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图五:越秀区“十一五”期间社区文化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划图)
400350越秀区“十一五”期间社区文艺团队建设规划图354300266250242293 322200单位:支1501005002006年2007年2008年 2009年2010年(附图六:越秀区“十一五”期间社区文艺团队建设规划图)
——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社区文化,构建和谐社区。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变社区文化设施设备简陋、活动单调的状况。组织开展“十佳”社区文化站(室)的创建活动,免费开放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创新社区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休闲、娱乐的场所,提高社区居民对于文化活动的参与度。
——扩大群众文化普及受益面。文化普及以老年文化、少儿文化为重点,以文化馆、文化广场和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为基地,以业余文化团队为纽带,扶持各类民间艺术活动。文化站、图书室开放时间要考虑到广大群众能在闲暇时间也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群众就近、经常开展文化活动的需求。
——提供特色鲜明的文化服务。拓宽基层文化工作渠道,形成多种社会文化资源共享的基层文化格局;结合我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收集整理地方文献,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建立“越秀信息港”,为老百姓提供便民信息服务;结合我区总部经济特色和商贸中心的建设,为商贸从业人员提供优质文化服务。
3、打造社会文化活动品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强化越秀文化活动的品牌意识,创新体制,激活市场,形成文化活动的集聚效应,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新越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培育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具有城区标志性的文化活动品牌,让越秀走向世界。
——拓展文化交流渠道,壮大城区竞争的“软实力”。充分发挥越秀区的开放型经济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优势,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增进区域、国内、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吸引一些省、市大型节庆活动或文化艺术活动在越秀主办或部分由越秀承办,争取国际性文化艺术赛事落户
越秀。吸引一批国内外高雅艺术团体及著名艺术表演家来越秀演出。加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文化交流,增进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同根同源的认同感。
——创办一些高品位、高质量、有越秀地方特色的大型文化活动。办好“越秀金秋”、“羊城之夏”、“海印欢乐周末”、“英雄广场倒计时迎新年”等文化内涵丰富、地方特色突出的品牌文化活动。创新举办艺术活动的思路,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不断提高艺术活动的文化层次和质量,到2010年,争取创办1—2个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文化艺术展演活动或节庆活动,创立具有越秀特点的国际文化品牌。
——大力兴办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文化广场,着力发展业余文艺团体,重点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团体和民间艺人,发展完善私伙局、舞蹈、美术等业务团队社区文化组织,积极推动讲古、古琴、客家山歌等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形成亮丽的城区风景线,展示越秀市民的文明风采,把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门类和文化产品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4、实施文艺精品战略,繁荣群众文艺创作。 (1)推进文化理论创新。扶持对越秀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文化研究项目,着力推进越秀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产业的研究,形成在国内具有影响、具有地方特色和
研究优势的学科群体及研究、宣传基地。
(2)坚持主旋律与多样化相结合的方针,建立激励机制,组织民间艺术家深入生活,努力创作一批讴歌主旋律、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精品力作,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感化人,以提高我区公民的文化素质。力求文学艺术各门类的创作有新突破,在全国、省各项大奖评选中取得佳绩。
(3)成立区的中心文艺创作组,定期召开会议,布置任务,交流经验,组织专家授课,提高创作人员的水平,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辅导、提炼。
(4)强化以演出为中心的意识,改革文化体制激活演出市场,利用中心城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高档次的文化设施,重点扶持代表越秀水平和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粤剧、广东音乐、曲艺等艺术创作。
(5)组织好我区中心业余文化团体,并充分发挥区文联属下38个文艺社团的力量,打造文学艺术精品,不断扩大越秀的文化影响力。
(附图七:越秀区“十一五“期间重点文化设施布局图)
(二)文化产业发展工程
顺应当今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加快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扶持文化企业,培育市场主体,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放宽市场准入,吸引国内外资本进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越秀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的速度与区经济发展相协调,并不断提高它所占的比重。
1、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
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在文化产品、资源要素、产业和市场之间建立强有力的纽带关系,坚持开放准入与加强管理相结合,实现市场监管的规范化、法制化。
——发挥引导资金的示范导向作用,完善扶持、奖励政策,鼓励精品生产和重大项目的开发。
——以越秀区优势的传统文化产业基地和新兴文化产业基地为重点,进行企业集聚模式、产业开发模式和行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实验,培育、吸引一批具有一定优势和影响力的市场主体,壮大文化产业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