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史料(5)

2019-04-21 22:41

楚。要做前人做过的问题,你所掌握的材料,至少要超过前人,否则,就“局促如辕下驹”①,不是很难下结论,就是被人家牵着鼻子走。一个初次开始进行研究工作的人,一定要懂得这一点。其次,选择的问题,既不可过大,过大掌握不了;也不能过小,过小易于钻牛角尖,并且成为互不联系的点,前进中就要受影响。选题不仅要适中,而且要看这个问题的发展,分阶段、分步骤对提出的问题逐步加以研究,这样,才能高山滚雪球,越滚越大。所以初学者在选题时要请有经验的教师予以指导,避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

确定了研究范围,材料的搜集就有的放矢,知道如何下手了。我以为有下列数点要注意:

(甲)首先掌握基础材料,这就是在第三讲“论史学”中所说,研究历史要先选基础材料书。因为基础材料书贯串一代,如典章制度诸方面的材料都有一些,虽说明任何一个问题都不够,但掌握这些对要研究的问题就心中有数了。

要从最常见、最一般、最大量的材料中发现和解决问题,那么,这些材料寓存在哪些书中,怎么去找呢?

首先要从基础书中去找。最常见、最一般、大量的材料首先寓存在基础书中.因而这些书也可以命名为基础材料。我给我的一年级硕士生讲宋史专题课,给他们讲的就是基础书、基础材料。 中国历史好几千年,谁也不可能上下古今地研究几千年的历史,精力不许可,一个人读不完那么多的书。只能分段进行,从

断代史研究入手。宋以前的书,每个断代都可以读完;宋的材料,“比上有余,比下不足”,还能看完;明、清两代的书,任何人搞一个断代或明或清也读不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克服浩如烟海的材料问题,就需要认真研究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传》:“上怒内史曰:‘公平生数言魏其、武安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6册,第2851页。

任何一个断代史,都有一部纪传体的正史。这部正史就是基础书。但在正史中,志(书)却是记载典章制度和一代最基本的东西,因而基础材料就寓存在或包含在各志之中。如果研究唐史,《通典》比两唐书早出,更应该以《通典》所记唐代典制作为基础书来读,由此取得基础材料。研究宋史,就要以早于《宋史》成书的《文献通考》所记宋代典制来读,《宋史》的一些《志》源于《通考》。对《资治通鉴》这类书怎么办?《通鉴》所记隋代以后的事,引用的好多书已失传了,因而从材料学讲,它的隋唐五代部分同样与正史一样,有着基础书的功能,但因记载各项制度特别是经济制度甚少,没法发挥基础书的作用了。正史中的《纪》是记载大事,《传》是记载个别人物的活动,但也有有关

典章制度的材料,多属零散细碎。因而读完《志》,看《纪》,然后集中《列传》中分散细碎的材料。

基础书也可转化为非基础书,这要看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如果要研究陶渊明或杜甫,那么《陶渊明集》《杜甫集》就成为基础材料书了。

读书,一般地说,分精读、粗读和浏览等几类,对基础书要精读,要熟悉书的主要内容,亦即熟悉典章制度的基本情况。对基础书要认真读,特别是在书非常之少的地方,可供浏览者不多,就应当对基础书多下功夫了。熟读基础书、掌握基础材料,是打好基础的重要环节。基础打得越深厚,在此基础上广事浏览,就可能收到一目十行、左右逢源的效果。

(乙)所选问题,如果是有关典章制度方面的,要熟悉基础书中有关这一制度的记载,然后看《本纪》,从中找出这项制度发布的时间及什么人、由于什么原因而提出这项制度的,然后从本书列传中或其他书籍一文集、小说、笔记等等,将有关的零散记载抄下来,便集中起来了。如果是一个人物,首先必须从《传》中了解他的活动,根据与他有关的人和事,以此作为线索,去寻找有关他的材料。他的交游,他活动的地点,总会留下种种迹象,被地方志或其他有关的记载收录下来,因而跟踪追寻,定会有收获的。研究一个政治事件、人物、典章制度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譬如研究晁错,就要先将《史记》和《汉书》中的《晁错传》核对一下,有无出入,然后根据晁错的作为要看文帝、景帝纪,看

他这个时代的人如《申屠嘉传》《吴王濞传》《袁盎传》,看看他同贾谊、伏胜、黄老之学的联系,看看贾、晁等新兴的士大夫同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前者是拥护中央集权制的,而后者是分封的地方封建势力。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引出中央政府内部两种力量的矛盾,新旧势力的矛盾等等,复杂的矛盾斗争展开,而晁错是拥护中央集权制的牺牲品。

再如研究苏轼,选择苏轼的集子成为基础材料,但你要了解他的全部事迹,就要从《长编》《宋史》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物交往中,从文集小说笔记中去探索。

搜集材料,通常用两种办法,即跟踪追击和顺藤摸瓜,两种方法交替使用的结果,大量材料就能够获得了。大量占有材料,详细占有材料,详指的是面广,细指的是不放过任何较小情节的材料。

(丙)对别人所做论著,是否也可参考使用?作为材料的线索,是可以的;也可以转引旁人使用的材料,但要注明,要核对原文,一是尊重别人的劳动,二是慎重行事,免得跟着人家走而发生错误。

(丁)研究要以我为主。首先要自己掌握基本材料,形成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参考利用别人的材料。研究同一问题,如果材料占有比别人少,理解问题也比人家浅,最后只能放弃不做。自己不先占有材料,又不如人家占有材料多,就可能发生两种情况:一是自己论证不足,产生一些主观、片面的认识,不能够解决问

题;二是受人家的局限,让人家牵着走。最后,要严肃对待,养成谨严学风,这是极为必要的。

总之,在基础材料精熟的基础上,要博采,首先取得数量可观的材料,才能使研究立于坚实的基础之上。对别人的材料,当然要借鉴,但首先是自己在这一问题上掌握一定材料之后,再参阅别人使用的材料。如果要使用这些材料,既要与原书核对,也要注明这条材料是从哪篇文章得来,以示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2)不仅要详细占有材料,大量占有材料,而且要选择典型性、具有普遍意义的材料,这种典型材料最能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这种材料的选择,就必须是包含你的观点、你的方法和你的识见的,不可等闲视之。

什么是典型性的材料呢?凡是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的,就是典型性的材料,否则即是非典型性的材料。“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这是王安石诗句,见于叶梦得《石林诗话》。“万锦丛中一点红”或作“浓绿万枝红一点”,唐人句,王安石扇面上写过,《红楼梦》也用过。红虽只有一点,但它是动人春色到来的集中概括,最能反映春色的本质,因而这句诗就算得上典型性的材料。“一叶知秋”,也是这个意思,叶子虽然只有一片落下来,但它是秋天到来的最本质的表现,代表了千千万万个叶子。因而这一句也够得上典型材料。当然夏天掉下来的病叶、大风刮下来的树叶,则不能知秋。必须是到秋天水分缺乏时,树


什么是史料(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我国企业境内外上市地比较研究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