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烧,在校园内发动武斗,教师被当众羞辱、打骂,一切教学科研工作全部停止。文革中,知识分子不被尊重,大多数被下放进行体力劳动,有些则遭到残酷对待,财产被没收。知名学者往往不堪羞辱,选择自杀。文革给教育带来的是什么?在这我们只能说,过去了30多年的文革带给我们的是反思!活在身边的华侨大学在文革前后的故事就是我们值得记住和反思的典范! (二)、文革之前的华侨大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大量华侨从居住国返回中国大陆,至1957年,回国求学的华侨青年达到了四万余人。六十年代前后,华侨数目最多的东南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排斥华侨事件,华侨回国人数达到峰值,仅1960年一年,归国侨生就达到了二万余人。
1959年,为了解决大量侨生深造的问题,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起草了关于创办华侨大学的报告,由廖承志亲自签署,呈送国务院研究批准。1960年,4月12日,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召开三届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和全国侨联在京常委十四次会议,就《创办华侨大学方案(草案)》进行讨论,最终在北京、广州、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城市中确定在泉州创办华侨大学,时任福州市委书记处书记谢白秋主持华侨大学筹备工作。5月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确定现校址,晋江地委成立华侨大学筹备处。9月,华侨大学借用福州师范学院办学招收的84名中文系学生,和借用集美补习学校办学招收的196名预科生报道注册。10月正式上课。1961年,8月17日,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向国务院正式呈报《创办华侨大学方案》,11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华侨大学办学,由此学校确定1960年11月1日为华侨大学校庆日。另外增设了数学系和化工系,在集美补习学校招生办学。1962年,教学楼建成,学校正式搬入正在建设的泉州本部。增设了政治、物理、医疗、艺术和热带亚热带作物5个系7个专业。中文、数学和政治三个系在校本部办学;化学系、物理系和热带亚热带作物系,在原泉州师院校舍办学;由已停办的原厦门医学院部分干部和教师组成的医疗系,在医学院原址办学;北京华侨补习学校歌舞班成立为华侨大学艺术系,在北京办学。发展势态喜人!
在随后几年中华侨大学如东南的一朵花在绽放,身为侨校为侨服务,更为国家的建设培育了不少人才,践行了“会通中外,并育德才”宗旨,但1966年来的太过突然,给了华侨大学一个措手不及! (三)华侨大学在文革
1966年全国高校相继陷入混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步入黑夜之中,华侨大学也不例外!
1966年4月,政治系一、二级和中文系一、二、三以及土建系一年级师生迁往建宁。5月,代理校长韦悫根据中央《二月纲领》精神,向全校师生作学术报告,部分师生有意见,贴出大字报,华侨大学的“文化大革命”就此开始。建宁分校除了少数留守人员,全体师生自动撤回泉州校部参加运动,在云霄、晋江、惠安参加“四清”运动的师生亦返校参加运动,而远在海南的热带作物系师生亦有部分返回。学校此时开始停课闹文革。伍治之、蔡楚吟、谢白秋、韦悫、林汝楠等校领导被游斗、批判。6月,福建省委下派工作团进校,未能控制局面。如同其他高校一样,华侨大学陷入到了造反夺权、揪“走资派”、斗“反动学术权威”、批“修正主义路线”的混乱之中!华侨大学开始瘫痪了!
1968年,6714部队的军宣队和泉州运输总站的工宣队进驻学校。12月26日,学校各派实现大联合。
受极“左”思想的影响,1969年,2月10日,华侨大学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此时已经无法正常教学。11月,福建省革委会在“关于下放干部、教育革命问题”的会议上,做出了撤销华侨大学的决定。同年,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被撤销,侨务工作归属外交部。
1970年,1月17日,福建省革委会正式发出“关于撤销华侨大学的通知”,华侨大学被迫撤销停办。在建的陈嘉庚纪念堂停工,泉州本部和建宁分校的设备、图书、师资、校舍等被分散到其他高校、地方政府。华侨大学停办后由福建医科大学接管。华侨大学留守处成立,华侨大学宣传部原副部长卢守德担任留守处负责人,直至学校复办。
在这段十年浩劫期间,华侨大学和众多高校一样,基础设施破坏不说,大学之精神在哪呢?大学不正是一个孕育大学精神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地方吗?而在这十年中,我们确实是丢失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乃至在破坏许多我们本已植就灵魂的希望!
