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可见,学习中的“举一反三”是至关重要的,而拓展性思维——辐射思维, 即有“举一隅”“以三隅反”的功效。 9.否定思维
斯宾塞讲过:“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而否定思 维,即是引导学生探讨的方法之一。
用“否定思维法”根据标题《分马》认真地通读课文,找出课文内容与 标题不相符的地方:可发现“分马”的标准不够完善,只盖住了课文的前半 部分,而对后半部分“换马”的情节却起不到“纲”的作用,《分马》的标 题,具体内容上也未盖周全。因为分的不光是马,还有骡子、毛驴,题换为 《分牲口》好。从全文的分量看,换马的情节更能体现郭全海的大公无私, 而文章的重头戏也在换马上,所以,本文以《换马》为题好。
通过一番激烈的否定思维,极易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很自然地就加 深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而对以后学生作文前的审题,也 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捎带效应”。 10.纵横连动法
连动思维,是根据事物的纵向横向联系,进行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 此及彼的思考,从而提出新的设想,得出新的答案。语文学习中的扩写、缩 写、补写、改写等训练形式,就是训练学生思维连动性的好方法。例如:学 了《东郭先生和狼》以后,续写一则故事:《东郭先生第二次遇上狼的故事》, 思考“东郭先生第二次遇上狼后会怎么办?”的问题,这样训练,不再孤立 地分析问题,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1.质疑探究法
这是通过对学习材料的质疑而加深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思维方法。能否提 出问题与是否积极思考和思维方式有关,而所提出问题的水平又与思维的水 平相关。因而,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有质疑的意识。不回避疑难,主动寻
找疑问,不为经典结论所框死,摆脱成见的规范化束缚,勇于提出自己不同 的见解。其次要有灵活多变的思维技巧。对产生传统结论的背景条件进行多 种设疑排疑筛选,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适时改变思维的方向和角度,寻觅 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再次要在解放自己头脑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自己的 双手、嘴巴,为创造性火花的迸发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最后要掌握质疑的 类型,为创造性质疑提供一个参考框架。这对加深原文的理解,中心思想的 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写作技巧及写作心态的了解都有帮助。 12.设问求解法
这是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提出一系列相关或相对的辅助性问题,然后 通过对这些辅助性问题的逐一解决,进而达到主问题最终解决的思维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对主问题的设问一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 什么是要探究的对象;第二,为什么要探究这个问题;从什么地方着手探究; 第三,这个问题原有的结论是什么?产生这个结论的条件及其背景是什么? 现代人们对这个问题有些什么不同的看法?第四,帮助解决这个问题的有关 资料是什么?现在还缺什么资料,如何获取和运用这些资料;第五,具体论 证的方法及其步骤是什么?第六,这种探究过程将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它 能达到什么水平?如何来验证这个结论?通过对以上六个方面问题的思考, 就完全可以使思维由枯竭、堵塞状态变为活跃、流畅的状态。 语文预习指导方法 1.常规预习法
这是一种主要的预习形式。一般适用于难度不大的讲读课文,强调“温 故而知新”,深化知识,要求学生独立地解决一些字、词、句和文章结构上 的问题,并提出教学建议。如散文、小说、议论文中的政论文和文字障碍不 多的文言文都采用这种预习形式。主要通过一份“预习表”来反映每一个学 生的预习情况。表格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填写课题、体裁和关于作者;二是 解决了哪一些字、词、句和分段说明;三是提出难点和教学建议。预习表既
可反映学生预习的效果,又可为教学传递需求信息,经过归纳、筛选、再把 它传入课堂,列入教学环节中去,指导学生学习,就可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质疑预习法
一般适用于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如杂文、学术性论文和阅读障碍较大 的文言文。通过这种预习来培养学生在自读中善于察疑、质疑的意识。它也 运用一种表格来反映“质疑”,表格内容包括语言的、资料性的、综合性的 问题和教学建议四个方面。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发现问题越多,学习气氛就 越浓厚,教学效果就越明显;如果课文难度大,学生质疑少,情况就会相反。 如高中语文四册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和《论“费厄泼赖”应该实 行》两篇课文中,预习中学生发现了许多应该弄懂的问题,比如学生认为《缓 行》旨在“痛打落水狗”,以为课文用“痛打落水狗”为题更加鲜明有力; 还认为《缓行》和《实行》所阐述的“费厄泼赖”的概念并不一样。同时在 语言表达上也提出了不少有益的疑问。如一个学生认为《缓行》中的“寿终 正寝”、“模范名城”、“洪福齐天”三个词语都是反语,含有辛辣的讽刺 义。否则为什么前者用引号,后两个短语都不用引号?又如另一个同学提出 《实行》中写的“赤裸裸的豺狼语言”、“动不动‘吃人’的家伙”等语言 在《狂人日记》里也曾读到过相似的文字,今天应该怎样理解这种修辞效果? 这学生质疑的许多问题归纳起来看,它启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着重引导学生 从“针锋相对”的角度去理解《缓行》,从“针对现实”、“另辟蹊径”的 角度去理解《实行》,许多语言、表现方法之疑就会迎刃而解。然而,怎样 去解决一些资料性的问题呢?可以把学生引向图书馆。 3.自读批注法
