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3)

2019-04-23 12:09

又到了会考、升学的冲刺阶段,各地的补习班又开始频频冒头,价格更是屡屡冲高。近日媒体报道,有的学生一学期补课费超过10万元,有的班一学年单科补课费多达67万元。

一方面是不断攀升的补课费用,一方面是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的“禁补令”,但不管是经济压力还是行政命令,都挡不住众多家长、学生奔向补习班的急切脚步。补习课堂的“魅力”何来,又是什么力量让“补课市场”如此兴旺?

越贵越补,越禁越补,这样看起来很不理性的集体选择背后,却存在着非常“理性”的个体选择。在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尤其是考分成为决定性指标的背景下,单考课堂内的那些基本内容,区分度有限,而要体现区分度,就要加考一些更偏更难的内容,学生为了提高分数,补习班就成了一种必然选择。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坦言:在考分决定一切的现实下,即使教师不想补,家长也要追着补。

扭曲的分数逻辑误导下,人们对补习班趋之若鹜,一些培训机构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不惜以“漏题”等方式体现补习“效果”,取得家长和学生对补习班的信任,使得本应作为附加教育手段的补习班,变成了家长拼学费、孩子拼课外时间、老师拼失德的“三拼班”。

不可否认,补习班有其存在的市场需求。补习班可以有,关键是

规范发展。现在不少补习班鱼龙混杂,游离在教育、物价、工商等系统之外难以监管,一些在职教师“走穴”进行有偿补课,某些培训机构借补课高额收费,种种乱象助长了教育的商业化、畸形化发展,迫切需要进行治理。

当然,补习班红火背后的社会心理动因也不能忽视。“别人的孩子都在学,我的孩子也不能落后”的从众心理,往往刺激了补习市场的需求,也对补习价格的高涨推波助澜。如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认识“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的教育之道,摆脱分数逻辑的影响,显然需要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各方面努力。

更深一步看,如果考试分数作为“通行证”的单一性不改变,如果优质教育资源“粥少僧多”、分布不均的现状没有缓解,如果“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干得扎扎实实”的反差没有消除,补习班就有生长的土壤,违规操作也难以根绝。治本之策,还在加大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并促进分配公平,改革创新教育体制以走出应试教育的围城。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大学校长在一所世界名校门口遇见一位女孩,她正准备迈入大学生活。而在此前的一年里,她必须拿出一份足以说服学校的社会调研,她的母亲则利用周末时间在一旁忙着发放问卷。

听完这个故事不禁想到,假如我们的教育评价,也能将社会实践、综合素质与考试分数放在同一个天平上,结果又会怎样?如果从教育部门到家长都把精力放在孩子的全面成长上,补习班还会有“疯狂”的砝码吗?

人民网评:学生营养餐还有多少问题在困扰

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会有距离,只是人们并不希望这个距离太遥远。特困地区孩子上学午餐多难保证,国家推出3元营养餐计划,就是想让孩子们健康成长能够有基本营养保证。这个理想并不宏阔,在一些地方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未免令人遗憾。

云南镇雄县3月份一小学因食用免费营养午餐出现问题后,4月初另一小学300余学生又因吃“发臭豌豆”等而出现腹泻、腹痛、发高烧等症状。孩子说:“不吃不行,要被罚款,老师说不吃,一次要罚10元。”此前还有媒体报道有的地方蛋糕中发现鸡毛。如果说这是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话,那么,3元营养餐到学生嘴边就只剩2元、零食代替了营养餐、面包加鸡蛋式营养等等,则涉嫌从孩子口中夺食分去一杯羹。

说来就是让孩子吃一顿有基本营养的午餐这点事,实现起来怎么总有这诸多让人放心不下的不如意事?

说到底,无非是一个利益问题,一个责任问题。利欲熏心,则会使一些人想方设法克扣孩子营养。比如有的摊厚营养餐成本,有的增加中间销售环节,最终使到孩子口中的营养变少。无责任心,则对孩子食物不细心,导致一些不健康、不卫生食物入口。

这种时候,严厉的制度和规范要求,仍然是推行学生营养餐必要的防护网,但同时,道德良知的呼唤也很有必要。道德良知如血肉,能填补制度防护网之间的细缝。

世间事,有心和无心效果大不一样,有德与无德结果亦有云壤之别。不知实施学生营养餐的人,抱持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想想家中亦有小儿,望着那一双双天真可爱的眼睛,为人者必萌生爱与良知之感。奸滑者又怎忍心从小儿口中夺食?忠实者又怎能不认真仔细,竭尽全力保证3元营养都吃到孩子嘴里,让他们成长之路上少些羁绊与忧伤?

真真不愿意再见到学生营养餐出问题的新闻,真心希望相关人等多扪心为孩子尽到责任,让孩子们吃得卫生、健康、营养。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没有“埋头”哪有“出头”

有位地方领导在谈到“不求短期成效、重在长远”时说:一定不要怕“无作为”的误解,舍得时间、舍得面子、忍得住寂寞。

非洲草原有种尖茅草,半年里只长一寸高,堪称“草中最矮”,人们几乎看不到它在生长。但半年后雨水到来的季节,三五天时间,它便会由一寸蹿到一两米,成为“草中之王”。其实,尖茅草前半年长得并不慢,只是在往下生长,其根系可长到28米左右。营养和能量积蓄充足,后来居上就不奇怪了。但向下生长再快,也不为人所见,很容易被人误解成“无作为”。

经济建设也有尖茅草现象。南京有个区以软件产业快速崛起而闻名,软件销售年收入近300亿元,5年增长了30倍。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考察后说,这要归功于决策者的观念和眼光。当年他们舍弃了土地回报,割舍了大量财税,不惜血本为软件企业生长营造良好环境,终于有了超常收获。试想,若是当初顶不住压力而不肯转型升级,又哪能有今日喜人景象?

任其职必尽其责,有职责就应有作为。不过,一切都得遵从规律。“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根系扎不深,根本无法支撑又好又快生长。向下扎根,属于“地下工作”,难免被人视作“无作为”。此时,就得像尖茅草那样,不眼馋身旁有草暂时领先,不为眼前面子和利益所惑,不因“说三道四”所困,坚信“出头”先要“埋头”,与左邻右舍比看谁能笑到最后。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校长如何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