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真控制路基坡脚放线,严禁亏坡和工后二次贴补现象; (2)路基施工时每一填筑层两侧均应超宽30-50cm填筑、碾压密实;
(3)路基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护,防止路基坡脚损失,损害路基宽度;
(4)路基完工后,防护工程及时开工,缩短路基裸露时间,减少自然侵害; (5)施工中间检查、验收时严格检查边坡比(尤其是桥头处)。 3.处理措施
(1)路基边坡局部亏坡,可用人工夯实补足;
(2)路基边坡亏损严重且段落较长,应开挖台阶并逐层填筑压实。 四、雨后路床或路基填筑层表面积水
1.形成原因及分析
(1)路床或路基填筑层表面凹凸不平,排水不畅;
(2)路床或路基填筑层表面未设置横坡或横坡太小甚至出现倒坡;
(3)路床高程低于周围地面高程,而路基又没有边沟或其他排水设施,以至路床水无法排除。
2.控制要点
(1)路基压实前应整平,表面平整度应达到规定要求;
(2)路床或路基填筑层表面,应根据填料类型和气候状况设2%~4%的双向或单向排水横坡,严禁出现反坡;
(3)路槽开挖后,应做好临时排水措施,与边沟连通;
(4)路基开工前应挖好排水边沟,或做好其他排水设施,永临排水相结合。 3.处理措施
6
(1)恢复或设置排水设施;
(2)排除路床、路基填筑层表面积水,对含水率较大填料采用晾晒或其它措施后填筑碾压。
五、路基施工过程中或交工后出现纵向裂缝,甚至形成错台
1.形成原因及分析
(1)清表不彻底,路基基底存在软弱层或坐落于故河道处; (2)沟、塘清淤不彻底、回填不均匀或压实度不足; (3)路基压实不均匀;
(4)旧路利用路段,新旧路基结合部未挖台阶或台阶宽度不足; (5)半填半挖路段未按规范要求设置台阶并压实;
(6)使用透水性、水稳性差异较大的土石混合料时,错误地采用了纵向分幅填筑;
(7)路基下挡墙承载力不足,下沉或外移引起路基开裂。 2.控制要点
(1)应认真调查现场并彻底清表,及时发现路基基底暗沟、暗塘,消除软弱层; (2)彻底清除沟、塘淤泥,并选用水稳性好的材料严格分层回填,严格控制压实度以满足设计要求;
(3)提高填筑层压实均匀度;
(4)半填半挖路段地面横坡大于1:5时及旧路利用路段,应严格按规范要求将原地面挖成宽度不小 2.0m的台阶并压实;
(5)透水性,水稳性差异较大的土石混合料应分层或分段填筑,不宜纵向分幅填筑;
(6)若遇有软弱层或故河道,填土路基完工后应进行超载预压,预防不均匀沉降;
(7)控制路基边坡符合设计要求,不应出现亏坡现象;
(8)控制路基下挡墙地基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达不到要求时,应及时进行处理。
六、开挖路床或填筑路堤工后出现网状裂缝
1.形成原因及分析
(1)填料的塑性指数偏高或为膨胀材料;
7
(2)碾压时含水率偏大,且成型后未能及时覆土; (3)压实后养护不到位,表面失水过多; (4)下层填料过湿。 2.控制要点
(1)采用合格填料,或采取掺水泥等材料进行稳定处理;
(2)选用塑性指数符合规范要求的材料填筑路基,控制填筑材料在最佳含水率范围时进行碾压;
(3)加强养护,避免表面水分过分损失;
(4)认真组织、科学安排,保证设备匹配合理,施工工序衔接紧凑; (5)若因下层土过湿,应查明其层位,采取换填材料或掺入水泥等技术措施处治。
七、半填半挖段或深沟、峡谷的填方段以及爆破施工、边坡坍塌、沉陷及滑移
1.形成原因及分析
(1)路基滑坡的原因主要有:
①设计对地震、洪水和水位变化影响考虑不充分; ②路基基底存在软土且厚度不均; ③换填土时清淤不彻底;
④填层速率过快,施工沉降观测、侧向位移观测不及时; ⑤路基填筑层有效宽度不够,边坡二期贴补; ⑥路基顶面排水不畅;
⑦用透水性较差的填料填筑路堤时处理不当; ⑧路基顶面、边坡植被不良;
⑨未处理好填挖交界面,路基处于陡峭的斜面上。 (2)路基坍塌的原因主要有
①地形:险峻陡峭的山坡是产生崩塌的基本条件; ②岩性:节理发达的块状或层状岩石均可形成崩塌;
③构造:当岩层各种构造面或软弱夹层倾向临空面且倾角较大时,往往会构成崩塌的依附面;
④气候:温差大、降水多、风大风多及干湿变化强烈;
⑤渗水:在暴雨或久雨之后,水分沿裂隙渗入岩层,降低了岩石裂隙间的黏聚力
8
和摩擦力,增加了岩体的重量,就更加促进崩塌的产生;
⑥冲刷:水流冲刷坡脚,削弱了坡体支掌能力,使山坡上部失去稳定; ⑦地震:地震会使土石松动,引起大规模的崩塌;
⑧人为因素:如在山坡上部增加荷载,切割山坡下部,大爆破的震动等; ⑨填料:取土区沥涝、地下水位高,土壤本身含水率大;路基填料未经严格筛选,粒料光面多,填筑一定高度后,因内摩阻力小而向两侧或一侧下滑使路堤坍塌。
⑩积层及岩面走向演变为滑层面。 2.控制要点
(1)软土处理要到位,及时发现暗沟、暗塘并妥善处治; (2)加强沉降观测和侧向位移观测,及时发现滑坡苗头; (3)填料可采用稳定材料,提高路基强度,控制填土速率; (4)路基填筑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有效宽度;
(5)加强地表水、地下水的排除,提高路基的水稳定性;
(6)减轻路基滑体上部重量或采用支挡、锚拉工程维持滑体的力学平衡;同时设置导流、防护设施减小洪水对路基的冲刷侵蚀;
(7)对原地面纵坡大于12%的路段,应采用纵向水平分层法施工,沿纵坡分层,逐层填压密实;
(8)用透水性较差的土填筑路堤下层时,应做成4%的双向横坡;如用于填筑上层时,除干旱地区外,不应覆盖在由透水性较好的土所填筑的路堤边坡上;
(9)重视路基表层植被,减小雨水的渗入,提高土体的抗冲刷能力 ; (10)填方处的斜坡应先开台阶后填筑,填方自下而上分层进行,并确保层层稳定;若所填为块石,则应分层砌筑,层间不重缝;若所填为砂砾,其边坡角应大于自然休止角,以防滑坡;对于长高边坡的填方段,其坡脚应作处理,以防在岩土作用下因坡脚滑动导致滑坡;
(11)购置小型专用压实机具进行施工,以满足窄狭作业场所的需要,确保压实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