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的宏亮和动作的灵活性,也是力量和毅力的较量,看谁的力度大,看谁坚持时间长。在打斗难分难解时。有一人上场也用同样的打斗动作解劝分开。一般情况下应是嗓音好的,跳的美的占上风。最后输赢以唱、跳、呼号、舞斗等全方位明显突出为标准。因此说,传统的打斗动作可理解为舞斗,是艺术和体现力的具体体现,充分表现出达斡尔人永恒小火的神圣精冲。四、艺术性。岂术形象是艺术美的表现形式。达斡尔族舞蹈源远流长,历史的达斡尔族传统“鲁日格勒”舞能够流传至今,有它的美感性。一是表现在写实的动作方面。像“挑水”这个动做、单丁放在肩上,脚下是前进性柔踩步,加上前后的急转身动作,就是把挑水的劳动场面艺术化。二是达斡尔族舞蹈美感性在于身姿的协调性和柔韧度。例如:“雄鹰翱翔”这个动作,要求演员中段“腰腹部位”和髋关节的灵活性.侧腰肌肉的伸展,下腕的柔美度,修长的双臂两侧一高一低延伸绽放,下肢的错步,上臂与下肢的协调配合,婀娜多姿彰显魅力,表现出自信欢乐的祥和场面。三是达斡尔舞蹈的美感性在与诗情画意的唱词和舞姿的结合。例如:二人对舞对唱,一方问一方答,问:“山中有什么山最高?”答:“山中五台山最高。”问:“百鸟中什么样鸟的声音最好听?”答:“百鸟中百灵鸟的声音最好听。”等等问答中.问、答者边问答边用肢体语言给以配合。
四是达斡尔族舞蹈的美感性还在于呼号与动作的配合。首先是美在呼号声音变化的艺术处理上;其次是过度声音的特色处理。在明快的节奏中和轻盈舞步一起配合,不枯燥无味,非常有吸引力,声情并茂,百跳不厌。五是达斡尔族舞蹈的整体效果的美感性更在于歌、舞、呼号相结合。
五、娱乐性。达斡尔人是个天性快乐的民族,每逢节日、聚会、办喜事等都要跳“鲁日格勒”舞,这在达斡尔民族地区体现的更为突出。像一年一度的“库木勒节”,汉语称之为“柳蒿节”,每年正月十六的“抹黑节”应该叫做“吉祥节”,每年八月份举办的“敖包会”,都属达斡尔族传统节日,都离不开“鲁日格勒”舞和篝火群舞晚会。
达斡尔族舞蹈的娱乐性特色不仅体现在逢年过节(传统节日)有组织的聚会场面,也体现在自发的朋友聚会、家人团圆、田间地头甚至周末茶余饭后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例如:招待客人时,酒后的达斡尔人更是喜欢翩翩起舞,表达对客人的热情和欢迎。
达斡尔族舞蹈娱乐性的特点还在于它不受任何场地限制,都可以尽情的娱乐。大场面可以跳广场舞,小场所在家庭里或院内可以举办娱乐活动。达斡尔族舞蹈不受人数所限。两人可对舞;三人可走8字型画面;四人可串十字花;人多可跳集体舞。“鲁日格勒”舞多数场合都是面对面舞,这也是当时交流情感,表达感情的娱乐性所在。“鲁日格勒”舞一般不受跳舞时间的限制,跳的
- 25 -
时间可长可短,尤其是集体舞可根据所需的时间随时调整。“鲁日格勒”舞也不受形式所限。它的娱乐性也在于多种形式的结合上。如有歌、音乐、呼号、动物声音的模仿,舞蹈的表现形式无论怎样变化,表演起来都能找到情感的共鸣,达到娱乐的极至。
四、达斡尔族舞蹈的现状及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达斡尔族的民间传统舞蹈“鲁日格勒”于1953年春登上黑龙江省首届民间艺术会演,是由郊区四位老太太表演的三段式的“鲁日格勒”。50年代末,省广播艺术团,新编了一个达斡尔舞蹈《春到草原》,并拍制了纪录片,这是“鲁日格勒”歌舞第一次上了银幕。接着65年省第五届“哈夏”,我作曲亚逐编舞的达族舞蹈《十个女老板》一举轰动省城哈尔滨;并由长影拍入五届“哈夏”艺术片,在全国大城市及东南亚六国上映。这是“鲁日格勒”为素材的新编反映达族改天换地拉河泥土改造黄沙地的舞蹈。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接着有六届“哈夏”的《丰收玉米送北京》;1972年全省会演上的《电视来到草原上》;1980年全为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的《欢乐的乌姑茹苏勒》,并拍入艺术片《姹紫嫣红》中,使嫩江流域的达族舞蹈打进北京;1993年的《养鱼姑娘》获获昆明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舞蹈比赛二等奖;特别是1994年梅里斯业余舞蹈演员一行五人,代表黑龙江民族民间艺术团参加在日本举行的国际民间艺术节,他们表演的达族土风舞《鲁日格勒》和民俗舞《特木乐》在日本受欢迎,这是达族“鲁日格勒”走向世界的一次辉煌;1996年达族舞蹈《唤春的姑娘们》荣获了文化部举办的第六届群众文化大奖赛“群文怀”编舞、编曲银奖。