(四)华侨大学的文革后遗症
文革结束后,国家开始进行拨乱反正,党政领导人也开始在反思动乱中的错误,教育事业也慢慢恢复和重建。华侨大学和暨南大学的问题也摆上了议事日程,在1978年4月17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务院侨办《关于恢复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有关问题的请示》,之后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华侨大学开始重建!
1978年,华侨大学复办不久,即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领导下筹备设立华侨大学董事会,1980年元月,华侨大学董事会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届一次会议。董事会的宗旨是“为把华侨大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使之适应海外和港澳台地区的需要,协助政府办好华侨大学,对华侨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实质性的支持,对学校重大事务起决策和审议的作用” 第一届董事会由海内外热心华侨高等教育事业的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和社会贤达组成。虽然华侨大学的发展在董事会的领导下有了新的转机,但长达十年的文革使华侨大学受了很深的内伤,华侨大学和其他高等学府一样有着文革后遗症!
第一点就是文革十年教育风气乱了套,教师是臭老九,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文革结束后,轻视教育、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错误思想仍然存在,教育工作方面的‘左’的思想影响还没有完全克服,教育工作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
第二,虽然华侨大学成立了董事会但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依然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活力,政府部门应该管的事却没有很好地管起来。
第三、由于文革中,华侨大学正常办学被打乱,乃至后来停办。重建后的华侨大学内部的科系、层次比例失调;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陈旧落后,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
第四、在文革中华侨大学的图书馆,仪器设施被大肆破坏,在华侨大学复办后,学校的基础设施在短期内难以重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学校发展需求。 反思历史,往往是要检讨当代,是要为了更好发展!华侨大学的文革后遗症该怎样治疗呢?这是面临同样问题的各高校和社会值得深思的问题!
7、文革的总结与思考
文革是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文革\时期,全国的许多高等学校经历造反、夺权、搬迁、改制、合并、撤销等种种磨难,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全面停顿,教育教学秩序陷于混乱状态。高校发展在这一时期基本背离了规律,异化为斗争和运动
的场所。国立华侨大学作为一所侨校也在文革中经历了种种磨难,文革之后留下了一些急需解决的后遗症!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大学,后来历经发展,主要是英国、德国、美国的大学的不断转型,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项职能即: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改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我们反观近现代的中国历史,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事业有了新的生命力,发展良好,高等教育发展苗头很是喜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高等学府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北京大学等老牌高校也保持雄风。但好景不长,50年代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给教育事业以巨大冲击,高等教育遭受打击,尔后的文革更是让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痛楚,新生的国立华侨大学在蒸蒸日上时期面对文革也手无所措!
历史不能被遗忘!历史是面镜子,反思文革时的高等教育,于国于家与自身都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回避历史,等于背叛历史!如果身边的历史都不能够了解和反思,那很可能会陷入到一种空谈中!而我们往往要从我们身边的历史,去反思!华侨大学与我们很近,她在文革前后的发展就是一面值得反观当时历史的一面镜子!
文革时的高等教育到底给后世带来了什么?我们该如何重新构建大学之精神?这些问题放到现今社会是个很沉重的话题,但我们却不得不在了解历史之后去思考这些问题!
但过去了多年的文革,这段历史在民众的心中到底如何呢?了解这段历史的是越来越少,还是多数中国人仍能会追思文革?对于高等教育在文革时的遭遇,以及之后的硬伤,我们自己看到了吗?
