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拥有小城镇89座,其中县级市1座、县城3座、县城以外建制镇39座、乡政府驻地集镇46座。镇区人口128.65万,建成区面积159平方公里,人均住宅使用面积24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98%,道路硬化率5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9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24%。姚村镇被建设部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万古镇、姚村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任村镇等15个镇被评为“中州名镇”,林州市史家河村等46个村庄被评为“中州新村”;我市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地市”。
二、“十五”城市建设存在的矛盾和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十五”城市建设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一些普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共性问题依然是困扰建设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镇化水平偏低
“十五”期间,我市城镇人口的增加,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和行政区划的调整实现的。尽管如此,*年城镇化水平也只有32.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5个百分点,全市仍有约67.5%的人口居住在农村,5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和富余劳动力的压力依然很大。
(二)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城市规划工作滞后,各专项规划之间衔接力度不够,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薄弱,一些地方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脱离实际、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现象。
(三)城建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和水平依然落后
“十五”期间,我市城市建设累计完成投资93亿元,最多的*年也仅完成22亿元,与全国同级城市相比明显落后。*年人均拥有城市维护建设资金941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人均拥有设施量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
(四)城镇建设管理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城镇建设管理还比较粗放,管理观念落后,管理人才缺乏,重建设、轻管理,重地上、轻地下,重形式、轻内容等现象依然存在。建设管理统一协调力度不够,规划决策缺乏科学性、前瞻性,专项规划之间不衔接,施工组织不合理,“拆了建、建了拆”的现象比较普遍,投资浪费严重。城镇建设缺乏特色,还存在脏、乱、差现象。
(五)建筑业、房地产业整体实力不强
建筑业产业集中度低,结构不合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少,缺乏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自有资金不足,管理粗放,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较差。
(六)建设行业改革进展不平衡,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尚未完全消除
建筑业、勘察设计行业改革进展相对较快,市政公用行业改革进展比较缓慢,主要原因是与之改革相配套的各项政策措施不到位。有些单位存在求稳怕乱、等待观望心理和消极被动现象,面对改革的新形势无所适从,改革思路不清、目标不明、办法不多。
(七)城市运行管理的系统性、协调性不强
根据我市现行的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城市管理职能存在交叉现象,缺少城市运行管理的统一协调机构,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对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的应急能力不强。
第二篇“*”城市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构建和谐安阳的关键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重要发展机遇期,建设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从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看,“*”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将会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更加明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会进一步完善,这些将为我市城镇化进程提供更为宽松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国家在继续加快沿海地区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同时,开始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将为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创造比较有利的条件。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承诺,“*”期间,包括建筑业在内的许多领域将对外国企业完全放开限制,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同时也为我市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了更多机会。从我市自身条件看,当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阶段,工业发展离不开城镇化发展所提供的集聚效益和规模经济。因此,促进我市工业化持续快速发展,必须遵循工业化和城镇化内在发展规律,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城镇化。按照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城镇化率超过30%后即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目前我市正处于这一发展阶段。*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5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为城镇化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对城镇化工作高度重视,各项有利于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正在积极有效地贯彻实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全市已形成了竞相发展的大 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