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越秀区文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 图文(7)

2019-04-14 11:09

中共“三大”旧址复建、万木草堂修复、英雄广场改造三大工程是我市“十一五”期间的重点项目,我局将积极配合市有关部门做好修复和改造工作。

五、“十一五”期间越秀区文化发展的主要措施和政策保障

(一)确保各项文化经济政策落实到位。切实落实国家和省市在文化发展规划、公共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文化经济政策。推动依法治文,促进公平竞争与文化市场的繁荣有序发展,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法律政策体系。根据越秀区的文化现状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文化法规,使文化管理工作规范化。2010年,争取文化事业费占区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1%。

(二)利用产业优惠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允许吸收社会资本进入的文化领域,通过规划和政策指导、信息发布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投资。

(三)加强统筹领导和协调指导。构建大文化格局不仅仅是文化部门的事,而且是建设文明城区和生态城区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部门的统筹领导及各方的协调配合,还有赖于城市整体功能的增强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要争取区宣传、计划、财政、规划、人

事、建设、教育、科技、民政、体育等部门配合支持基层文化工作,形成文化建设的合力。

(四)加强城区的文化规划。在城区规划中要注重抓好中长期、近期文化规划和建设项目。对在历史上和全国有影响的历史文化古迹的修建和复建,应列入城区规划中去,并设计出其近期、中长期目标。可由政府牵头,采取多方筹资、民间集资、市场运作等方式建设。在城区规划建设中要重点挖掘其文化内涵,使各类文化设施建设与城区整体规划布局、主体建筑和环境建设同步。

(五)整合文化资源,提高文化资源的配置效率。逐步整合文化站等基层文化资源,城市新建居民小区必须规划和配套建设相应文化设施。街道文化站要在社区服务中进一步发挥其功能作用。通过优化文化资源配置,逐步建立健全分布合理、功能完善、设施先进、人人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总结近年来我区文化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经验,继续深化改革。坚持“两手抓、两加强”,即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制定具体的急需专业人才和相关科技人才的培养计划,

充分开发和利用文化人才资源。建立越秀地区文化人才档案和信息库,确立以业绩为重点的人才价值观,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实行重奖,对拔尖人才予以优厚待遇,并实行“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以环境留人”的措施留住人才,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六、越秀区文化发展远景规划(2010-2020年) 到2010年,基本形成与城区定位相匹配,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均拥有文化设施面积和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初步完成文化事业布局和结构的调整,逐步形成体制健全、管理规范、阵地巩固、艺术繁荣、各项文化事业全面发展的局面。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初步建立促进与越秀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产业运行框架,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我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继续深入挖掘整合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建成以若干标志性的文化设施为龙头、覆盖社区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设施网络,提供健康丰富的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初步形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完美交融的新越秀大文化发展格局。

到2015年,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共建、群

众广泛参与的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创一个更加活跃的对外文化交流局面,建成一批与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大型文化设施,拥有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景区,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品牌,创作一批高水准的精神文化产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工作队伍,形成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格局。

到 2020年,我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呈现全面繁荣局面,大文化格局已经形成,文化底蕴得到进一步增强,文化工作各项指标位于国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前列,步入全国文化强区的行列,文化建设成果推动越秀区成为平安和谐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广州市越秀区文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 图文(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关于福建实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偿债能力评价与改进建议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