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傅斯年全集》第二册,第47—48页。 ⑥《傅斯年全集》第二册,第48页。 ⑦《傅斯年全集》第二册,第59页。
(二)论无意的史料
傅先生说材料中有所谓不经意的史料和经意的史料,这一区分很好。所谓经意的即有意的史料,是官府或私人的有意识记载的史料,这种记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不经意的史料,大抵是非史官的记载,并且是无意记载了的有关史事,但其史料价值却很高。在这种无意的史料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作品(包括诗词赋曲戏剧在内)。我们可以说,这类史料大都集中表现在文学艺术、诗歌词赋之中,因而我们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多说上几句。
“存在决定意识”。文学艺术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不是径情直道地而是曲折地反映它所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即社会经济制度,但这种反映却往往是逼真的、确凿的,尤其是经过筛选、取舍后,就更加如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艺作品既反映社会,就必然要接触到社会的两个对立面,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因而人们能从这种反映中理解和认识到当时社会真面目,从而取得大量的好的材料。下面举几个实例:
(甲)巴尔扎克是法国大革命时代一个杰出的作家,他的《人间喜剧》,恩格斯不止一次提到,他和马克思从巴尔扎克老人那里比从法国历史学家那里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巴尔扎克老人在感情上对法国那些所谓有教养的贵族怀有偏爱,以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哀叹他们的没落,可是他的具有威力和现实主义的手法,深刻地暴露了旧贵族的腐朽、不可救药以及他们的必然死亡,同时也无情地揭露了法国资产阶级少数上层分子利用各种机缘而大发横财,从而再现了法国革命一个阶级取代另一个阶级的复杂社会面貌。《人间喜剧》是文学作品,但它却是法国革命时期的重要史料。
(乙)19世纪的俄国文学。19世纪是俄国文学号称繁荣的时代,群星璀璨,大家辈出,诸如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绥斯绥耶夫斯基等等。这个时代是俄国贵族农奴制衰落与新兴资本主义发展两种社会制度发生尖锐矛盾的时代。因而反映在文学上,形成两种生活方式、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俄罗斯作家们用伟大的现实主义手法成功地描述了这一社会交替的面貌。从而把俄国落后于欧洲其他各国的情况暴露出来,激发人们为改变社会现实而斗争。为此,列宁曾赞许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文学作品的无限生命力,就在于它真正成为时代的脉搏,把时代的气息、特征,特别是它的发展方向给以展示出来。《安娜·卡列尼娜》固然是如此,《乡村姑娘》、《猎人日记》又何
尝不是如此。而读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也会陶冶我们的审美观念,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丙)《红楼梦》。这部小说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列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一部杰出的作品。作者曹雪芹以其伟大的现实主义手法,围绕金陵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腐朽和衰落,反映了发展已经两千年的封建制度的行将倾塌,因而它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部伟大文学作品相媲美。作者笔下的人物、故事情节、喜怒哀乐,无不成章,令人不厌百回读。由于18世纪中国和外国的交往,很多的外国物品传到中国,诸如大玻璃镜、俄罗斯绒大毡、白鸣钟、小蛮靴之类,应有尽有,因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人利用这当中的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中西交通。
很早以来,史学工作者即知道从无意的史料中,亦即从文学艺术作品中寻觅资料,以获得更丰富的营养。其中最值得称述的是陈寅恪先生,他提出了“以史证诗”、“以诗证史”的方法,并写出了《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诗史互证的代表著作,使史和诗的理解和认识都更上了一层楼。因而这个提出——以诗证史、以史证诗,就富有了相应的理论意义,从而也更富有指导意义。
我个人也曾从无意的史料中得到许多有用的资料,也曾写过《<三言二拍>与宋史研究》《关于南宋农事诗》等文来讨论这一问题①。下面仅举例来说明无意史料的意义、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均载漆侠:《知困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一个例子是,唐人传奇《霍小玉传》上有“此信州葛溪铁,唯断作罪过头”。①葛溪在信州,是宋代著名的制作刀的一个地方,而从《霍小玉传》可知,早在唐代后期信州葛溪出产的钢刀即已非常有名了。
再举一个例子:《左传》鲁定公四年记有两条重要史实,都是关于西周初年分封情况的。一是封康叔于卫,“启以商政,疆以周索”;一是封唐叔于晋,“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索”字的意义是什么?从来谈这个问题的,都是根据杜预注,解释为“法”②。如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上说:
康叔封卫以后,按周国土地法分给耕地,所谓“疆(强)以周索(法)”③。
这个解释有两点可以商量:一是“疆”字,《左传》各版本都是“疆”,而这里认为是“强”字,缺乏根据,随意更改古书,犯校勘学之大忌;二是“索”讲成“法”,也是墨守杜注。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中对此字也解释为法或纪纲,与范老理解大致相同。但“索”的原意并不是当做“法”或“纪纲”来使用的。宋朝著名文学家王禹偁任官商州期间,看到当地老百姓烧山种“畲田”时,互相帮助,他感到这样做很好,于是写了《畲田词》的诗歌,其中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唐]蒋防:《霍小玉传》,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76涵,第2735册,第6页。
②[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卷二七,四部丛刊初编本,经部4,第6册,第6页。
③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章第二节。校稿时所用为《中国通史》(第一册)本,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5版,第73页。在修订本《中国通史简编》相应内容中,范老已删去对“疆”字作“强”的解释,见《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人民出版社1949年第1版,1964年第4版,第133页。——整理者
大家齐力斫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各愿种成千百索(原注:山田不知畝亩,但以百尺绳量之,曰:某家今年种得若干索),豆萁禾穗满青山。①
这首诗是王禹傅在宋太宗朝贬官至商州时所写,商州辖属丰阳、上津等县,“皆深山穷谷”,依然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经营方式。丰阳、上津,古之瓜州,古代居民谓之“瓜州之戎”,属于周统治范围,因而即使到宋代这里仍然按周代晋尺绳索来计量土地。所谓“疆以周索”者,即按照周的绳索长度计量土地,“疆以戎索”,即按戎族的土地绳索长度计量土地,以示各地区之间的差异。“疆”,封疆,即所属疆土区域之谓,安可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