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4)

2019-04-23 12:09

有种现象令人担忧:“勇争第一”变了味。目标高远,力争上游,本是好事。但在有些地方,“勇争第一”似乎已异化成急功近利。刚给母鸡撒了把米,马上就要看下了几个蛋;只要任上面子足,就力排众议硬干盲干。“集中力量办大事”,往往演变成投入越多损失越大,对生态环境破坏也越严重。这和心浮气躁有很大关系。忍不住暂时阵痛、忍不住暂时速度放缓、忍不住暂时财税减少,所谓转型升级,也往往沦为“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

顶住压力,贵在一个“顶”字。这种“顶”,并非“上面说东我偏向西”,而是坚守科学发展这个总导向,敢于把正确的事坚持做下去。在许多时候,这尤其需要“舍得面子”。舍,不是绝对不要,而是说不能光要面子、不要里子。希望政绩好看些,属于人之常情。然而,面子要靠里子支撑。不肯做好基础工作,没有里子支撑,面子迟早要被撕破。“里子工程”做足,最终才会如同尖茅草,因又好又快生长而风光无限。“无作为”之类的误解,也就自然化解了。

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当人家像尖茅草那样培根固基时,很多人往往“看不见”;等人家步入又好又快发展轨道且把自己甩到后面时,又感到有些“看不懂”;等回过头来学习人家,已是“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作为决策者,应多些战略眼光,把竞争前移到“里子工程”阶段,切实对长远发展和人民利益负责。

只靠免费,门前可能依然冷落(文化博客)

尽管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已经实施了3年多,尽管近八成文化文物部门博物馆已向社会免费开放,但在国际博物馆日前后,“免费”这个稍显陈旧的理由仍是不少博物馆祭出的王牌。

免费曾经让冷清的博物馆界“爆棚”。比如浙江省博物馆,在免费开放后第一年参观人次较之以前增长了四倍;福建省博物馆还曾因为巨大的参观量而造成展品损失,不得不闭馆调整……

但是,这样的热潮在不少人看来并非常态,随着新鲜感的日渐消弭,观众的参观动力不足,博物馆或许又回归冷清之地。

相比于许多发达国家的市民平均每人每年3—5次的参观次数。目前,我国每五六个人里头才有一个人、每年有一次走进博物馆。

在“后免费时代”,免费的口号已经略显单薄,“为免费而来”还是“为文化而来”,质疑声此起彼伏,直指国人心态,一种尚不成熟的公共产品使用心理。而另外一种担忧,有着更浓的环境决定论色彩,在这片没有博物馆传统的土地上,靠“免费”的浇灌,能否滋养出繁荣的博物馆文化?

免费是件昂贵的东西。无需自掏腰包的公共产品如果使用不当,将会引致极其负面的效果,成为“公用地的悲剧”:每一位牧羊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蓄养更多的牲畜,结果就是耗尽了这片公共草地,所有人都无法从中得益。而在中国,这样的悲剧或许不是因为过度使用,而是过度闲置。 所以,对于公共产品,光打上免费的标签是不够的,没有相匹配的国民素养和社会意识,那么“公用地的悲剧”往往在所难免。

因此,博物馆的教育不仅是知识层面的,更应该是意识和习惯的塑造;不仅是教育好进入博物馆的观众,更要致力于培育下一代合格的参观者。

要发挥教育功能,博物馆不能像文物那般静默在玻璃罩内,应当主动融入社会、接近民众。对于一群似乎不太热情的观众,在布展主题上多花些心思、在呈现方式上多变些花样,电影院可以让观众掏钱进场,其实博物馆也可以有这样的魅力。另外,博物馆还可以将培养的起点前置,作为国民教育的第二课堂,联合第一课堂学校,使博物馆成为孩子们愿意去的地方,让博物馆文化成为中国社会的新芽。

免费,只是文化平等的起点,到达终点,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

深港通关,细节中有差距(热点解读·调查)

“每到周末都得排很长时间的队”,“服务态度能否好一些”……有读者向本报记者反映,在通关高峰期,从深圳各口岸出入香港的通关时间较长,且部分关口服务质量和细节有待提高。

通关到底难在哪里?出入境边检、海关等工作部门效率如何?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实地调查。