它用于自读课文,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课内阅读,完成一份批注 表,要求批注重要词句,批注文章的结构特点,批注练习难点;另一种是完 成一份课外自读课文的“阅读摘要卡片”。从自读课文需要出发,无论采用 哪一种方法,无论是课内课外,都要求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完成。这种自读形
式时间短,不要求学生面面顾及,让学生独立见解,读有所得,并且培养学 生速读、略读的能力。学生称它为“短、平、快”。 4.审题法
就是从审清题意入手,去掌握文章的内容和重点。如预习《小青石》一 文,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这篇童话故事中有哪几个角色?你喜欢谁,为什么? 课文为什么要用“小青石”作题目?这样使他们在自读时就有了正确的思维 定向,一开始就能抓住重点,不致于错误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并能领会审清 题意的作用。 5.拈词法
顾名思义就是对文章里的关键词语进行推敲、咀嚼。如《一夜的工作》 中有一组贯穿全文的词语:“劳苦”和“简朴”。这两个关键词从思想内容 上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在思路和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全篇文眼和 核心点。拈住了这两个词,就是抓住了这篇文章的文眼,可以获得纲举目张 的效果。预习时,要求学生紧紧抠住这两个词,摸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 可从中感触到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6.图解法
即以图画的方式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作比较直观的图示,以解剖其纵横 联系,突出事物的本质。如《跳水》这一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搞清楚事 物和环境是怎样联系的。这种联系又是臬发展变化的?结果怎样?教师可用 线条组成阶梯状,形象直观地把文章故事情节发展的层次和由发生到高潮、 由高潮到结局的变化展示出来,再让学生按图索骥,熟读课文填要素,这样 对于抽象思维尚不发达、长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最能激起他们的阅读 兴趣,使他们从形象的感知中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弄清事物和环境的联系, 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 7.类比法
即把阅读过的同类型文章或一组同类文章,拿来作类比分析,使学生的
视野跳出一篇文章的范围,在类比分析中举一反三,获得对某方面知识的规 律性知识,培养自学能力。例如五年制小语七册的三则寓言:《拔苗助长》、 《守株待兔》、《叶公好龙》,指导预习时,就可以采用类比法,以一篇带 一组。先以《拔苗助长》为例,揭示学习方法,教级学生寓言的规律性知识, 让学生围绕题眼抓关键语句,弄清为什么要“助”?怎样“助”?“助”的 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从而了解什么是寓言和寓意。其余二则,学生就能 通过类比分析,找到共同点,然后依照第一篇寓言的学习方法,无师自通。 8.实验法
即对常识性的课文,辅以必要的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演示弄懂课 文中涉及到的自然科学知识,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例如《捞铁牛》 讲的是关于浮力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预习作业可以采取布置学生做‘捞 铁牛’实验的方法,通过水的浮力实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了解怀丙是 怎样根据浮力的定理,采取恰当的措施,把铁牛捞起来的。这样既增强了学 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加强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9.摘录法
就是根据训练的重点,有目的地一边阅读一边把自己所需要的有关内 容,分门别类地摘录在一起,进行归纳,以便理解课文,抓住中心。如预习 《田寡妇看瓜》时,可指导学生把有关描写田寡妇、秋生、王先生的土地占 有情况、生活状况的内容,按土改前后不同时期分别摘录下来。这样学生就 能从摘录的内容中很容易看出事物和环境的联系,懂得环境变了,人也变了。 10.提纲法
即运用预习提纲,为学生安排一条理解课文的探索路,使学生在提纲的 “定向”作用下,独立地进行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对课文内容有所领 会、有所发现,久而久之,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可 以借助课后习题为预习提纲,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第五题)、掌握字词(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