多年来,酷爱达族民间艺术的专家学者,为发展达族舞蹈艺术,做出默默的奉献,至使达斡尔民间流传已久地《鲁日格勒》得到了升华与发展。与其它民族进行了交流并展示了本民族舞蹈艺术的风采。为此做出特别奉献的应该是已故的达斡尔族民间舞蹈艺术家——喜荣女士。生前曾是省里特批的农转干的梅里斯区雅尔赛乡文化站站长。有人说增荣为《鲁日格勒》而献身,我认为这并不过分。
2006年,国家首批确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舞(也叫哈肯麦勒舞)、乌钦名列其中,今年3月份,我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达斡尔族的罕伯岱民歌被选中。据齐齐哈尔富拉尔基区文化馆馆长李国良介绍,达斡尔民族村里共有1600多人,但只有上两代人能熟练地演唱罕伯岱民歌,第三代仅有几人会唱几句。齐齐哈尔梅里斯区达斡尔民族文化保护者陶贵
- 26 -
水介绍说,如今哈拉村里的年轻人会说纯正的达斡尔族语的已经很少了,我们民族本来就没有文字,语言都是靠口头传授,50岁以上的人还会说些达斡尔族语言,过些年村里的语言环境渐渐消失。
面对达斡尔族文化日渐消落,达斡尔族的有识之士和老艺术家们担当起抢救本民族文化的重任。十多年来,陶贵水利用相机、录像、录音等收集和记录了大量的有关本民族的风俗、文化、音乐、舞蹈等资料,并准备在今年出版有关达斡尔族的历史书籍,尽可能地将民族的精髓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在达斡尔族老艺术家的努力下,哈拉村组建了哈拉村民族舞蹈团队,以“扎恩达勒”和“哈肯麦勒”等舞蹈艺术形式为框架改编和创作了《采黄花》、《土风舞》等新的达斡尔族舞蹈
遵循着传统的达斡尔舞蹈的脉络,现今的达斡尔族舞蹈有了长足的发展。 1、达斡尔族舞蹈的舞步发展。“鲁日格勒”舞步从最初的“平步”、 “柔踩步”、 “横移步”、“跺步”等十余种步伐发展到现在的几十种舞步,包括:“急转跨步”、“旁点步”、“波浪步”、“前进步”、“摆胯步”、“擦地步”、“摆胯提肩侧滑步”、“车轮步”等等。这些舞步非常适合表现达斡尔族舞蹈舞姿的张力,其节奏鲜明、轻盈飘逸。
2、达斡尔族舞蹈的舞姿发展。传统的“鲁日格勒”舞需要“气势沉稳,洒脱大方”。现代的“鲁日格勒”舞则不只局限于娱乐性,而是兼顾了观赏性的要求。所以,舞蹈创编人员在舞蹈动作的设计方面进行了合理改进,增加了动作的数量及舞蹈动作的变化。并且按舞蹈演员的七个必备条件要求舞者,即:“节奏感”、“音乐感”、“模仿力”、“表现力”、“协调性”、“平衡能力”、“艺术气质”。使得达斡尔族舞蹈能够和世界任何民族舞蹈相媲美。比如,达斡尔族舞蹈在肢体柔韧性方面要求舞者肩部、肘部和手腕的动作要协调柔和,手臂要像波浪一样摆动、柔和流畅。在拉手臂的方面,要求双臂要像身体两侧尽量伸展的同时,还要注意臂型的姿态美。在中段(腰
部,腹部、胯部)灵活性练习方面要求延伸身躯和侧腰的灵敏崖向左右侧身转腰的训练,自然带出不同身姿和优美的体态把肢体语言融入动作的表达上。像“提水” “摆膀提肩恻滑步”这两个动作就是需要双臂的延伸,能腰和胯摆的灵活性和肩、肘腕的柔韧度。这些动作随着轻松动听的达斡尔族音乐和悠扬的歌声展示,真像飞天仙子般轻
盈飘动,使观众充分感受到达斡尔舞蹈的柔性美。
3、述斡尔族舞蹈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变化。从形式上看,新,中国成立后的达斡尔族舞蹈形式变化多样,从民间的单人舞发展到双人对舞,三人走“8”字型,四人走“十字型舞适合在家庭娱乐和小舞台7场合,发展中的
- 27 -
选斡尔舞蹈以现代群舞形式活跃在大舞台或比舞场合。参赛的选斡尔舞蹈,不再是单纯传统的“哈库麦”舞蹈形式,有乐队伴奏、有伴唱有伴呼号还有主题歌的独唱演员,甚至用磁带和光碟进行伴奏,群舞人数步则6至10人.多则12 人至16人甚至更多参赛的舞蹈演员随着内容情节构成的各种画面以伴奏的形式正规展现在参赛的大舞台上:从内容上看.传统的“哈库麦”舞局限在古老肤浅的生活词语,体现过去的生括写照和向往。现代的达斡尔族舞蹈内容以歌颂党的好政策和创造美好生活为主。反映达斡尔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党的富民政策的鼓舞下,大力发展生产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新生活,很多舞蹈就是在达斡尔族’哈库麦’舞语汇的基础上.通过舞蹈要表达的内容情节贯穿发展的形式画面构成的现代达斡尔族舞蹈,一般都是第-大段舞蹈内容表达一群快乐的达斡尔姑娘,在鲜花盛开的草原上剪羊毛 的劳动 场面、第二大段是劳动休息时姑娘们嬉戏梳冼打扮,进而跳起了欢乐的哈库麦舞,第三大段内容表现丰收的喜悦,达族姑娘载歌载舞,庆祝牧业生产取得了特大丰收的景象。舞蹈以丰富的内容和崭新的形式根据情节构成十几种舞蹈画面。体现盛大的劳动庆丰收欢乐场面,使舞蹈内容、形式及情感表达如诗如画,没有传统文化也没有现代艺术风格,达斡尔族传统舞蹈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就必然要发展,达斡尔