对于文革中高等教育发展的反思和之后的重建,政府和一些学者都做出一些行动,特别是在尊重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的硬实力方面都作了许多工作,但回到当初的历史和比较今天的实际状况我们却发现我们反思的其实太肤浅,重建的手段倾向于表面。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陈平原在广州大学发表演讲时,严厉批评中国的高校现状:“中国大学的特点就是越来越像官场!”“我反对第一流学者当领导!有的学者当了领导还在做学问,乱套了!”对于当下大学的办学方式,陈平原教授毫不犹豫地指出,大学行政主导倾向太突出:“按教育部规定来办学,很可能把一千所大学办成一所大学。今天中国的大学有级别、专业的差异,但面貌过分趋同却是一个大问题。现在很多教育部、行政部门的退休官员,都去高校做院长、做领导,尽管这带来了资源和人脉,‘办事’方便多了,但是大学里行政力量越来越强,这就干预了大学的发展,造成大学关系带的扭曲。”由此看看,我们的反思彻底吗?我们的重建是怎样的呢?
文革时高等教育本不应该牵扯进去,却被政治绑架了!而今的重建又岂能再一次被挟持!反思与重建的重点应该在于重建大学之精神上。华侨大学、暨南大学等几所高校建立了董事会制,在某些方面是独立的,但大学独立精神和自由之风并没完全复活,如果大学事物可以被外界随时干预,文革时的状况也有可能随时发生!这有点危言耸听,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文革时期,知识分子们的独立人格和独立之精神的抹杀,大学独立自由之灵魂被绑架确实使得我们的民族蒙难
了!而今谈反思谈重建,正是要去寻找当时我们丢失的东西,也是那核心的东西!
当文革这面历史之镜照向我们时,请不要回避!直面它吧!并拿起勇气和智慧去反思和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
教育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国家和个人联系紧密,它在文革时期遭受了挫折,给今天的教育发展也带来了不良影响,作为后人我们反思的同时也要采取切实措施,让高等教育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五、中国现代高等教育
1、开端
1966年6月,中国高等院校停止招生,研究生招生工作和选拔派遣留学生工作同时停止。 1966年到1977年,中国的大学教育几近瘫痪,没有高考,没有经过统一正规考试的大学生在校学习。 1977年8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此次会议决定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了期盼多年的考场。1978年夏天,又有590万考生参加考试,两季考生共有1160万人。冬夏两季,共招生录取了40.1万多名大学生,这只是参考人数的1/29。 恢复高考是中国教育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高考的恢复提升了高等教育质量,使中国的人才培养也重新走上正常健康的轨道。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恢复邓小平党政军领导职务。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主动要求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1977年8月4日早晨,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
1977年的招生对象为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周岁,婚否不限。 这是1978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
1978年2月,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大学校门。这是清华大学1977级的学生在课堂上。
1977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少年班,招收了21名少年大学生。这是少年班的学生在上物理实验课。
1982年7月6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张筑生,顺利通过论文答辩,成为我国第一个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张筑生留校任教后,全心全意投入基础教学和教材编写工作。曾带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在国际比赛中连续五届夺得总分第一。患病12年坚持在教学一线耕耘,2002年去世。他的事迹曾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校园里的焦裕禄”,“知识界的一面镜子”。
1981年3月20日,中国男子排球队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杯排球赛亚洲区预赛中,以三比二战胜韩国队,取得参加世界杯排球赛的资格。深夜,北京大学学生游行庆祝,高呼“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图为1981年3月29日,北京大学团委会和学生会在北大校园联合举办庆祝活动,邀请中国男女排球队共同庆祝排球健儿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2、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状况
(一)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与教育行政体制
中国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在现阶段,基础教育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办学的体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中国教育部是管理中国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贯彻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教育工作的具体政策,统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协调全国各部门有关教育的工作,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体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