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激励式评价。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微小进步,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努力付出。使学生在教师的赞赏性评价中获得自信。例如在学习《可爱的家乡》时,学生展示了自己了解到的自己家乡的特产(或者传说、景观、历史等),教师即通过学生的提议分别对他们的学习给予一星到五星的评价。如果当学生的想法有道理,但表述得不够清楚,这时教师千万不可全盘否定,可以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老师已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说得更明确些,那么大家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试试看”。当学生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也应用委婉的口气说:“看得出,你正在积极思考,但这种结论是错误的,没关系,再想想。”当学生的想法出乎老师的预料,但很有道理,教师可以欣喜地说:“有创新,老师也从你的想法中长了见识。”
(2)期待式评价。任何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是不同的,在发展过程中总有个性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做到因人而异。对学习有困难,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来说,教师应根据情况做出期待式的评价。如在上《亲亲热热一家人》时,课前让学生完成书中的小调查,课堂上检查时发现仍有两三个学生未完成。这时,老师微笑着对全班同学说:“这次调查许多小朋友完成得很不错,没有完成的那几个小朋友一定是忘记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补回去的,对吗?”第二天,这几个小朋友果真完成了调查任务,且迫不及待地拿给老师看。
(3)接纳式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接纳学生的想法,然后帮助学生对个体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评价的积极效果。如在上《讲谦让》时,教师出示了“在公共汽车上,李明没有给张伟让座。如果你是李明,会怎么做?”一题时,有位学生回答道:“我会马上把座位让给张伟”。教师笑着夸奖道:“你真棒!”。而对回答:“如果张伟个子比我高,我不一定会让位给张伟。”、“如果张伟身体不好,我才应该让位给他。”、“如果我当时身体不舒服,可以让张伟与我挤在一起。”教师则不作任何评价。从互利双赢的价值观和维持底线伦理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回答是符合现实的。他们的评价并没有完全排斥他人的想法,体现的就是一种道德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