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5)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添加外加剂,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 3.处理措施
(1)局部坍塌或掉角可采用同标号细石混凝土进行整修; (2)如坍塌面积较大无法整修补救时则需凿除重新浇筑。 (十八)桥墩滑模施工时模板出现扭转及偏移
1.原因分析
(1)千斤顶爬升速度不一致; (2)操作平台上的荷载不均匀; (3)混凝土浇筑程序不合理; (4)风力及外力冲击等。 2.预防措施
(1)千斤顶的爬升速度要一致;
(2)要保持平台上荷载堆放均匀,经常检查。如发现荷载不均匀要及时纠正; (3)要分层浇筑混凝土,落差较大(如超过2m)时必须设串筒以减缓混凝土的冲击力。
处理措施
(1)当模板倾斜或偏移时,可加快模板较低一侧千斤顶的爬升速度;
(2)若模板同时出现偏斜与扭转时,应先纠正偏斜,再纠正扭转;其方法是提高对角线上千斤顶的爬升速度,使模板造成有利的高差,调整到正确位置。
(十九)桥墩施工模板偏位和漏浆 1.原因分析
(1)模板定位后,四周拉杆的松紧程度不一,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模板向拉杆较紧的一侧倾斜;
(2)模板定位并固定好后,其中的某一根拉杆受到外力的冲击,导致模板移位; (3)立模板的基面不平整,导致模板倾斜;
(4)模板变形导致接缝处的间隙较大,密封不好,在浇筑混凝土时出现漏浆; (5)模板底产部漏浆。 2.预防措施
(1)使用整体钢模板,尽可能减少接缝;
(2)模板定位后,四周的拉杆的松紧程度要一致,而且在浇筑混凝土前一定要
32
进行复测,以保证桥墩的中心位置符合设计要求;
(3)安装模板前要对模板进行认真检查,变形的模板要经整修后才能使用,模板接缝要用海绵条或胶条进行密封;
(4)支模前应对支撑面进行整修,使之处于水平状态;
(5)模板底部要用水泥砂浆进行密封,待水泥砂浆达到一定强度后才能进行混凝土浇筑。
二、上部结构 (二十三)钢筋焊接 1.质量问题及现象
焊缝长度不够,焊缝表面不平整,有较大的凹陷、焊瘤、焊缝有咬边现象,焊条不合格,焊皮未敲净,两接合钢筋轴线不一致。 2.原因分析
(1)焊工不熟练,没有取得焊工考试合格证书; (2)焊接完成后没有测量焊缝长度; (3)焊条不合格,或选用焊条规格不对; (4)焊接完成后,没有注意敲掉焊皮; (5)两根焊接的钢筋,其搭接端部没有预弯。 3.预防措施
(1)钢筋焊接前,必须根据施工条件进行试焊,合格后方可正式施焊,焊工必须有考试合格证;
(2)钢筋接头采用焊接或帮条电弧焊时,应尽量做成双面焊缝;
(3)钢筋接头采用搭接电弧焊时,两钢筋搭接端部应预先折向一侧d/2,使两接合钢筋轴线一致;
(4)接头双面焊缝的长度不应小于5d,单面焊缝长度不应小于10d。
(5)钢筋接头采用帮条电弧焊时,帮条应采用与主筋同级别的钢筋,其总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被焊钢筋的截面积;
(6)所采用的焊条,其性能应符合低碳钢和低合金钢电焊条标准的有关规定; (7)受力钢筋焊接应设置在内力较小处,并错开35d(不小于50cm)布置; (8)电弧焊接与钢筋弯曲处的距离不应小于10倍钢筋直径,也不宜位于构件的最大弯矩处;
33
(9)焊接时,焊接场地应有适当的防风、雨、雪、严寒设施,环境温度在5℃~-20℃时,应采取技术措施;低于-20℃进,不宜施焊; (10)焊接完成后,应及时将焊皮敲掉。
(二十四)同一截面钢筋接头数量超过规范规定数值
1.原因分析
(1)钢筋配料时忽略了钢筋接头错开; (2)原材料长度使得钢筋接头错不开;
(3)分不清钢筋的接头处在受拉区还是受压区。 2.预防措施
(1)配料时,将钢筋分号,特别注意每组钢筋的搭配; (2)分不清受拉或受压时,接头设置均按受拉区的规定设置;
(3)绑扎或安装完钢筋骨架后才发现接头未错开,一般重要构件应拆除返工,如属一般构件,则可用加焊帮条的方法解决,或将绑扎搭接改为电弧焊搭接。 (二十五)钢筋骨架变形
原因分析
(1)成型钢筋堆置过高,底层钢筋压弯变形; (2)绑扎方法不正确,搬运频繁; (3)运输工具不当。 2.预防措施
(1)成型钢筋堆放要整齐,不宜过高,不应在钢筋骨架上操作;
(2)起吊搬运要轻吊轻放,尽量减少搬运次数,在运输较长钢筋骨架时,应设置托架;
(3)对已变形的钢筋骨架要进行整修,变形严重的钢筋应予以调换;
(4)大型钢筋骨架存放时,层与层之间应设置木垫板。 (二十六)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发生过振或漏振 1.原因分析
(1)混凝土振捣工人责任心不强,施工前未接受技术培训; (2)同一部位振捣时间过长; (3)局部位漏振;
(4)混凝土浇筑厚度过厚,没有分层;
34
(5)振捣器功率小,振捣力不足,振捣器选择不合适; (6)浇筑混凝土过程中不连续振捣出现漏振; (7)附着式振捣器的布置间距不合理。 2.预防措施
(1)对振捣工人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将振捣质量与工资奖金挂钩。要选择工作认真,责任心强的工人专门进行振捣;
(2)浇筑混凝土时,一般应采用振捣振实,避免人工捣实。对大型构件,钢筋密集、截面较小或无法人工操作时,宜用附着式振动器在侧模和底模上振动,用插入式振捣器辅助,中小型构件宜在振动台上振动。钢筋密集部位宜用插入式振捣棒捣实; (3)混凝土按一定厚度、顺序和方向分层浇筑振捣,上下层混凝土的振捣应重叠,厚度一般不超过30cm;
(4)使用插入式振捣棒时,移动间距不应超过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与侧模应保持5~10cm的距离;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每一部位振捣完成后应边振边徐徐提出振捣棒,应避免振捣棒碰撞模板、钢筋及其他预埋件;
(5)使用平板振动器时,移位间距,应以使振动器平板能覆盖已振实部分10cm左右为宜;
(6)附着式振器的布置距离,应根据构造物形状及振动器性能等情况通过试验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