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题)的基础上,复习旧知识(第一题抓主要内容),解决新问题(第二题 抓中心,第三题抓详写)。 11.激兴法
就是让学生通过游戏、表演、观察活动等喜闻乐见的形式,预先感触情 景,对课文有关内容有更直接的领会。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课文,可 以预先布置学生担任课文中的角色,在课堂上表演,让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 情景,在不知不觉的情和知的渗透中快乐地学习,又在“乐学”的过程中学 到学习的方法。 12.导疑法
即抓住教材内在的矛盾,去引导学生发疑问难,逐步使学生自能发疑、 辨疑、解疑。如《草船借箭》可抓住诸葛亮对鲁肃说的一段话的矛盾处发疑: 诸葛亮为了三天内如期交交箭,一方面向鲁肃求援,要借二十只船;另一方 面又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诸葛亮为何只避周瑜,而不避鲁肃? 要从诸葛亮前后矛盾的语言中去剖析周、鲁为人的不同,了解诸葛亮的知已 知彼、料事如神,并从中学会怎样发现事物的矛盾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13.避读法
即指导学生在自读中除遇到深奥而又是关键的非解决不可的问题外,对 一般不影响课文的次要问题,暂时不能解决的作为存疑,避而不读,有些属 于无关紧要的内容,也可以避开它跳过去,以保证阅读的速度,从而培养从 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避轻就重的处理能力。如《落花生》,讲了种花 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件事。前三件事写得很简单,而议花生的情 节写得很详细,是课文的重点所在,自读前,就可以给学生提出:“在尝花 生的收获节上,父亲出了什么话题让大家讨论?哪些人说了,谁的话是主要 的?”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就会把种、收、吃花生 这些内容一眼带过,直插议花生这一详写段,很快就能抓住主要内容,从中 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语文学法指导的目标
学法指导的目标,简单地说,就是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能力。 1.掌握语文学习方法
首先要掌握广泛概念上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 手段,这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因为不管什么场合,都有一个学习的方法问题。 对学校教学来说,课堂学习是重要的,如果以此为主要形式,就要求组成课 堂学习方法体系。例如黎世法提出的“中学生最优学习法”中“制定计划— —课前自学——专门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 小结——课外学习”这八个前后紧密联系的学习环节,就是一个适用于指导 中学生学习功课的较好学习方法体系。其它还有诸如预习、寻疑、问难、笔 记、学思结合、按时复习、独立作业、自我修正、课外阅读以及科学用脑、 合理安排时间等学习方法。这些方法都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各科学习,当 然也适用于语文学习。
其次,要掌握具体的学习操作方法。如语文学习中的查字典、解词、析 句、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朗读、默读、背诵、作读书笔记、独立解 题、审题、立意、选材、组材、修改等等。每一项都有子项。如朗读还可以 分重音、声调、节奏、情感等等。 2.形成语文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于他人而能 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获得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 据此定义,自学能力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基础性。自学能力的形成要有一定基础。如果自学材料太深则学习 者力所不能及;自学材料太浅,达不到一定水平,就不能有效地提高自学能 力。实验证明,缺乏基础知识,自学能力就难以形成。因此,我们在学法指 导必须强调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那种忽视基础,片面强调能力培养的做法 是无视自学能力基础特征、违背科学规律的表现。
二是独立性。自学能力一旦形成,就具有摆脱依赖性的相对独立性,学 习者就能依靠自己的刻苦钻研,理解和获得知识。
三是指导性。自学能力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它并不排斥教师的点拨。 四是问题性。自学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主动探索、培养能力的过程,这就 必须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从心理学的观点看,“问 题即思维”,一个有效的自学者总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前进的。 自学能力有自己的结构。它至少应有几个因素组成,包括使用语文工具 书的能力;理解题目的能力;分段并概括段意、编拟段落提纲和列小标题的 能力;根据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提纲挈领的能力;捕捉中心句和概 括课文中心的能力;读懂并能找出课中的重点词语、重点句子和重点段落的 能力;从课文中找出写作方法,并加以仿效的能力;能提出颖难词语和问题, 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试着解决的能力;做读书笔访的能力。只有当我们 掌握自学能力的特征和结构时,学法指导才会有明确的目标。 语文学法指导的内容
