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专人负责振捣,振动棒振捣间距不宜过大,不得漏振、欠振; (3)做好理论配合比设计。钢筋密集时,增大坍落度,加强振捣。 5、云斑、鳞斑、水波纹 产生原因
(1)水泥品质欠佳、砂子颗粒较粗、搅拌时间不够,坍落度较大,拌和物粘稠性差;
(2)混凝土离析后水泥稀浆浮到上面,终凝后混凝土表面的水泥石颜色较深,状似水波纹。混凝土分层浇筑时,振捣棒没有深入下层足够深度,出现水波纹现象;
(3)浇铺未到位、未摊平,就急早振捣,水泥浆不匀,形成色差。早振加过振,轻度产生云斑,重度产生鳞斑;
(4)T梁肋板断面小,底板混凝土从腹板混凝土流动到位,发生重复振捣、过振。钢筋或波纹管密集部位,混凝土中粗骨料难下去时造成混凝土不均匀。
预防措施
(1)做好理论配合比设计,适当增大砂率,掺入减水剂,减小用水量。混凝土拌和前调整好施工配合比,拌和时控制好用水量,便于施工的情况下坍落度尽量小一些,对坍落度不符合要求的坚决禁止入模;
(2)振捣时必须将振动棒透入到下层混凝土5~10cm,每一棒振捣时间不能过长,过长会引起混凝土离析。钢筋或波纹管密集部位,仔细振捣;
47
(3)每层混凝土前沿须留约1m范围暂时不振,待下一段混凝土接茬后振捣,当混凝土布料厚度不一或未全断面铺满时,不要急于早振。防止过振。
二、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施工控制 1.混凝土原材料控制 (1)水泥
选用色泽均匀一致的高品质强度等级级为42.5、5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且使用同一品种、同一规格、同一厂家的水泥。
(2)砂
应采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颗粒洁净的中砂,且不含泥土、云母、贝壳、有机物或其它有害物质。施工所用的砂细度模数变化范围超出Mx±0.1时,不宜使用。
(3)碎石
采用石英岩以及岩石抗压强度符合要求的花岗岩、石灰岩等加工的粗骨料,碎石连续级配、最大粒径、压碎指标值、风化颗粒含量、吸水率满足要求。
(4)粉煤灰、矿粉宜选用Ⅰ级粉料,且必须是经过检验并有合格证明的产品。 (5)水、外加剂
拌和水宜采用饮用水。外加剂必须是经过检验并有合格证明的产品,注意外加剂与水泥、粉煤粉、矿粉的相融性要匹配。
2.凝土配合比控制
确定混凝土配合比的水灰比、水泥用量要满足混凝土强度、耐久性要求。为了确保外观质量,可略增含砂率,稍减少用水量。
(1)水泥用量
为了加快模板周转,拆模后表面仍有好的自然光泽,可略加大或维持一定水泥用量。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宜以增大用水量(随意加大坍落度)来增加水泥用量。水泥用量控制在460~500Kg/m3之间。
(2)砂率
砂率与级配、孔隙率、粗细程度(细度模数)相关,应选择能同时满足混凝土质量、和易性的最佳含砂率。为了使混凝土均匀,和易性好,含量稍为增大一点。和易性包括混凝土拌和物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在于混凝土中有足够的水泥砂浆起主要作用。当减水剂(水剂约在1%,粉剂1.5%左右)掺量不大的情况下,砂石含砂率较通常情况稍提高1-2%,混凝土的浇捣塑性明显改善,粗骨料被砂浆包裹覆盖层厚度均
48
匀,避免混凝土表面出现“材料色差”。砂率宜在36%左右。
(3)坍落度
坍落度反映混凝土地拌合物成型可塑性,要求拆模后混凝土外露面色泽一致,则要求坍落度一致。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最重要环节是控制坍落度。对混凝土坍落度要么就“大”(坍落度20cm,上下),拌和物水泥含量多,混凝土外观光泽较好;要么就“小”(坍落度10cm左右),拌合物水泥含量少,易克服混凝土气泡。一般采用12~16cm坍落度的拌合物;为了外观质量,坍落度较通常略减少1~2cm,使混凝土拌合物稠一点粘一点,振捣效果好一些。施工时,严格按照上下限差控制坍落度波动,使混凝土的塑性稳定。
(4)C50混凝土水灰比宜控制在0.35左右。 3.混凝土施工控制
(1)安装全套的自动计量装置,准确控制组成材料的用量,仔细测定砂、石料含水量后准确计算施工配合比;
(2)必须达到混凝土搅拌透彻、坍落度稳定。否则水泥砂浆、水泥浆分布不匀,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色差,或混凝土振捣时容易出现离析、泌水等非匀质现象。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时,搅拌时间控制为1.5~2分钟,掺有外加剂时增加1分钟。测坍落度一是出机后测定,二是浇筑现场入模前测定 。混凝土拌和物出机后应缩短入模时间,避免因装运工具、运送距离及气温条件等过多损失坍落度,坍落度损失最大不应超过30%。入模前测的坍落度,必须符合配比设计确定的坍落度指标范围。采用混凝土搅拌车、汽车、地泵运送混凝土,确保和易性。禁止混凝土在出料后以二次加水的方式调整坍落度。
(3)混凝土浇筑与振捣
克服重视振捣、轻视浇筑的现象,浇筑无序或振捣无方,会使混凝土性能不均匀。依据浇筑具体情况确定振捣方法,做到连续浇筑混凝土,不早振,不迟振,不欠振,不过振。
①混凝土的浇振方法
可按从一端开始向另一端,或从中部开始向两端对称的,呈斜面层次,全断面而推进的方法分段、分层浇筑混凝土。不用振捣棒振赶混凝土流动,防止砂浆散失而失去均匀性。不用振捣棒水平振捣,否则表面泛浆严重,导致产生层次(带状)色差。
混凝土后段与前段或上下层之间的浇筑(接茬)间隔时间,在常温气候条件下,
49
以2个小时为宜。气温较高季节应选低温时段浇筑混凝土,间隔时间以1小时为宜。水泥初凝时间不早于45min,终凝时间不迟于10小时,混凝土拌合物(不掺缓凝剂)初凝时间一般为4小时左右。水泥初凝时混凝土失去塑性,终凝时混凝土开始产生强度,如果比初凝时间少1个多小时内拌合物接茬,透入下层混凝土5-10cm振捣,混凝土表面不会留下接茬痕迹。如果超过了2个小时或气温较高时,混凝土已接近其初凝,或混凝土失水过多上下层间插捣困难,混凝土中水泥(砂)浆的塑性差异过大,难于均匀分布,形色差带或冷缝式色差。如果下层混凝土已失去塑性达到初凝时接茬就会造成冷缝。
②浇前振后、切莫早振
混凝土振实过程,一是液化,二是振动,三是捣实。做到前浇后振,切忌早振。一是指本层混凝土厚度未铺足或浇铺不到位(横向未到边,纵向不连贯),混凝土拌合物层次不清、顺序零乱,出现中间高、两边低,或一边高、一边低的堆积和低洼现象,随浇就振;二是本层混凝土浇铺段前沿临空部份,不等下段混凝土浇铺衔接,就过早振捣,称为早振。每层混凝土振捣时,保持“浇”与“振”前后相差一定距离,即最前沿一段至少相当于振捣棒作用半径二倍范围内的混凝土,不要急于振捣,待下一段浇铺接茬后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