通关高峰时,排队常需数小时

5月19日,是一个周六。上午9时许,深圳罗湖口岸入境大厅,共开放了19条供出境的人工通道,每个柜位前都排着20多名旅客。 据了解,出入香港共有4条主要通道:皇岗/落马洲是游客进出香港最重要通道,深圳湾口岸是汽车往来深港最便捷的通道,港澳码头则是香港往返澳门的海上门户,而罗湖口岸则客流量最大。 在罗湖口岸,每逢周六上午9时到11时,内地游客进入香港达到高峰。即使边检部门开足马力验证放行,平日一般只有几人排队的人工边检通道前,也会出现二三十人的“长蛇阵”。

在深圳皇岗口岸,记者看到,早上9点,口岸大厅外,头戴各种颜色旅行团帽子的旅客摩肩接踵。由于出境大厅容量有限,口岸管理人员只好限制人流,安排旅行团在门外排队,每隔15到20分钟逐批放入。黑压压的队伍绵延数十米。

25岁的导游李先生,经常带旅行团进出皇岗。他说,从开始排队到香港出关,淡季花两三个小时是家常便饭,遇上长假旅游高峰,等候时间常常达四五个小时。

连接深港两地的深圳湾口岸,因其“一地两检”(一次性完成深港两地验证、海关和检验检疫)的独特优势,让深港“西部通道”成为真正的“快车道”。据了解,一名旅客最短数十秒内就可完成深港两关验证和通关手续。

但每逢周末上午9时前后,深圳湾口岸也是人头涌动,大批“一签多行”和“自由行”旅客聚集在出境厅。

据记者现场观察,走人工验证通道排在蛇形队伍末端的旅客,可以实现在半小时内完成验证手续。下午5时后,则是返程高峰期,香港入境深圳方向又现长龙,高峰时间持续超过3个钟头。 节假日人流大且相对集中,通关压力巨大

记者了解到,节假日出入香港通关时间较长,主要还是因为人流大且相对集中。

比如,今年4月29日是“五一”假期第一天,香港入境处统计显示,当天有13万内地旅客入境香港。内地游客出入境总数达近23万人次。

出入人数最多的罗湖口岸,共有4万多名游客通过这里进入香港,几乎占到总数三成。香港入境处罗湖管制区指挥官梁建鸿介绍,罗湖29日的出入境人次比平日增长26%。

深圳罗湖边检人员介绍,内地旅客多是一次性出入境,使用自动通道者较少,逢周末和节假日,人工通道通关压力确实非常大。 在客流高峰期,深圳边检人员加班加点是常态。而每逢假期,香港方面也必须抽调入境处其他部门人手到口岸服务。

据介绍,目前约75%左右的香港旅客通过电子通关方式出入境。通关全程只需几十秒,不但大大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人力。 记者了解到,游客若仅仅持有内地通行证进出香港,长期以来无法使用香港的自助通道。但从2012年1月起,在罗湖、皇岗、深圳

湾等多个口岸,香港向经常访港内地游客(如“一签多行”旅客)和外籍游客开放“e—道”,即经过预登记可自助通关。 部分口岸的设施、标识及服务态度等有待改进

出入口岸,不光要通过边检,还要经过防疫、海关等检查。 在罗湖海关入境深圳时,记者看到几位结伴而行的男士,被一位手持对讲机的海关工作人员挥手拦住。这位工作人员伸出指头,指向其中一位男士,“说你呢!”喝令他开包检查。同行者想等他,遭到“快走!快走!”的呵斥。

离开海关区域后,一位男士对记者说,海关检查是必要的,大家都能理解,但工作人员的态度能否好一些?

也有经常通关的深港两地旅客反映,过内地边检方便,过海关难。因为旅客携带物品大多要过“X光机”查验。在节假日和周末,大量人流聚集于海关通道前,常常形成拥塞。内地海关人员并不主动疏导人流,任其乱成一团。

记者注意到,虽然深港两地各口岸在硬件设施、服务效率等方面已几乎没有差别,但在一些细节方面,依然有不小差距。比如,两边口岸洗手间往往气味大不同。香港落马洲口岸的洗手间,通风良好,还配备五六台电风扇,开足马力吹风换气。而对面皇岗口岸出境大厅的洗手间,臭味扑鼻,污水横流,甚至无处下脚。

除了洗手间,深圳口岸的一些设施细节尚待改进。比如,深圳福田口岸和对面的香港落马洲支线口岸,都可不出大堂即换乘地铁,福田口岸离地铁站还更近一些,但其指示牌不够明确。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校长如何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