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了解学情,制订学法指导 计划。了解学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摸底考试、家庭访问、个别谈话等方式 进行。要对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学习心理、学习成绩、健康状况、 家庭教养、学习环境等有整体的了解,并作出统计分析。计划要写明学习目 标、具体措施、时间安排等。
其次指导学生掌握课堂学习的方法体系,它由以下环节构成:预习课文、 释疑解难、边听边想边记笔记、参加课堂讨论、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自我 检查修改。预习要求边读边思边议,并做好预习笔记,从而能带着问题听课, 在讨论时能质疑问题。讨论是激活思维,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国外学 者认为“课堂讨论,能够是确实是,而且必须是学生以一种最好的和最有效 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舞台”。复习的要求在于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要用多 种思维,读写结合,分析归类,举一反三。
第三要指导学生读、写、听、说的技巧。“方法”带有理论色彩,“技 巧”则注重操作性。语文学习应赋予更多的实践意义。譬如有精读技巧、速 读技巧、泛读技巧、诵读技巧等。写作有一般写作技巧(审题、立意、谋篇、 布局)和特殊写作技巧(记叙、说明、讨论)等。听说有听写、听讲、听思 和独白、会话、演讲等技巧。还要指导基本的语文技巧:查阅工具书、图书 目录和参考书,做读书摘要、卡片和笔记,编目录索引,积累资料等。 第四要指导学生应考的方法。教育学生树立信心,克服怯场心理,端正 考试观。要把题目先看一遍,然后依次作答,先易后难。要审清题意,明确 要求,不漏做多作。要仔细检查修改。
第五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学习时要专注,不受外界干扰; 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不抄袭他人作业;要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 卑感和骄傲情绪。
第六要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管理。西方国家声称科学技术是一本万利,科 学管理是无本万利。魏书生语文教学科学管理的经验值得学习。他的管理原 则是:一要定时、定事、定方法,加强计划管理,以法治学,实现语文学习 管理自动化。如每人每天必做六件事,包括每人每天做500 字语文作业,写 一篇日记等;每天按学号轮流做三件事,如办日报,抄名言等;每周做一次 的三件事,如周三写半节课钢笔字、学一首歌等;每学期做一次的九件事, 如确立座右铭、出一次试卷等;还有不定期的六件事和渗透语文教学中的七 件事,如读课外书、效游和写学习病历、写说明书等。二是制订监督、检查 制度。如自我检查、互相检查、干部检查、集体检查,教师检查等。三是建 立反馈系统。个别的、集体的、干部的、家长的不同渠道了解学情,随着时 空变化的条件,不断修改、补充、完善语文学习的管理制度。魏书生指导自 学实验的优异成绩证明科学管理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益的重要措施。最后要做 好学法指导总结。要重视材料的积累、保存;要按计划目标、内容的要求, 分类统计比较;然后写出总结报告,肯定成绩,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意见。语文
学法指导的内容
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了解学情,制订学法指导 计划。了解学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摸底考试、家庭访问、个别谈话等方式 进行。要对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学习心理、学习成绩、健康状况、 家庭教养、学习环境等有整体的了解,并作出统计分析。计划要写明学习目 标、具体措施、时间安排等。
其次指导学生掌握课堂学习的方法体系,它由以下环节构成:预习课文、 释疑解难、边听边想边记笔记、参加课堂讨论、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自我 检查修改。预习要求边读边思边议,并做好预习笔记,从而能带着问题听课, 在讨论时能质疑问题。讨论是激活思维,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国外学 者认为“课堂讨论,能够是确实是,而且必须是学生以一种最好的和最有效 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舞台”。复习的要求在于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要用多 种思维,读写结合,分析归类,举一反三。
第三要指导学生读、写、听、说的技巧。“方法”带有理论色彩,“技 巧”则注重操作性。语文学习应赋予更多的实践意义。譬如有精读技巧、速 读技巧、泛读技巧、诵读技巧等。写作有一般写作技巧(审题、立意、谋篇、 布局)和特殊写作技巧(记叙、说明、讨论)等。听说有听写、听讲、听思 和独白、会话、演讲等技巧。还要指导基本的语文技巧:查阅工具书、图书 目录和参考书,做读书摘要、卡片和笔记,编目录索引,积累资料等。 第四要指导学生应考的方法。教育学生树立信心,克服怯场心理,端正 考试观。要把题目先看一遍,然后依次作答,先易后难。要审清题意,明确 要求,不漏做多作。要仔细检查修改。
第五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学习时要专注,不受外界干扰; 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不抄袭他人作业;要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 卑感和骄傲情绪。
第六要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管理。西方国家声称科学技术是一本万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