方形和平行线来控制整体建筑的比例关系,因此建筑空间视觉形式感为端庄严谨但不失趣味,例如刘同兴隆庄、杨振宁旧居。同时室内空间又遵循一定的比例尺度,增加了整体空间的视觉层次感并且更加赏心悦目。从民居空问环境的总体布局分析,三河民居一般的典型平面构图中以垂直和横向两种形式交叉划分并强调其交叉点。此交叉点是天井空间,将其放大发现,天井的空间界定也依附于比例与尺度的关系定位。三河民居空问环境的比例尺度关系一方面体现的是空间分割的精巧,另一方面也体现人体比例尺度与空间的关系的重要性。
(五)三河建筑装饰
三河民居的建筑装饰朴素、简约但不失典雅,体现了三河地区乡土建筑技术和艺术的水平,是构成传统三河民居形象和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河民居的装饰构件主要有门、窗、墙三部分构成,在整体修饰风格上,三河民居讲究简朴,但从门、窗、墙构件能够体现出三河地区的审美意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习惯以及宗法制度等,可以说,正是这些装饰构件使三河民居更加生动,更加充满了简朴的美。 三河民居空间环境中韵律美的表现形式主要通过建筑构件、门窗墙体装饰纹样等形式,以弧度优美的纹样线条,对比强烈的韵律,传达出了动态的语言。人们从一个空间进入到另一个空间,空间细部的节奏与韵律的运用把本来呆板的或仅具使用功能的空间变得充满生机和趣味性,上层的梁顶采用秩序感很强的节奏韵律排列,在增加牢固性的同时兼顾形式美的韵律法则。中间的门、窗等建筑装饰也成为韵律美的承载对象,其中“木雕”的精湛技艺运用其中,呈现出来曲线的韵律给人一种循序渐进的感觉,门窗的开启与闭合让人产生一定的空间衍生的视觉效果。底层地面青石板的拼贴,看似规律但通过整体秩序的重复与变化,产生一种带有视觉节拍的韵律感。三河民居的墙体装饰同样透过韵律感给人一种空间的延续与递进。
三河民居空间环境通过不同的构成形式围合而成,其内部空间形式既有封闭空间,也有半封闭空间。由于深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三河民居厢房的开窗为多层设计,一方面很好的保护了主人的隐私,同时考虑采光与通风的功能;另一方面把“木减少民居空间的沉闷压抑感。在三河民居相互渗透的空间中较常运用的手法就是通过虚隔断产生视觉上的分隔,有
第 27 页 共 27 页
意识的将外部空问景观渗透到建筑内部空间中,在划分功能区域时既功能明确又不失空间通透感,并没有使相互渗透的关系影响空间中的各功能空间的空间秩序。半封闭的室内空间作为与室外庭院开放空间的过渡区域,存在着一定的流动性,同时承载着人们对开阔空间环境的心理释放功能。“室中有景,景中有室”的空间环境,它将室外的景色巧妙地引入室内,并将两个功能不同的空间联系起来,从视觉上使相隔的空间相互渗透。 (六)民居建筑色彩
民居建筑色彩特点,之前已经有许多对于该方面的研究,色彩因素毫无疑问是民居建筑重要的审美性质之一。人们对三河民居的色彩审美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其一是色彩的搭配体系,一种感性层面上的美,属于视觉的美;其二就是透过其形式的表面,一种理性层面的美,能够体悟到古人独特审美理念与精神以此来获得的审美感受即感悟的美。三河民居的外立面及整体造型以黑、黄、灰为基调,灰黑色砖瓦,伴以大面积裸露的土黄色砖墙;其内部空间则多以木质天然的色泽以及沉稳的天然灰色石材构成简约质朴的色彩环境。色彩构成来分析:①明度对比:三河民居的外部色彩构成有着黑、黄、灰三个层次的明度对比。由于黄色为暖色调,灰色为冷色调,因此黄色砖墙与灰瓦互相反衬,光感对比强烈。尤其行走于古街欣赏错综有序的民居时,这种强烈的明度反差显得格外鲜明强烈。三河民居中使用的石材大多呈现灰色调,具有中等的明度,使得整个色彩层次更加的丰富。
在建筑的立面上,点缀式的灰色同大面积的土黄色结合,使周边环境的对比色更加强烈,从而使建筑更加突出整体感。②色相对比:三河民居建筑中并不存在红、黄、蓝、绿这种鲜明、饱和的色相对比。然而颜色的存在是由于光线折射与反射造成的,阳光使得三河民居从早到晚都在发生色相的变化和对比,无论是土黄色砖墙、青石铺地还是木质的窗户,在光线的照射下变化出丰富的色相。通过调研拍摄的三河民居照片,我们都不会觉得缺乏色相对比,原因除了前面所说的光线变化,还有一种重要的因素就是与周围环境的搭配,比如站在天井中抬头望去蔚蓝的天空与棕红色的木窗子,土黄色砖墙与周围绿色的植被形成了强烈的色相对比。③冷暖对比:三河民居的外部土黄色砖墙随着光线的变化,会呈现冷暖的变化,从清冷到温暖,给人丰富多彩的视觉感受。内部空间则多以暖色调为主,木材的质感与色调让在内部活动的人感到亲切,同时厅堂中冷灰色调的石材与暖色的木材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者相互呼应。
(七)对三河民居建筑特色总结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得到三河民居的空间环境在形式美法则的运用上发挥的淋漓尽致,与徽派民居相比,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三河民居的空问环境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皖中地区民居在地域、气候、文化以及风俗传统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空间结构体系。它不仅体现了民居空间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面,也体现了三河地区特有的宗法思想。三河古镇民居建筑形式特点,建筑从产生开始就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其中建筑形体、建筑色彩、建筑维护体系以及建筑装饰都在发展与变化。同时,人们也开始对于建筑的审美有着更高的要求,审美范围也越来越大。例如规模越大,装修越豪华的建筑往往会受到人们褒贬不一的评价。反之规模较小,装修简约的建筑会成为经典而不会被人们忘却。民居建筑作为当今社会现代建筑快速发展的活化石,从审美角度开始被人们追捧,其自身建筑形式与空间关系有着特殊的研究价值,在这期间,民居建筑的符号、元素等被运用与现代建筑的设计中,例如新徽派建筑、新乡土建筑等,究其原因,是因为民居建筑本身的建筑形态具有很重要的审美价值。以下笔者将从建筑色彩、建筑维护体系、建筑装饰三方面来分析研究三河民居建筑形式的特点及美感。