族舞蹈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同时也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在发展中不断地吸取其丰富营养才得以健康地向前发展。发展达斡尔舞蹈艺术从总体上看必须”求异存同’ 但在具体编导过程中又会“求同存异”,通讨向其他民族借鉴、吸取,融合为一体去实现与各民族舞蹈‘异”的差别从而既保持了选斡尔舞蹈的风采,又表现了民族自豪形象。
结 论
任何文化的原始文化都必须存在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之下,一定的地理环境是人类一切活动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这是最基础的层次。舞蹈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一个种类,自然地会受到所处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众多的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中,无论是哪个时代的民间舞蹈,无论发育的程度如何,也无论是哪个民族或地区民间舞蹈,都蕴含着大量的自然地理特征给予的信息,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动律、姿态、步伐等,无一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其生成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或曰,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都以各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表现着舞蹈生存环境赋予的自然的特点,并且这些特点是每个民族的舞蹈文化中所特有的,是标志性特点,标识着该民族的舞蹈文化。所以,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对于本文所主要阐述的达
- 28 -
斡尔族舞蹈“鲁日格勒”的现状和保护,笔者浅析一二。
一、达斡尔族舞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达斡尔族是喜爱歌舞的民族,众人聚到一起载歌载舞跳鲁日格勒历来是达斡尔人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这种活动深受莫旗达斡尔族等各族群众的喜爱,至今在民间仍然很盛行。在西瓦尔图镇的双龙堡村、小库莫尔村,村里
的达斡尔人在逢节日时,相聚在村公房或住房宽绰的人家跳鲁日格勒,相邻村的人们还互相邀请外村的人到自己村里参加舞会。莫旗的达斡尔中学、实验小学、阿尔拉中心校、库如奇中心校等学校都在开展有关鲁日格勒的教学和表演活动。在莫旗近些年举办的敖包会、文化艺术节、旗庆日、消夏晚会上,都有达斡尔人组织的舞蹈队表演鲁日格勒和群众自发加入到舞蹈的行列中。在呼伦贝尔市推行少数民族广场舞中也有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广场舞成为人们晨练和经常表演的内容,对于鲁日格勒的规范、普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对“鲁日格勒”舞的保护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各地的编导、舞蹈家和学者们有组织地对“鲁日格勒”作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创编表演工作,发表了许多研究“鲁日格勒”的论著,更为重要的是在向民间、向生活采风,搜集“鲁日格勒”原生形态的基础上,编创了大量在舞台上演出的“鲁日格勒”节目。如内蒙古歌舞团在20世纪50年代编创的《鲁日格勒舞》、《布谷鸟舞》等。在继承和弘扬“鲁日格勒”方面莫旗乌兰牧骑做出的贡献是最大的。莫旗乌兰牧骑自1959年成立以来的40多年里,“鲁日格勒”一直是他们的品牌节目。其中《嬉水姑娘》、《鲁日格勒》、《欢腾的山村》、《采集》等在汲取民间“鲁日格勒”素养的基础上创作的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表演精湛的舞蹈节目,多次在内蒙古自治区、全国的文艺舞台
- 29 -