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改革开放30年,我们国家在各个领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经济成功的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了脚跟,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了更大的份额、更高的排名,同时也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不过对比我国在物质文明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的精神文明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却是举步维艰。
我国是个有着5000年灿烂悠久文明的多民族国家,我们的传统文化多如星辰,但在如今“全球化”这一大的趋势影响下,如何正确看待民间传统文化,包括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分析研究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中任何传统文化都不可避免的发生文化断裂现象,一些古老的传统文化将悄然逝去,黯然凋零,成为历史。
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发展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所引起的外国商业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日益加剧;另一方面,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为我们后起直追,赶超世界先进文化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任何一个民族都具有独特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外在的形态特征和内在的属性特征,无论外在的形态特征还是内在的属性特征,都有可能成为该民族的代号、形象、历史、甚至是品牌等等。形态特征和属型特征在表述上可能有一些差异,但在内涵上具有同一性。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是他的文化属性,文化属性是民族文化的本质。因此,对一个民族真正的认知,核心的问题就是对该民族文化属性的认知。
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并不均衡,涉及深层文化艺术的全球化就更不可能是一条坦途。文化是流动、变化的,而文化流动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水往低处流,即发达国家的文化向欠发达国家流动。很显然,“一个国家文化辐射力的强弱,受制于整体国力。整体国力强,辐射力就强:反之则弱”。虽然中国有着悠久的内涵丰富的历史,但我们的现代高等教育依然模仿西方的模式,近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并不是本土文化和教育演进的产物,而是舶来品。很显然,用钢笔当然就写不出毛笔字。今天,“全球化”更是显示出西方化之趋向。速食和流行音乐风靡世界,微软产品垄断全球市场,英语已经成为世界语言.大家不约而同地认为这是全球“美国化”。高等教育的开放性基本还是属于单向性的交流.走出去的多,走进来的少。面对全球化的冲击,闭关自守显然不足取。但问题的症结在于面对全球化冲击的中国文化艺术。能否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保持自我、避免成为西方的附属。
- 5 -
个人认为解决之道就是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文化样式,实现新的融合,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所实现的更新与融合,就是一种整合。整合,不是要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抛弃自己的“民族性”,而是要在新的全新文化实践中,在新的文化全球化体系的建构中,提升民族性(即民族特色),从而体现“世界性”。
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联合国安理会首脑会议上更明确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人民走过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延续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是世界多样化的体现。我们应当承认差异,有差异才能有进步。”这是说得极为精辟而深刻的。
在这方面我国舞蹈领域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中国舞蹈虽有几千年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虽然其发展明、清已呈衰落趋势。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舞蹈得以重塑其独立品格,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在这里起到了孕育、催生作用,其中也不乏西言舞蹈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新舞蹈艺术的先驱们更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吴晓邦——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主张“为人生的舞蹈”,在民族危难之时以“一腔热血与一颗丹心”创作演出了《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饥火》;戴爱莲——沟通中西方舞蹈文化的大师,开中国舞风之先,创作表演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民族舞蹈《瑶人鼓舞》、《哑子背疯》;康巴尔汉——新疆第一舞人,率先将自然传衍的新疆维吾尔等各民族舞蹈,加工成精美的舞台艺术,《盘子舞》、《林帕特》等倾倒天山内外、大江南北;贾作光——展翅翱翔的草原之子,将牧民们世代相传的舞蹈,提纯、升华为蒙族舞蹈的艺术瑰宝,《牧马》、《雁舞》等民族风格鲜明,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先驱们的艺术生涯、创作风格各,但者致力于探索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舞蹈并自觉地将自己的艺术实践与祖国、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20世纪中国舞蹈最可宝贵的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引发了中国当代舞蹈之勃兴,而其源头应追溯至《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延安新秧歌运动”。