通过平面功能、空间环境、建筑色彩、建筑维护体系、建筑装饰五个方面得出了三河古镇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与空间环境特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①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将最原始的“三合院”基本细胞单元作为三河民居合院的最初模式,衍生出“H”型、“四合院”
第 28 页 共 28 页
型其他两种基本细胞。通过串联式和面向式两种组合方式总结和归纳出三河民居平面布局功能的特点。同时,结合商业+居住和居住两种类型民居的平面布局展开分析,使三河民居的平面布局功能从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②结合三河民居平面布局有二维空间转换到三维空间,从典型的空间环境:天井空间、厅堂空间、厢房空间系统的分析和归纳三河民居的空间环境特点,并且从形式美法则入手,通过统一、均衡、尺度、比例、韵律、渗透六个方面对三河民居建筑形式美的规律进行分析和探讨。③将三河民居的建筑色彩分为室外建筑色彩与室内建筑色彩两个方面,通过明度对比、色相对比、冷暖对比,总结与归纳出三河民居的外立面及整体造型以黑、黄、灰为基调,灰黑色砖瓦,伴以大面积裸露的土黄色砖墙;其内部空间则多以木质天然的色泽以及沉稳的天然灰色石材构成简约质朴的色彩环境。④三河民居的建筑维护体系主要分为室外建筑维护体系与室内建筑维护体系,并从建筑整体到建筑细部装饰分别归纳与总结出其特点。⑤三河民居建筑装饰主要通过门装饰、窗装饰、墙体装饰三种典型构件来说明三河民居建筑装饰的特点。并且在整体修饰风格上,体现出三河地区的审美意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习惯以及宗法制度等。
三河民居的建筑形式与空间环境当做一个大的系统,通过平面功能、空间环境、建筑色彩、建筑维护体系、建筑装饰五个子系统展开分析研究,并最终回归到大的系统,归纳与总结出三河民居建筑形式与空问环境的共性特征。本章主要通过平面功能、空间环境、建筑色彩、建筑维护体系、建筑装饰五个方面得出了三河古镇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与空间环境特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①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将最原始的“三合院”基本细胞单元作为三河民居合院的最初模式,衍生出“H”型、“四合院”型其他两种基本细胞。通过串联式和面向式两种组合方式总结和归纳出三河民居平面布局功能的特点。同时,结合商业+居住和居住两种类型民居的平面布局展开分析,使三河民居的平面布局功能从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②结合三河民居平面布局有二维空间转换。
虽然三河民居不能和徽派民居一样,具有广泛的地域代表性,但是对于皖中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而言,本身地处几大文化圈混杂地带一般有“南徽北淮,吴头楚尾”的说法,不具有统一的特征。三河民居可以说从历史发展和人 文地理方面在该区域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其民居本身的建筑形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现在的三河古镇新建建筑正是将现代建筑与三河传统民居空环境巧妙结合的经典案例,不论是其形还是其意,都将三河民居建筑形态的精髓完美的提炼、糅合。但是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旅游经济过快的发展,其部分新建建筑在其形态上刻意模仿徽派建筑,造成了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给人形成一种身在徽州的感觉。
三河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与空间环境所营造的是一种平和自然的意蕴环境。其在文化意蕴的传承上具体表现在:①其新建建筑本身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形成的砖石墙面与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表现出传统的古韵雅致,在继承和发扬三河民居传统文化的同时,将其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造就了传承与发展相结合并以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出现。②通过提炼三河传统民居形的过程将其建筑文化精神与意蕴空间一并传承到现代空问环境中,通过去繁就简的构成形式吸取传统空间环境的文化精髓。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形式与空间环境相融合。体现和重塑了传统文化意蕴的传承与发扬中国文化精神的物质回归。
第 29 页 共 29 页
第 30 页 共 3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