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上一层楼”,重排为“欲目穷千里”,是为了对偶的需要。又如“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内分金带赤,恩与荔枝青”,可以重新组合为:“夕鸟藏(于)
梨花”、“小树花传香”、“内分赤金带,恩与青荔枝”。在语言结构上,倒装一般表强调,将
这些诗句重新还原的目的就是要理解诗人特定环境中的思索,美丽景象中的情趣。
3.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
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详加分辨。例如: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日色冷青松”;常建“山光悦
鸟性,潭影空人心。”;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
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
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
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第四讲 味意象、明意境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
(如山川草木等等),意思是诗人的情意要融注在形象中。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
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
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
所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
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关于意象和诗的关系,诗人郑敏有过十分精当的比喻,她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
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她又说:意象“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 它对诗
的作用好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对电子仪器的作用。”(郑敏《英美诗歌研究》)这话也指出
了意象即是诗歌的基本成分这一事实,一首诗也就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意象系统。可以这样说,
意象既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没有了意象,诗就成了直白
与说明,换言之也就不能称之为诗了。从某种意识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
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
一、诗歌常用意象的象征意义:
1、 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
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
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
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
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
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
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
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
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
清照《声声慢》)等。
2、 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或青春容貌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