建国后,随着中央、地方与部队专业歌舞团的相继成立,广大舞人沿着《讲话》的精神,在深入生活、深入民间采风学习的基础上,先后创作演出了许多优秀的舞蹈:《红绸舞》、《荷花舞》、《鄂尔多斯》、《孔雀舞》、《丰收歌》、《草笠舞》、《快乐的罗嗦》??短短几分钟,通过对民族舞蹈固有审美特质的提炼、升华,突现了民族群体性格和新的时代气息。取材于敦煌壁画的《飞天》和从戏曲中提炼语汇的《春江花月夜》等堪称古典舞佳作;反映军旅生活和革命题材的《藏民骑兵》、《三千里江山》、《洗衣歌》、《艰苦岁月》等更具现实主义风格。上述作品大都具有广泛、长久的群众影响——流传至今,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起到了“让世界认识中
- 6 -
国”的作用。
经过探索性的实验阶段,1957年由中国实验歌剧院舞剧团创作演出了中国当代第一部具有典型意义的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此后,更多的剧目遍地开花:《鱼美人》、《小刀会》、《五朵红云》、《蔓萝花》、《湘江北去》、《不朽的战士》??舞剧的题材、形式更加多样。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创作演出的《人民胜利万岁》和国庆15周年隆重推出的《东方红》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的代表作,以恢宏的气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
在积极吸纳一切具有世界意义的优秀文化艺术的方针指导下,芭蕾艺术在中国“落户”——1958年成功地上演了芭蕾经典《天鹅湖》,后又相继推出《海侠》、《吉赛尔》、《西班牙女儿》等。1964年以中央芭蕾舞团首演《红色娘子军》和一年后上海舞蹈学校演出《白毛女》为标志,中国芭蕾艺术在探索民族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舞蹈教育与创作同步发展,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成立,正规的舞蹈教育与各种形式的进修、培训相结合,不拘一格地成就了许多优秀的编、导、演人才。这一时期的舞蹈尽管有着某种程度的稚嫩、简单化与趋同性,但毋庸置疑是20世纪以来中国舞蹈空间的繁荣期。广大舞人在追求民族性与时代精神,思想性与审美价值尽可能完美统一的艺术实践中,体现出可贵的探索社会主义舞蹈文化属性的自觉意识。
十年浩劫,百花凋凌,舞蹈创作、队伍、人才备受摧残。文艺复苏是随着各个领域的“拨乱反正”逐步实现的,随着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变革,在邓小平“事实求是、解放思想”的召唤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得以进一步贯彻。广大舞人经历了反思、困惑、孕育和阵痛,在渴望突破中奋起。近20多年来陆续涌现许多优秀作品,如《黄河魂》、《金山战鼓》、《无声的歌》、《水》、《海浪》、《追鱼》、《小溪、江河、大海》、《奔腾》、《雀之灵》、《新婚别》、《昭君出塞》、《残春》、《黄河》、《黄土黄》、《战马嘶鸣》、《牧人浪漫曲》、《顶碗舞》、《阿惹妞》、《牛背摇篮、《踏歌》、《秦俑魂》等。复苏后的舞剧多姿多彩,1979年,甘肃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丝路花雨》轰动全国;此后中国歌剧舞剧院相继上演《文成公主》、《铜雀技》;上海歌剧舞剧院创作演出《奔月》、《风鸣歧山》。这些剧目推动了中国古典舞学派的发展。各民族的优秀舞剧《召树屯与楠木诺娜》(傣)、《珍珠湖》(满)、《森吉得玛》(蒙)、《卓瓦桑姆》(藏)、《灯花》(苗)、《春香传》(朝鲜)、《阿诗玛》(撒尼)??色彩缤纷。文学名著改编的舞蹈《红楼梦》、《鸣风之死》、《玉卿嫂》、《边城》和充溢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虎门魂》、《青春祭》等也令人瞩目。《中国革命之歌》、《仿唐乐舞》、《编钟乐舞》、《黄河一方土》、《土里巴人》、《长白情》??各种题材、风格的舞蹈诗硕果累
- 7 -
累。比起“文革”前的舞蹈创作,不仅数量明显上升,在题材、体裁、结构、语言、技法等方面也有明显突破——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与先期多数作品形象单纯,崇尚贴近生活本色“自然美”的创作风格相比罗,“文革”后的作品积极追求民族化与现代感相结合,注重作者主体意识的显露和强化对视觉感官的冲击力,适应着社会转型期人们观念、心态以及审美需求的各种变化,不过也存在着某种过分商品化和盲目追“潮”的趋向。这一时期的芭蕾艺术以更开放的眼光面向世界各个流派广泛吸收。《黛玉之死》、《祝福》、《蓝花花》、《家》、《雷雨》、《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幻想曲》的相继上演,深化了芭蕾民族化多种样式的探索。新一代芭蕾舞人才超越前人——从1982年起,历届国际比赛获奖者层出不穷。舞蹈教育全面推进——建立了本科大学和硕士、博士研究生部,新一代专业舞人技艺水平和知识结构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舞蹈艺术百年来走过了一条异常曲折却又辉煌无比的复兴之路。她成功的秘诀很简单,就是兼顾了各阶层观众的欣赏水平;既有“阳春白雪”,又没少了“下里巴人”,毕竟我们的孕育我们文化的土壤还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中国文化艺术产品的供应,带有强烈的教化子民的高贵意识。从来都是喜欢将自己的位置抬高。但同时也不能否认这种文化心态背后包含的责任感,但是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化发展、大众审美素养和思维水平均得到全面提高的时代.这种文化主人的高雅心态已经遭受到了挑战。艺术定位与受众定位紧密相连,文化层次越高,文化沟坎就越高,适应受众的面就越窄。一旦他的文化层次越低.文化沟坎就越低.适应受众的面就越宽。之所以许多大众文化之所以能造就如此浩大的声势,归结到一点那就是,这是一场平民精神创造的奇迹。大众之所以热爱,因为站在舞台上的不再是帝王将相、明星大腕,而是普通大众:大众之所以疯狂,是因为大众文化是一场从头到尾都是由普通老百姓参与的狂欢。大众文化以其通俗性、随意性和具有趣味性价值取向的巨大特点,扎根于生活中的大街小巷、商店市场、文化广场的大众,同时它贴近于大众生活,易于和大众亲和,也便于在大众中广泛传播。
