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史料(4)

2019-04-21 22:41

解释?那种轻率解释即是对客观实际历史的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

对使用无意史料,当然不止上述一条,《(三言二拍)与宋史研究》等文集中地表达了我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请参看。 总之,我们通过不经意的史料,让大家注意文学作品同样可以作为史料的重要来源,不容忽视。这也就是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不要同文学分开,当然也不要同哲学、经济学分开,而是紧密结合,以扩大眼界,从中吸收更多的营养品,以丰富史学,推动史学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宋]王禹僻:《小畜集》卷八《畲田词》,四部丛刊初编本,集部31,第2册,第14页。

(三)论新史料的发现对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用力发掘史料的过程中,新史料的发现具有突出的作用和意义。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曾经指出:

一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①

从晚清以来,我国在各地发现了极其重要的新的史料,因而建立了新的学科群,把我国史学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这些新发现的史料和新学科有如下几种:

(甲)甲骨文和甲骨学。经晚清王懿荣、王襄发现甲骨之后,又经过安阳的大规模发掘,甲骨的研究于焉称盛,从而形成为甲骨学,加上殷周出土的古器物,经宋人整理的金石之学,与甲骨学合称金石甲骨之学,培养了不少的优秀学者,其中有王国维、郭沫若这样的权威学者。 (乙)流沙堕简。

(丙)敦煌学。从魏到明,保留下来的鸣沙石窟有数百座。石窟中不仅有壁画,形成为北魏以来的一个大博物馆,而且为善男信女们因宗教信仰而书写的佛道经典、变文、儒家经典,以及识字课本、阴阳方书之类应有尽有,用纸写成,捲成一卷(卷者捲也)。斯坦因、伯希和以及日本的大谷光瑞先后到敦煌窃取,斯坦因窃取数量最多,伯希和质量最高。从此展开了对敦煌写卷的研究,形成为敦煌学。对佛经文学等许多方面都展开了前所未有的研究,陈寅恪、陈垣、向达等先生都做出了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陈寅恪:《金明馆从稿二编》,上海占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6页。

(丁)黑水城西夏文书的发现,西夏学。

解放后,(甲)对殷墟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对殷代社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乙)对秦简帛书的发现,对老子《道德经》有了新的了解;(丙)对银雀山汉墓的发现,孙武子、孙膑过去不清楚,而现在两部兵法同时传于世人;(丁)对敦煌吐鲁番文书的发现和研究,进一步对北魏隋唐以来西北地区、寺院经济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

总之,近百年来,随着地下出土文物的兴盛和新史料的发现,建立了古代史研究中的新的学科群,学术研究前进了一大步。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者,其中还有像王国维、郭沫若、陈寅恪等驰誉中外的权威学者。这些事实,深刻地说明了陈寅恪先生上一论断的正确。因此,到任何时候,都要重视新材料的发掘和新问题的探索。 但是,新材料毕竟是有限的,它的发现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往往是可遇而不可强求。即使有计划的发掘,也很难说一定会从中找出相应的材料。所以,任何一位历史的学习者或者研究者,绝不能够把自己的研究,全都寄托在新材料的发现上,而是要开阔眼界,在最常见、最一般、最大量的事实材料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这一点极为重要。

二、史料的搜集和选择

前面我们强调了史料的作用,但史料毕竟不过是历史学的基础,是历史学的组成部分,不能以史料代替史学。在这个问题上,

傅斯年先生对史料学作了过分强调,称“史学便是史料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①。史料学对史料的整理还是第一步。在经过整理、选择,审查、分析批判,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而后去探索历史学上的各个问题,所以史学是通过对史料的研究之后更上一层楼的学问。 史料既是客观历史实际的反映,是历史科学的第一位的东西,因而搜集丰富的史料也就成为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任务。汉高祖问韩信,我能够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将兵不过十万。高祖问韩信,你呢?韩信回答说:多多益善。使用的材料多多益善,这是历史学的一个初步要求。古往今来称得起史学家的,他们著作中的一个共同点即是寓存丰富的新鲜活泼的史料,因而他们的著作才有生命力。但材料要多多益善,“竭泽而渔”,一个小坑小河沟可以做到,大江大海则做不到,所以把所有材料毫无遗失地都掌握下来,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尽最大努力,取得最大限度的资料,来充实我们的史学研究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

①《傅斯年全集》第二册,第5—6页。

怎么能够搜集大量的史料呢? (1)靠目录学的知识。

作某门学问或作某个问题都要靠目录学知识,特别是研究中国古典的文史哲之学,就更不能离开目录学。

目录学在我国古代发展甚早,是出两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建立的。这两父子对我国古代学术贡献极大,目录学、校雠学都是由他们建立的。钱穆《刘向、刘歆父子年谱》说明了他们的贡献。刘向、刘歆父子所作的《七略》即是目录学,他们将古代学术分做六大类,在“诸子略”中又将诸子百家(“九流十家,可观者九家而已”)每家的人物及著作列于下面。《汉书·艺文志》将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大部吸收,今天的《汉志》即刘向、刘歆的《七略》。后经南北朝到隋的演进,到《隋书·经籍志》形成为四大类,即经、史、子、集四大类,直到清修四库全书,古籍分类大都因袭四部。《汉志》《隋志》对古书源流的了解有重要作用。因为利用这两志可对汉以前、隋以前作品有一个清晰了解,对于分别书籍真伪有重要作用,为历来研究者所重视。对宋代,要注意这几部目录学著作,即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以及《宋史·艺文志》等(尤袤《遂初堂书目》太简略),这是包罗一代和前代的著录。读《四库提要》对历代都很有用。这是从大的方面而言。

但搜集材料不能大海捞针,不能漫无边际,总应当把自己的研究放在相应的范围以内。一般地说,材料的搜集是在研究问题确定之后进行的。搜集材料是针对问题而来,是有目的,为解决问题的。因此,首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审查,这个问题值不仉得研究,这个问题前人是否已经做过,做到什么程度,一定要弄清


什么是史料(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我国企业境内外上市地比较研究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