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不仅促使文化艺术教育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而且进一步凸现了国家文化的战略地位。为了当代世界的和谐共存,即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倡导不同文明的对话.构建以平等互助、多元共存为基础,以互利共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文化新秩序,对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不同文明的共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意义就在于只有每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特征得到充分发展和演示,这个世界才会丰富多彩。所以发掘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延续我们文化独立性的基础,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是让中国文化融入全球的必要手段。
- 8 -
作为一名舞蹈理论研究人员,笔者认为要想更好的保护传统文化进而将之发扬壮大,首先必须做的就是要建立起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包含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料库。
以舞蹈为例,东胡族系舞蹈包括达斡尔舞蹈、小契丹舞、祭祀舞蹈等,要想建立一个全面的资料库,就需要建立一个理论研究体系来系统的对各种舞蹈文化加以筛分。
任何文化的原始形态都必须存在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之下,一定的地理环境是人类一切活动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这是最基础的表现形式。舞蹈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一个部分、一个种类,自然会受到所处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我国众多的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中,无论是哪个时代的民间舞蹈,无论发育的程度如何,也无论是哪个民族或地区民间舞蹈,无不蕴含着大量的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所给予的信息,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动律、姿态、步伐等,无一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其所生成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或者可以这样说,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都以各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表现着舞蹈所生存的环境赋予自然的特点,而这些特点都是每个民族的舞蹈文化中所特有的,是标志性的特点,它标识着该民族的舞蹈文化。
因此,建立系统的民间舞蹈文化的理论研究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虽说在我国关于民间舞蹈文化的理论研究尚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是舞蹈学理论研究的分支学科之一。但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从舞蹈艺术的视角来研究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分析舞蹈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寻找其生成的影响因素,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从文化的视角,将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置于自然和社会的大的文化背景下,从我国各地区现今仍然在民间流传的民族民间舞蹈入手,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内容、特征、风格、形式等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讨论,寻找舞蹈文化内在的相互联系和外在的表现规律,本文将着重从历史角度对达斡尔族舞蹈的产生、演变、分类和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人口约13万余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地。达斡尔族族源学术界一般认为是契丹后裔,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达斡尔民族是辽代和辽代以后北徙的契丹移民和遗民在黑龙江流域形成的新的民族共同体。达斡尔族在黑龙江流域的五个世纪中,其文化形态以契丹文化为底蕴,逐步与自然环境和周边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成为黑龙江流域“文明程度比较高的民族” 。(《哥萨克在黑龙江上》谢.弗.巴赫鲁申著,高文风译,197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十七世纪中叶,在后金政府统一黑龙江流域的战争中部分达斡尔人移居齐齐哈尔地区。沙俄入侵以后,经过十几年浴血奋战的达斡尔族,在清朝政府的指令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